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近母

✍ dations ◷ 2025-07-19 00:52:35 #难近母
难近母(梵语:दुर्गा,孟加拉语:দুর্গা,字面意思为“不可接近的”;曾音译为突伽),现代中文发音为杜尔噶,印度教女神,性力派的重要崇拜对象。传统上被认为是湿婆之妻雪山神女的两个凶相化身之一(另一个是时母)。难近母原本为古印度的部落神祇,最初是一个独立的女神,和雪山神女并无关系。婆罗门教的雅利安人来到印度之后,把难近母吸纳进入谱系,而后,被视为雪山神女的降魔相。受到古希腊的影响,后来的印度宗教体系中出现了崇拜大神母的强大派别,即性力派。性力派认为,女神的“性力”(铄乞底)才是宇宙的本源(梵)。是印度哲学思想和欧洲原始的母神崇拜的结合。难近母信仰与许多印度民间的野蛮活动结合,施行杀人以祭祀的行为。7世纪时中国高僧玄奘就曾被这样一些宗教政客所劫持,但所幸免于难。在英国统治时被严厉禁止之后,现在多半以宰杀雄性牲畜以祭神。作为雪山神女的化身,难近母的最主要职能是降魔。她是与恶魔战斗的可怕的女武士的形象,有10只手,3只眼,拿着许多武器和法器(楼陀罗的三股叉,因陀罗的雷杵,弓,弯刀,等等)。她的坐骑有时是一头狮子,有时是一只虎。在难近母与各种恶魔(阿修罗,罗刹)的战斗中,最有名的是打败怪物摩醯湿的故事。摩醯湿是一个强大的阿修罗,谁也无法打败它,它甚至入侵天界赶走了神王因陀罗。给予这个怪物如此神力的大梵天本人也无力收服它。众神被迫集合起来,而后从他们的力量中浮现出难近母(但并不是由他们创造出来的)。难近母用“吠陀的语言”告诉天神们她是宇宙精神“梵”的体现,只有她才能打败摩醯湿。众神纷纷送给她各种武器和法器。经过一场天昏地暗的大战,难近母终于消灭了摩醯湿,因此得到一个称号“杀摩醯湿者”。除了打败摩醯湿之外,难近母还以不同的化身打败了许许多多的妖魔鬼怪。《摩根德耶往世书》里列举了她的108个称号。在印度著名的故事集《宝座故事三十二则》中,难近母总是在关键时刻向主角超日王施恩,而后者又把她施予的恩惠转让给穷人。对难近母的崇拜主要集中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奥里萨邦、比哈尔邦和阿萨姆邦。在印度各地都有祭祀她的盛大的难近母节(大量宰杀雄性牲畜祭祀)。

相关

  • 生物碱生物碱(英语:alkaloid)是一种主要包含碱性氮原子,天然存在于大自然动植物及蕈类的化合物。一些化学合成但结构与生物碱相似的化合物有时也被称作生物碱。除了碳,氢和氮,生物碱也可
  • 洋菇双孢蘑菇(学名:Agaricus bisporus)俗称洋菇、口蘑,为伞菌科伞菌属的一种,是最常见的食用菇之一,肉质肥厚。原生于欧洲及北美洲,人类至少自古希腊时代起便开始食用,人工栽培则约始于1
  • 逻辑史逻辑史,又称理则史,指逻辑学的发展史。在古埃及和巴比伦都发现逻辑学的萌芽。但现在所使用的逻辑学产生于古希腊时期。与此同时,印度和中国也独立地发展了逻辑学。中国古代逻辑
  • 文明英文中的文明(英语: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义,引申为“分工”“合作”,即人们和睦地生活于“社会集团”中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先进的
  •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叶卡捷琳堡(俄语:Екатеринбу́рг),亦称凯瑟琳堡,曾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Свердло́вск),位于乌拉尔山脉东麓,伊塞特河由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叶卡捷琳堡是俄罗斯
  • IgA抗体(antibody),又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简称Ig),是一种主要由浆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
  • MIMMIM或M.I.M.可能指:
  • 下直肌下直肌(Inferior rectus muscle)是眼窝里的肌肉。就大多数眼窝的肌肉而言,它也是受动眼神经(第三对脑神经)所支配。它的功能是帮助眼球做出下转、内收及外旋的动作。当瞳孔完全
  •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英语: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缩写NOAA, /ˈnoʊ.ə/;也简称国家海洋与气象局、国家海洋大气局)是隶属美国商务部的科技部门,主要
  • 藤田级数藤田级数是一个用来量度龙卷风强度的标准,由芝加哥大学的美籍日裔气象学家藤田哲也于1971年所提出。藤田级数实际提出时共分十二级,但由于气象及物理上的预测,龙卷风不可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