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丘比丘

✍ dations ◷ 2025-07-11 06:51:39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西班牙语:Machu Picchu,奇楚亚语:Machu Piqchu,其意为“古老的山”),又译麻丘比丘、玛丘皮丘,是秘鲁前哥伦布时期时印加帝国的著名遗迹,在库斯科西北方80公里处,整个遗址高耸在海拔2350-2440米的山脊上,俯瞰着乌鲁班巴河谷,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由于独特的位置、地址特点和发现时间较晚(在1911年),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国最为人所熟悉的标志。在1983年,马丘比丘古神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且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但与此同时,马丘比丘也面临着遭旅游业破坏的担忧。

人们认为马丘比丘是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于1440年(一说142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鲁时都有人居住。考古学的发现(加上最近对早期殖民文件的解读)显示马丘比丘并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贵族的乡间修养场所(类似罗马庄园)。围绕着庭院建有一个庞大的宫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庙宇,以及其他供维护人员居住的房子。据估算,在马丘比丘居住的人数在高峰时也不超过750人,而在没有贵族来访的雨季时就更少了。

印加王国选择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地质特点。据说马丘比丘背后的山的轮廓代表着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脸,而山的最高峰“瓦纳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认为不该从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从周围寻找分散的石块来建造城市。一些石头建筑连灰泥都没有使用,完全靠精确的切割堆砌来完成,修成的墙上石块间的缝隙还不到1毫米宽。

1913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用了整个4月刊来介绍马丘比丘,这处遗址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003年有大约400,000人参观马丘比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规模旅游对遗址带来的损害表示关注。当局坚称这不是问题,遗址的偏僻会给旅游业形成天然的限制。不断有建议要在遗址修建缆车,但至今一直未获批准。

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访问马丘比丘后写下的长诗《马丘比丘之巅》中赞道:

1911年的7月24日,美国历史学者海勒姆·宾厄姆三世让西方世界注意到了马丘比丘。他被熟悉此地的本地人带到马丘比丘。这位受争议的探险家-考古学家在这里完成了一份该地区的考古学报告。宾厄想出了“失落的印加城市”这个吸引人的名字,并用作他第一本书的书名。

2002年,其他不为人知的二十世纪探险家留下的足迹被人发现,这些发现显示宾厄姆当初为了成为公认的马丘比丘发现者而故意掩盖了这些痕迹。

虽然发现马丘比丘的功劳落到了宾厄姆的头上,长期研究库斯科的Simone Waisbard仍然坚称马丘比丘的发现者另有其人,最先到访这里的是Enrique Palma,Gabino Sánchez和Agustín Lizárraga,他们于1901年7月14日将名字刻在了一块岩石上。而宾汉最初实际上在寻找的是维特科,印加帝国在西班牙征服秘鲁时期最后的避难所和反抗据点。反复探索这个区域之后,他在1911年被居住在遗迹所在地的当地奇楚亚人带到了马丘比丘。宾汉之后又几次到访这里并进行挖掘,直到1915年。在他写的几部关于马丘比丘的发现的书籍中,《失落的印加城市》一书大为畅销。

美国考古学家海勒姆·宾厄姆三世于1911年以租借为名,从马丘比丘带走4千多件古文物回耶鲁大学。尽管秘鲁政府长期要求,这些文物长期未被归还。

为了古物秘鲁与耶鲁大学追讨多年,甚至诉诸法律,最后美国奥巴马总统在秘鲁总统游说下,亲自与耶鲁大学进行道德劝说希望让步,终于在2011年耶鲁大学退让,愿意归还第一批、总计366件文物,这些文物于2011年3月30日星期三,运抵秘鲁总统府。并于2012年11月归还最后一批35000个陶瓷碎片。

马丘比丘城建在库斯科西北130公里处的马丘比丘山脊上,海拔2000多米。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学中心,也因此是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在山顶上马丘比丘的悬崖边,人们可以欣赏到落差600米直到乌鲁班巴河的垂直峭壁。要消除高原反应,人们可以嚼古柯叶或muña——一种有香味的多项功效超过青霉素的草。

绝佳的地理位置使马丘比丘成了理想的军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经是军事机密。马丘比丘精确的坐标是13°9′23″S 72°32′34″W / 13.15639°S 72.54278°W / -13.15639; -72.54278。

在1981年,马丘比丘周围32,592公顷土地被列为秘鲁的“历史保护区”。这个地区不仅包括遗迹本身,还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动植物群,尤其是当地生产的兰花。

有理论指出马丘比丘是一个印加“llacta”——即用来控制新征服地区经济的据点。这里也是整个印加帝国境内最美丽的一处“据点”,在遭受进攻时用来保护印加贵族。这里是Zapa印加的“安息地”和“观测站”。

按照考古学家的划分,马丘比丘有三个组成部分:神圣区、南边的通俗区,和祭司贵族区(居住区)。

在神圣区里献给最伟大的太阳神因蒂的“拴日石”、“太阳庙”和“三窗之屋”是有重大考古学价值的主要宝藏。在居住区中有一部分是专属于贵族们的,这里的房屋成排的建在一个缓坡上;Amantas(智者)们的住宅有红色的墙,Ñustas(王子)们住宅则有着梯型的房间。在主城堡中还有一片区域是专门关押和惩戒犯人的监狱。石头建造的纪念陵墓是宗教仪式和献祭牺牲的场所,里面的空间呈拱形,墙壁上还有雕刻。

马丘比丘的全部建筑都是印加传统风格的:磨光的规则形状的墙,以及美妙的接缝技巧,墙上石块和石块之间的缝隙连匕首都无法放进去,让人简直无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们拼接在一起的。

让人注意的是,虽然印加人了解圆形(太阳神因蒂就是用它表现的),却并不把它运用在建筑中。建筑用的庞大数量石块究竟是如何搬运的至今是个谜。还有,虽然印加人不使用圆形,但却利用了斜坡。据信他们让成千上万的工人推着石块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并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没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

整个遗迹由约140个建筑物组成,包括庙宇、避难所、公园和居住区。这里还建有超过100处阶梯——每个通常由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凿成。还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间由穿凿石头制成的沟渠和下水道联系,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统。

至今还没有人明白印加文明是如何能将重达20吨的巨石搬上马丘比丘的山顶。

在哥伦布时代之前南美文明修建的成千上万条道路中,印加路网属于最吸引人的一类。道路网络汇集在库斯科,印加帝国的首都,其中一条道路通往马丘比丘城。印加人称沿海道路为Camino de los llanos(平路)而山路则称为Cápac Ñam。

现在,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在印加道路——尤其是Cápac Ñam——上旅行,从库斯科出发徒步两天穿越安第斯山脉。

2005年五月,约旦的佩特拉城成为了马丘比丘的姐妹城市。两个城市都在所属文明中有着中心地位,并因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相关

  • 固态固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是四种基本物质状态之一。与液体和气体相比,固体有固定的体积及形状,形状也不会随着容器形状而改变。固体的质地较液体及气体坚硬,固体的原子之间有紧
  • 雄性在双性繁殖的生物中,雄性是指其中负责制造精子的个体(或个体的其中一部分)的性别,而负责制造卵子的则称为雌性。在缺乏雌性的情况下,雄性的个体并不能自我繁殖。虽然是依赖雌性而
  • 大苏尔大苏尔(英语:Big Sur)是1号加利福尼亚州州道中的一段,约90公里。最初的西班牙语名称是El Sur Grande(大南方)。这段路包括许多悬岩、海岸,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加州著名的旅游景
  • 唱好舞台《唱好舞台》(英文:mini concert )为澳门广播电视制作的歌唱综艺节目,是唱好舞台系列的第一作,节目于2009年3月17日起,于澳门台播放。2009-03-19:Soler演唱会(上集) 2009-03-26:So
  • 林英 (生态学家)林英(1914年11月15日-2003年7月12日),男,海南琼山人,中国生态学家,教育家。海南大学首任校长。1914年11月15日生于广东省琼山县东头乡蓝美村。1930年代就读于北平中国大学生物系。
  • 月球撞击坑国家纪念地和保护区月面环形火山口国家纪念区及保护区(英文:Craters of the Moon National Monument and Preserve)是美国的一处国家纪念区和国家保护区(英语:national preserve)。位于美国爱达荷州
  • 乌尔斯·唯德默尔乌尔斯·唯德默尔(Urs Widmer,1938年5月21日-2014年4月2日),是一名瑞士小说家、作家和编辑。他为不同的报纸和出版物工作,并获得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奖(英语:Friedrich Hölderlin
  • 林俊呈林俊呈(1997年9月18日-),中国大陆创作型男歌手,浙江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在校学生。他出身于民警家庭,擅长钢琴和键盘,在大三期间因演唱歌曲《东西》而备受关注。林俊呈出生于浙江省
  • 味之素饮食文化中心公益财团法人味之素饮食文化中心(日语:公益財団法人 味の素食の文化センター;英语:Ajinomoto Foundation for Dietary Culture)是日本的一个宣传及资助研究饮食文化的组织,在1979
  • 中欣特赖峰坐标:46°49′36″N 10°46′31″E / 46.826627°N 10.775398°E / 46.826627; 10.775398中欣特赖峰(德语:Mittlere Hintereisspitze),是奥地利的山峰,位于该国西部,由蒂罗尔州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