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压波噪音

✍ dations ◷ 2025-02-25 09:05:37 #噪音污染,隧道,空气动力学,高速铁路,铁路

微压波噪音(英语:Micro-pressure wave noise,又俗称为Tunnel boom)指在高速运行的列车进入隧道撞击隧道内空气产生高压波,该高压波往隧道下游以空气之音速传递,而形成隧道空气之活塞效应,当压力波抵达下游隧道口且冲出隧道口外,因空间突然扩大,而产生微压波,该微压波经常会伴随着令人不悦的噪音,称为微压波噪音。

日本于1940年便开始着手兴建子弹列车线,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停建。当东京争取到主办1964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需兴建高速铁路以纾解运输之需求,迫在眉睫。因此,日本国铁利用旧时残留设施,于1959年开始兴建新干线,并于奥运开幕前营运,成为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当时列车车速为每小时200公里。嗣因新干线之行驶而发现微压波(英语:Micro Pressure Wave)噪音之物理现象,日本国铁随即谋求改善。

在隧道出入口可采用隧道口渐变断面,或设置开孔之假隧道,或者直接加大隧道断面尺寸,或适当的设置竖井,或改变车头形状以减小车头阻力系数等等方式,消减列车进入隧道产生之压力波及微压波强度。再则,可以采用更高级之列车,使列车车厢之气密性更佳,而不易受到外在压力变化之影响,或者使用机械方法调控车厢内之压力,使旅客感觉更舒适。

增加隧道断面积,将使隧道开挖费用大幅增加,且有可能降低隧道内空气之更新量。增加列车车厢之气密性,必须经常性维修车厢其花费较高。隧道入口处以渐扩设计及增设假隧道,在一长隧道有时并无法产生功效。降低车头之阻力系数,所能达到降低压力的程度有其极限。增设竖井,其所需费用亦相当昂贵。

铁路道床之改变,对微压波噪音也会产生影响。德国在2002年前之隧道都为有路渣道床,当时并无微压波噪音之问题,随后修建之铁路改为固定道床便产生微压波噪音之问题。

隧道内活塞效应之空气动力可借由一维或一维与三维结合之模式精确模拟。利用上述模式计算隧道口之压力变化梯度,再借由半经验公式求取隧道口外特定一点之压力变化量,以噪音及压力之能量公式,求得该处之噪音量。

相关

  • 票房佳绩全球最高电影票房是在全球上映的电影票房等相关列表。数字只包含影院票房收入,不包含其他营利方式的收入,(如光盘租售、电视播映等)。票房以美元为单位。更新日期:2020年3月17日
  • 元大都元大都,或称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蒙古语:Ханбалиг,意即“可汗之城”),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正月三十日(1267年2月25日)至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1368年9月14日),为元朝
  • 信噪比信噪比(英语:Signal-to-noise ratio,缩写为SNR或S/N),又称訊噪比,是科学和工程中所用的一种度量,用于比较所需信号的强度与背景噪声的强度。其定义为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的比率,以分
  • 英属肯尼亚东非保护国,又称英属东非,曾经为英国在非洲东部的一个殖民地,范围相当于今肯尼亚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639,209 km²。19世纪晚期,该地被英国控制。至1920年,该地为英国的“保护国
  • 兴宁话本文属于客家系列的一部分兴宁话是泛指在广东省兴宁市的客家语方言,根据1987年版本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兴宁话被归类为客家语粤台片兴华小片,而根据2012年版本的《中国语言地
  • 维克托·梅耶维克托·梅耶(德语:Viktor Meyer,1848年9月8日-1897年8月8日),德国化学家,曾在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领域内作过重大贡献,他因发明测量蒸气密度的仪器——维克托·梅耶仪和发现一种杂环
  • 茵娜Inna,原名Elena Alexandra Apostoleanu,罗马尼亚歌手、舞者,1986年10月16日生于罗马尼亚曼加利亚 。2008年的舞曲《Hot》因其强烈震撼的节奏成为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保加利亚
  • 皮翁比诺统治者列表本条目列出了皮翁比诺邦国各统治者的名单。皮翁比诺邦国存在于1399年至1805年,1594年升为亲王领地。1805年被拿破仑占领整合为卢卡和皮翁比诺亲王国。1814年并入托斯卡纳大公
  • 路易·沃克塞尔路易·沃克塞尔(Louis Vauxcelles,1870年1月1日于巴黎 – 1943年于巴黎)是一位法国艺术评论家,他创造出了野兽派(1905)和立体派(1908)这两个词。野兽派一词是为了描述亨利·马蒂斯
  • 夏 (十六国)夏(407年-431年)又称为大夏或北夏,因为建立者赫连勃勃是匈奴铁弗部人,故又称胡夏或赫连夏,是407年到431年存在于关中与河套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在大部分时间都位于统万城(今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