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共和国

✍ dations ◷ 2025-08-28 15:02:49 #车臣共和国
车臣共和国(俄语:Чече́н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罗马化:Chechenskaya Respublika;车臣语:Нохчийн Республика,罗马化:Noxçiyn Respublika)是俄罗斯联邦北高加索联邦管区下辖的一个自治共和国。西接印古什共和国和北奥塞梯共和国,西北与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接壤,东连达吉斯坦共和国,南部与格鲁吉亚接壤,首府为格罗兹尼。历史上,车臣地区由周边各大国统治,也曾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公国和城镇。车臣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是由伊玛目加齐‧穆罕默德(俄语:Гази-Мухаммад)在高加索战争中为了抵抗俄国,所组成的高加索伊玛目国(俄语:Северо-Кавказский_имамат),此为车臣民族国家之始。在伊玛目沙米勒带领伊玛目国抗俄二十多年后,1858年被俄罗斯帝国征服,并被军事管治。1860年成立捷列克州,车臣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1877年车臣及达吉斯坦起义遭到镇压后,车臣地区开始工业化。在苏联时代,车臣人与印古什人合并,组成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在二次大战爆发1940至1944年车臣起义。后因扁豆行动、卡尔巴赫大屠杀(俄语:Массовое убийство в Хайбахе)、1951年东哈萨克车臣人大屠杀事件爆发大规模抗俄活动。苏联解体后,车臣共和国成立,但因车臣独立组织领袖焦哈尔·杜达耶夫夺取政权,成立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并宣告从俄罗斯独立。因车臣共和国接连不断引起北高加索的军事冲突,印古什共和国因此从车臣地区分出,最终引发第一次车臣战争,车臣地区事实上独立。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占领车臣,并开始北高加索叛乱平定。两次战争中,车臣地区惨遭蹂躏,首府格罗兹尼前后发生四次战役,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基础设施毁坏严重。战后,普京政府开始重建车臣。如今的车臣共和国由战争状态恢复正常,目前由拉姆赞·卡德罗夫当选车臣共和国总统。最少至三千年前,已经有人类生活,历史上的斯基泰人也曾经在车臣共和国生活过。18世纪末,叶卡捷琳娜二世发动第五次俄土战争,撃败奥斯曼帝国,并控制克里米亚汗国,俄国的势力扩张至北高加索。格鲁吉亚三王国之一的卡特利-卡赫季王国于1783年与俄国签订乔治亚夫斯克条约(或以俄方称格奥尔基夫斯克条约),希拉克略二世(英语:Heraclius II of Georgia)承认俄罗斯帝国对乔治亚之宗主权,而俄国则帮助乔治亚之统一,令俄国有机会将势力范围拓展至高加索全境。此时高加索地区由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主导下军事管制,在吞并克里米亚汗国后,交由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接管,俄军只是广建堡垒,容许山民半自治,并不进行任何军事行动。1785年,因高加索总督区成立,苏沃洛夫撤军,毛拉谢赫曼苏尔乘几率众起事,以其穆里德派信众为号召,在奥斯曼帝国支援下,对俄国进行圣战,并在苏扎战役中击败俄军。因兵器过于落后,无法攻陷俄国棱堡。唯一著名的战绩仅为俘虏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其后连战连败,沦为贼匪。在第六次俄土战争中加入奥斯曼帝国,被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古杜维奇(英语:Ivan Gudovich)在1791年率军攻灭,此时穆里德派已融入车臣社会之中。19世纪初,亚历山大一世在百日王朝被消灭后,对北高加索进行征服行动,并于1829年引发全面战争,是为高加索战争。伊玛目加齐‧穆罕默德(英语:Ghazi Muhammad)在高加索战争中为了抵抗俄国,组成车臣尼亚(日后的高加索伊玛目国(英语:Caucasian Imamate)),是车臣国家之始。全国战争开始后,双方互相屠杀,双方战争手段日渐激进和血腥。1845年,在伊玛目沙米尔的领导下,伊玛目国达致最大疆域,直接接触俄国本土,后被俄国大规模动员撃破。在1859年伊玛目国灭亡后,车臣地区便并入帝俄版图。被征服后的车臣地区多有暴乱,因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巴米亚京斯基元帅平定,成功于1860年建立政权。1867年,俄国对车臣人开始大规模施行暴政,激起大规模反抗,车臣地区复乱。1875年,亚历山大·帕夫诺维奇·斯维斯图诺夫率兵至车臣大规模屠杀,令车臣人分化成亲俄和抗俄两大派别。1877年车臣及达吉斯坦起义后,抗俄之车臣人近乎灭绝。因获得特赦,大部分抗俄之车臣人投降,车臣人再度统一。1881年开始工业化,车臣地区基本稳定,未曾再现大规模暴乱。苏联建国以后,车臣最初作为山区共和国的一部分一起加入了苏联,1936年斯大林人为地把车臣-印古什地区分离出来单独建立了一个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二战期间1940-43年间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曾在德军支持下进行反抗苏联当局的行动。因此在德军被击溃之后,1944年苏联把和德国人合作过的车臣人迁徙去了中亚地区,这就是扁豆行动。直到1957年赫鲁晓夫才批准回故乡。 之后车臣-印古什共和国被取消,并入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斯大林死后,1957年1月9日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被恢复,此情况一直持续到苏联末期。 斯大林在二战之后定下了一个规矩,就是车臣地区的最高地方领导人一定不能由车臣人担任。此情况一直持续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戈尔巴乔夫允许了之前被迁徙的车臣人返乡,并且第一次车臣产生了车臣人出生的地方最高领导人。1989年后,苏联局势剧烈动荡,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在车臣、印古什和北奥塞梯等高加索地区迅速膨胀,车臣和北奥塞梯等自治共和国均有流血冲突发生。自从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联邦的不少成员,特别是外高加索地区的共和国,都希望像邻近的亚美尼亚或格鲁吉亚一样享有独立的地位。加上过去在前苏联年代里,一直受到压迫,使车臣人争取民族解放、要求民族独立和反俄罗斯的呼声越来越高。1991年,时任车臣共和国总统的焦哈尔·杜达耶夫发表了独立宣言,但俄罗斯联邦拒绝承认其地位。1992年5月25日,杜达耶夫政权与俄罗斯签署了《关于撤军和车臣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分配财产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俄罗斯联邦一切行政机构全部撤出车臣。 1992年12月10日印古什共和国与车臣共和国分开。1994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指派俄军大举进攻车臣,即为第一次车臣战争。这是一场造成超过十万人死亡的战争惨剧。之后,双方的冲突不但一直没有平息,还让车臣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得势。结果针对莫斯科的恐怖袭击不断发生。1999年,7月4日,沙米利·巴萨耶夫指挥5000人的武装部队偷袭了俄内务部队哨所,第二次车臣战争由此开始。俄罗斯第二任总统普京以较强硬的态度反驳了国内的分离主义思潮,指挥部队从两路进入车臣。以绝对军事优势压制了车臣分离主义势力。之后,双方冲突依然如前。车臣问题是俄罗斯国内民族宗教矛盾,国际社会过问较少,有证据表明许多车臣妇女的丈夫或儿子无故失踪,她们搜集并纪录数百卷恐怖罪行的录像带,并将之偷渡入欧洲,向国际人权法庭控诉。影响所及,亦有部分车臣妇女选择加入炸弹自杀的恐怖事件。2004年5月9日,车臣发生炸弹爆炸,总统艾哈迈德·卡德罗夫被当场炸死。2006年3月4日,艾哈迈德·卡德罗夫之子拉姆赞·卡德罗夫被任命为车臣共和国总理。2007年4月5日,拉姆赞·卡德罗夫宣誓就任车臣总统。2009年4月16日,俄国当局宣布车臣战争正式结束。2010年3月30日,车臣战争的阵亡者遗孀(或称黑寡妇),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进行了自杀式恐怖袭击,作为对俄军在车臣和印古什边境地区杀害车臣人的报复。2010年10月19日在格罗兹尼列宁区的车臣议会大楼遭到武装分子攻击,有6人死亡17人受伤。2011年1月24日,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发生自杀式炸弹爆炸,造成30余人死亡,近200人受伤。车臣反政府武装声明对此事件负责,称所在组织将致力于在北高加索建立一个“自由的伊斯兰国家”,而此次实施的“特别行动”正是对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犯罪行为”的回应。

相关

  • 活性炭活性炭(英语:Active charcoal),亦称活性碳(英语:Active carbon)、活化炭(英语:Activated charcoal;Activated char)或活化碳(英语:Activated carbon),是黑色粉末状或颗粒状的碳物质。活性炭
  • BIBSYSBIBSYS是由挪威教育与研究部设立和组织的一个行政机构。它是一家服务提供商,专注于交流、存储和提供与图书馆资源相关的历史性元数据的检索。
  • 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是一种因为呼吸频率增加而导致血液pH值上升的身体状况。是酸碱平衡失调的四大分类中其中一类。呼吸性碱中毒的病因主要是过度换气。过度换气时,二氧化碳被大量排
  • 滴定管滴定管(burette),是化学实验中的一种仪器,是容量分析的基本仪器之一。细长管状的一种精密玻璃量器。滴定管属于量出式量器,在滴定操作中盛装滴定剂溶液,并放出一定量溶液至滴定终
  • 鹿鹿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九十八个(十一划的则为第四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鹿部归于十一划部首。鹿部大都从左方、上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
  • 主教团在天主教会,主教团(拉丁语:Episcoporum Conferentia,直译为主教会议)是特定地区的主教内所组成的议事机构,通常作为这些个别教会/地方教会的自治机构。非常态性的主教会议存在已久,
  • 四号德尔塔-4运载火箭是德尔塔系列运载火箭的一个型号,由波音综合国防系统集团(IDS)设计,由位在阿拉巴马州迪凯特的联合发射同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所建造。在最后一次位于联合
  • 第三产业第三级产业,又称服务业,是指位处一件产品的生产链中最上层的行业,这些行业在一件产品的生产链中担任物流、分销、中介等工作。第三级产业需要接触产品的终端顾客,是该产品自生产
  • 保罗·寇恩保罗·约瑟夫·寇恩(英语:Paul Joseph Cohen,1934年4月2日-2007年3月23日) ,美国数学家,他证明策梅洛-弗兰克尔公理系统加上选择公理 (ZFC) 不能反驳连续统假设 (CH) 的否命题,而ZF
  • 奥兰面积以下资讯是以2017年估计国家领袖立国历史奥兰(瑞典语:Åland),又称阿赫韦南马(芬兰语:Ahvenanmaa),是位于波罗的海、波的尼亚湾入口处的一个群岛,也是芬兰的一个自治区,通用瑞典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