阿法南方古猿

✍ dations ◷ 2025-10-29 00:00:43 #阿法南方古猿
阿法南方古猿(学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又名阿法南猿或南方古猿阿法种,是大约生存于390-290万年前已灭绝的人科。它与较年轻的非洲南方古猿一样,身形都比较修长。研究发现,阿法南方古猿是南方古猿属及人属的祖先。阿法南方古猿化石只在东非发现。除了拉多里是它的模式产地外,在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尔亦有大量发现,当中包括“露西”及在AL 333位点发现的“第一个家庭”。其他位点包括埃塞俄比亚的奥姆、马卡、Fejej及Belohdelie,并肯雅的洛沙冈。与现今及已灭绝的类人猿比较,阿法南方古猿的犬齿及臼齿较细小,但体型却比现今人类较大。阿法南方古猿的脑部亦较小,只有约380-430立方厘米,有下巴突出的面部。阿法南方古猿细小的脑部及原始面孔,加上双足行走的发现,改革了当时古人类学的想法。因为最初认为人类的最先及重大的转变是增大脑部。在1970年代发现阿法南方古猿前,一般认为脑部增大是较双足行走先出现。因为当时最古老的人族的脑部相对较大,如早露西几年发现的卢多尔夫人脑部就有约800立方厘米。对于阿法南方古猿的行走模式有着很多争论。一些学者相信它差不多是完全双足行走的,而其他的则认为它是部分栖于树上的。手、脚及肩膀关节的结构都支持后者的说法。手指的弯曲及趾骨像现今的猿,足以表示它们可能用来抓住树枝攀树。它们的手腕可以紧扣,适合指背行走。肩膀关节比现今人类更近头骨。连同相对较长的手臂,相信阿法南方古猿是伸高双臂来攀树的。再者,从头颅骨的扫描中发现沟漕及骨质的迷宫形态,可能它们并非双足行走的。但是阿法南方古猿仍有一些特征显示有可能是双足行走的。整体上说,它的骨盆较像人的而多于像猿的。它的胯骨片短而阔,阔的荐骨直接在臀部关节之下,且有明显证据是连接股直肌。纵然骨盆并非完全像人的,这些特征都支持是一个某程度双足行走的结构。它的大腿骨亦指向膝盖,令脚更为贴近身体的中线,适合双足行走。现今的人类、猩猩及蜘蛛猴都有相同的特征。它的脚上亦有内收的脚趾,难以用后肢来抓住东西(如树枝或母体),增加了婴儿从母体掉下的危险。阿法南方古猿的脚踝关节亦像人类的。电脑模拟阿法南方古猿的惯性及运动学显示它们可以像人类般行走,不论是直立的或是屈膝的姿势,但却不能像黑猩猩般行走。直立姿势比屈膝行走有效得多,差不多节省一半的能量。阿法南方古猿似乎以双足行走短距离是很有效的,而在拉多里的脚印显示它们的行走速度为每秒1米或以上,与人类平时行走的速度相近。普遍认为直立双足行走是由弯曲双脚的指背行走演化而来。但是像图根原人等的化石显示双足行走已于500-800万年前出现,正值黑猩猩及人类分支的时候。现今的猿及其祖先都会在攀树时采直立的姿势,故有指直立行走是演化自树上栖息的适应性。就现今苏门达腊猩猩的研究显示它们是以四肢在大树枝上行走的,但在较细小的树枝时则以双足及直立的脚来摆动。这可以帮助它们到达树枝边掷下果实或到达其他树上。于1100-1200万年前的气候转变影响了东非及中非的森林,限制了在树上的移动,令当时人科的祖先需要适应在地上直立行走。但大猩猩及黑猩猩的祖先则习惯了以屈膝姿势攀上直立的树干,最终令它们使用指背行走的方式在地上行走。故此,阿法南方古猿可能都是直立双足在地上行走的,而仍会以双臂攀爬细小的树。但是黑猩猩及大猩猩是人类的最近亲,且同时拥有融合的腕骨,故人类祖先亦有可能是指背行走的。其他研究则指灵长目直立的脊骨及身体最初出现于2160万年前中新世早期的莫洛脱猿。要估计已灭绝的化石物种的社交行为是很困难的,但是从现今猿及猴的社会结构,可以帮助作出一些推算。虽然就雄性及雌性阿法南方古猿的两性异形程度存在着一些争论,但是似乎雄性体型较大。故此,估计阿法南方古猿是以细小的家庭生活,当中只有一头雄性领袖及一些生育的雌性。现时未有发现任何石器用具是与阿法南方古猿有关的,而目前最早的石器遗物只能追溯至250万年前。于1977年,唐纳德·乔纳森(Donald Johanson)及蒂莫西·怀特(Tim White)对露西及“第一个家庭”的化石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形态学研究。他们将这些化石与黑猩猩、大猩猩及现今人类的标本,并已灭绝的人科化石进行比较,尤其是在颚骨及牙齿排列方面。研究发现是介乎人类及猿之间,虽然身体似人,但可能较为接近猿。他们结论出它们并非属于人属,而是属于独立的南方古猿属,命名为阿法南方古猿。他们相信阿法南方古猿是非洲南方古猿及罗百氏傍人,并人属及智人的祖先。但是于2006年的另一项形态学研究发现阿法南方古猿编号AL 822-1标本的下颌骨与大猩猩的很相似,并从进一步的研究认为阿法南方古猿是罗百氏傍人分支的成员,而非人类的祖先。故此指怀特于1990年代发现的始祖地猿才是人类分支的祖先。阿法南方古猿的模式标本LH 4,是一个成体的下颌骨,于坦桑尼亚的拉多里发现。这是由唐纳德·乔纳森于1973年发现的首个阿法南方古猿的膝盖关节,是在埃塞俄比亚中部阿瓦什的阿法尔洼地发现的。首个阿法南方古猿的骨骼,于1974年11月24日由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及唐纳德·乔纳森同样在埃塞俄比亚中部阿瓦什的阿法尔洼地发现的。目录编号:AL 288-1。唐纳德·乔纳森的学生于1975年在近发现露西的位点发现了“第一个家庭”,当中包括阿法南方古猿的200块骨骼碎片。这个地方称为“333位点”,因为共发现了333个化石碎片,如牙齿及颚骨。遗骸是来自13个个体,所有都是成体,且没有任何伤痕。所有13个个体都在同一时间死亡,故乔纳森结论它们是因洪水即时致死的。于2006年,《科学美国人》发表在埃塞俄比亚迪基卡发现了一个3岁大的南方阿法古猿女童化石,包括了整个头颅骨及躯体,并大部分的肢骨。这些骨骼显示它适应直立行走及攀树,与露西的骨骼特征一致,是介乎人类及类人猿之间。它的名字意思是“和平”。阿法尔洼地及以外的发现,包括于333位点的发现,出现了很多同时期的骨骼化石,故唐纳德·乔纳森认为库比福勒人族是与阿法尔洼地人族同期生存的。即是说露西并非单一演化成双足行走及平面的物种。另外肯尼亚平脸人的发现,虽然头颅骨(KNM WT 40000)扭曲了,但都有很多与露西相同的特征,并明显是完全另一属的物种。始祖地猿是由蒂莫西·怀特于1990年代发现的。它是完全双足行走,与林地环境同期,并且最重要的是与阿法南方古猿同期。学者现时仍未能估计始祖地猿的颅腔体积,因为只有细小的颚骨及脚骨碎片被发现。

相关

  • 老年医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老年医学(英语:Geriatrics)是医学的一个
  • 巨细胞巨细胞(英语:giant cell,或称为多核巨细胞)是多个不同细胞(常为组织细胞)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常伴随形成肉芽肿。巨细胞可作为感染的反应而形成,这些感染包括结核病、疱疹或HIV,也可由
  • 支气管扩张剂支气管扩张药(英语:bronchodilator)是一种扩张支气管与细支气管的物质,降低呼吸系统阻力并增加通往肺部的气流量。支气管扩张药可以是内源性的(机体内自然产生的),也可以通过给药的
  • 眼蕈蚊总科眼蕈蚊总科(学名:Sciaroidea),又名黑翅蕈蚋总科,华南及海外华人社区俗称其物种作蚊滋或蚊滋仔,是双翅目长角亚目毛蚋下目一个昆虫的总科。这些物种的体型都很细小、深色、而且寿命
  • 莽草酸莽草酸(3,4,5-三羟基-1-环己烯-1-甲酸)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粉末。它因最早分离自日本莽草而得名,是一种植物和微生物的重要代谢产物。1885年,旅日的荷兰化学家Johann Frede
  • 科林斯 (古希腊)科林斯,为古希腊城邦之一,地处今科林斯地峡地区。基督教中,科林斯因新约圣经中的《哥林多前书》和《哥林多后书》而得名(哥林多即为科林斯)。
  • 黑格尔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是一名德国哲学家。其时代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
  • RFLP在分子生物学中,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英语: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具有两种涵义:一是DNA分子由于核苷酸序列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种可以用来相互区别的性
  • 言语病理学言语病理学又称为言语治疗学,前者乃是本学科于美国及加拿大的名称而后者则是于英国的名称。言语病理学一般来说是一门康复医学,涉及范围广范,包括心理学、语言学、甚至生理学等
  • 桥梁桥或桥梁是跨越峡谷、山谷、道路、铁路、河流、其他水域、或其他障碍而建造的结构,是一种由水面或地面突出来的高架,用来连着桥头桥尾两边路。桥的目的是允许人、车辆、火车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