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音症(英语:Misophonia,又名为厌声症),其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对声音的厌恶”,那是对特定声音所触发负面情绪、思想和身体反应的状况。
恐音症一词最先被美国神经学家帕维尔·贾斯特波夫(Pawel Jastreboff)及玛格丽特·贾斯特波夫(Margaret Jastreboff)于2000年提出。恐音症一般被认为源于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大脑边缘系统之间存在着异常过强的联系,并非一般所认为的单是听觉系统的过度活动。患者会出现一种对声音容忍度低的表现,故也被称为选择性声音敏感综合症(Selective Sound Sensitivity Syndrome,简称4S)。恐音症也不同于听觉过敏,因它通常只针对某些特定声音才会产生反应。目前科学家关于引起这种状况的生理异常情况的具体解剖学位置所知甚少,但很有可能这种异常存在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当中。
恐音症不归类为听觉或精神疾患的状况,因此不同于声音恐惧症(英语:Phonophobia)(对声音的恐惧);这里没有标准的诊断准则,而且关于它的普遍性或治疗方法的研究很少。支持者认为,恐音症会对实现生活目标和享受社交场合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截至2019年,尚未有基于证据的方法来处理该病情。
截至2016年 (2016-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关于恐音症的文献有限。一些小型研究显示,患有恐音症的人通常对特定声音会有强烈的负面情绪、思想和身体反应,文献将之称为“触发声音”。这些声音通常听起来很柔和,但可能听起来似乎声量大。一项研究发现,大约80%的声音与口腔有关(进食、啧啧地吃、咀嚼或让口香糖至砰砰声、耳语、吹口哨等),而大约有60%是重复性的。视觉触发的发展可能与触发声音有关。“恐音”的反应看来有可能会在没有实际声音的情况下发生。
对触发的反应可能包括对声音源的敌对情绪时会想离开,仍然持续其存在但忍受着的话会试图阻止它或尝试去模仿该声音。当一个人年轻并源自密切关系的某人或是宠物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首个恐音症的反应。尤其严重的恐音症病例可能由朝向声音来源的剧烈脉冲导致。在《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药理学(Psychiatry and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期刊中详细描述了一种情况就是,患者以别人大声地进食的形式触发其展示出“非自愿暴力”。
恐音症的患者意识到他们经历此情况,而当中有些人认为它是异常的;在他们的生活中造成的这种扰乱的范围从轻微到严重。回避和其他行为会使这种状况的人更难以实现他们的目标并享受人际间的互动。
恐音症的机制目前尚未清楚,但它似乎像听觉过敏一样,并非由耳朵引起,而是可能由大脑中央听觉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声音的感知来源和声音的内容似乎对引发反应至关重要。
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前岛叶皮质引起大脑其他部位的更多活动以回应触发因素(例如在愤怒之类的情绪中整合诸如心脏和肺部等器官的声音之类的外部输入中发挥作用),特别是负责长期记忆、恐惧和其他情绪的部分。该研究还发现,患有恐音症的人体内髓磷脂含量较高(一种包裹在大脑神经细胞周围以提供电绝缘的脂肪物质)。目前尚未清楚髓磷脂是否引致恐音症,并触发其他大脑区域的原因或结果。
这里没有恐音症的标准诊断准则。恐音症有别于听觉过敏,它并非针对特定的声音,并且不涉及类似的强烈反应,而从声音恐惧症(英语:Phonophobia)中,那是对特定声音的恐惧,但两者都有可能发生。
目前尚不清楚患有恐音症的人是否通常有合并症(英语:Comorbidity)的状况(即患者同时存在两种慢性疾病或状况),也不清楚是否有遗传的元素。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或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中无法识别对恐音症的诊断,并且没有被分类为听力学或精神病学障碍。它可能是一种声音与情感的联觉,并且与某些焦虑症具相似之处。截至2018年,尚未清楚是否应将恐音症归类为一种症状或一种情况。
截至2018年,尚未有针对该疾病状况的循证医学基础,也尚未有发表过的任何随机临床试验;医疗保健人员一般会透过认识到这个人正在经历的情况并制订应对策略以尝试帮助人们应对恐音症。关于使用声音疗法的一些小型研究经已发表,那类似于耳鸣再培训治疗(英语: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以及认知行为疗法和协助人们减少对触发声音察觉的暴露疗法(英语:Exposure therapy)。这些方法都没有被充分研究以确定其有效性。
恐音症的患病率于目前尚未知道;也未知道男性还是女性,或是年纪较大的人更容易患上恐音症。现时存在着几个拥有成千上万成员的线上支援小组被引用为可能表明其患病率。
恐音症来自于希腊语单词“(IPA: /'misɔs/)”,和“(IPA: /fɔˈni/)”,意思为“讨厌”和“声音”,大致翻译为“讨厌的声音”,由听力学专家帕维尔·贾斯特波夫(Pawel Jastreboff)和玛格丽特·贾斯特波夫(Margaret Jastreboff)于2000年创造,旨在将这种情况与其他形式的声音耐受性下降区分开来,例如是对某些频率和音量范围过敏症的听觉过敏(hyperacusis)和声音恐惧症(phonophobia)。
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