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法

✍ dations ◷ 2025-10-03 15:52:09 #色谱法,实验室技术

薄层色谱法(英语: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TLC,又称为薄层层析)是一种用于分离混合物的色谱法技术。 在分析化学特别是针对有机化合物的分析中,薄层色谱法是极为重要的分离方法。

薄层色谱法在覆盖有很薄一层吸附剂的玻璃板、塑料片或铝箔上进行。吸附剂又称为薄层色谱固定相:常为硅胶、氧化铝或纤维素。操作时先将待分离样品用毛细管点于板上,然后在密闭的色谱法缸中,用单一或混合溶剂作为流动相,由流动相的毛细作用缓慢地将混合物样品中的不同组分由下而上爬升至板的顶端。因为样品中各组分与固定相的作用力不同,在流动相中溶解度也不同,导致各组分的上升速度有差异而最终在板上形成上下不一的斑点,从而达到分离混合物的目的。

薄层色谱法在监测反应进程,鉴定特定化合物以及测定物质的纯度等均有广泛的应用,如:分析神经酰胺与脂肪酸;检测在食物和水中的农药或杀虫剂;在法医的工作中,分析纤维的染料成分;化验放射性药物的放化纯度;鉴定药用植物及分析其内部成分。

高效薄层色谱是对经典薄层色谱的改进法之一,该法中色谱的灵敏度和分离度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准确地检出极微量的物质。

市面上根据薄层层析板(如硅胶G板或聚酰胺板)的固定相标准颗粒大小分为不同规格,通常颗粒越细分离效果越好。制作时首先将吸附相(如硅胶)与少量惰性粘合剂(如硫酸钙)和水混合形成的浆状物,均匀地铺于以玻璃片、厚铝箔或塑料制成的载板上。铺过固定相的板先晾干,然后在烤炉内于110℃加热三十分钟进行活化。用于分析鉴定时吸附剂厚度一般为0.1–0.25毫米,而用于制备时(见下文)则为0.5–2.0毫米。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过程类似于纸色谱法,原理方面类似于柱色谱,因而与纸色谱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如它分离效果好,灵敏快速,对于固定相的选择更多,且TLC的结果还可作为柱色谱法的参考。由于以上的诸多优势,使薄层层析技术成为当今检测化学反应、定性分析化合物和分离化合物的最常用的手段。实验室常用的是硅胶薄层色谱法,其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且用途广泛。在化学技术当中,符合这几点的技术方法并不多见。

在混合物中,不同化合物会以不同的速率前进,其原因为吸引力及固定相的差异和样本溶质在溶剂里溶解度的差异。样本的分离(以Rf值来比较)结果是可以借由改变洗脱溶剂或使用的混合的洗脱溶剂来改变的。化合物的分离是利用化合物与流动相之间在固定相上竞争结合位所造成的。例如:使用硅胶做为固定相的话,此固定相可以被视为极性。此时加入两不同极性的化合物,极性较强的化合物与硅胶间会有较强作用力,因此,更能抵抗流动相并与硅胶结合;极性较弱的化合物与硅胶的作用能力较差,因此更容易流动,拥有更高的Rf值。如果流动相的极性变得更强的话,这样更能够抵抗化合物与胶上结合的能力,使所有TLC片上的化合物上升到更高的位置。这样的溶剂我们称为“强”溶剂(洗脱剂),而“弱”洗脱剂则几乎不能移动它们。“强”与“弱”的比较是取决于TLC片上的涂层(固定相)。以硅胶TLC片来说,洗脱剂的强度比较为:

全氟烷(最弱)<己烷<戊烷<四氯化碳<苯/甲苯<二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乙腈<丙酮<丙醇/正丁醇<水<甲醇<三乙胺<乙酸<甲酸(最强)

C18的相位与TLC相反。在应用上,使用乙酸乙酯和己烷的混合物做为流动相的话,加入更多的乙酸乙酯会使TLC片上所有化合物的Rf値升高。改变流动相的极性通常并不会使TLC片上的化合物的前后顺序发生改变。如果要使化合物的前后顺序发生改变的话,此时就应使用非极性的固定相来代替极性固定相,如C18-官能基硅胶。

薄层色谱的步骤如下:

对于确定的固定相,混合物样品中不同的化合物在色谱法板上爬升的速度不同,这是由于它们对于固定相的吸附能力不同,对于洗脱剂的溶解能力也不同。改变不同的洗脱溶剂,或用不同溶剂配成混合洗脱剂,化合物的分离效果可自行调节。组分在板上的分离情况一般用比移值(Rf)的大小来表征。薄层色谱板上的分离情况还可用于预测柱色谱法或快速柱色谱法的分离效果。

由于薄层色谱中很难产生均匀的吸附剂涂层,且薄板的质量与吸潮程度亦参差不齐,所以即便是同一物质在同类型而不同的色谱法板上得到的比移值也难以完全一致。相比于纸色谱这是薄层色谱的缺点。操作中常常将标准试样与试样在同一薄板上同时展开并点上混合点,以克服这一缺点。

化合物的分离是利用化合物与流动相之间在固定相上竞争结合位所造成的。例如:使用硅胶做为固定相的话,此固定相可以被视为极性。此时加入两不同极性的化合物,极性较强的化合物与硅胶间会有较强作用力,因此,更能抵抗流动相并与硅胶结合;极性较弱的化合物与硅胶的作用能力较差,因此更容易流动,拥有更高的Rf値。如果流动相的极性变得更强的话,这样更能够抵抗化合物与胶上结合的能力,使所有TLC片上的化合物上升到更高的位置。这样的溶剂我们称为"强"溶剂(洗脱剂),而"弱"洗脱剂则几乎不能移动它们。"强"与"弱"的比较是取决于TLC片上的涂层(固定相)。

以硅胶TLC片来说,洗脱剂的强度比较为:

而对于C18覆盖的TLC板,其顺序完全相反。在应用中,若使用乙酸乙酯/庚烷的混合溶剂作为流动相,乙酸乙酯比例越高会导致所有化合物在TLC上的Rf值更大。通常,更改流动相的极性不会导致TLC板上的化合物斑点前后顺序发生改变。若需要更改化合物在TLC板上的前后顺序,可以选用反相TLC板,即使用非极性固定相来代替极性固定相,如C18修饰后的硅胶。

TLC还可用于少量如100毫克左右的化合物的分离,此时混合物样品不是“点”在板上,而是涂抹在TLC板上且高于洗脱剂液面上的位置,形成一条水平的样品带。然后如同展开小型TLC板一样将制备TLC板展开并晾干,然后将每条携带不同化合物的色带从板上分别刮下,并用合适的溶剂萃取洗涤(如二氯甲烷)并过滤掉固定相等不溶物,得到滤液后再脱除溶剂就得到纯净的化合物。对于小量且易于分离的反应产物,制备TLC较柱色谱法在时间、效率和经济上更占优势。显然,这种方法得到的TLC板不可用全部用化学方法显色,否则会导致样品全部损失。因此可使用一些不会破坏样品的显色方法,如紫外线。或者,可刮下板上部分的吸附相进行鉴定,也可以割下部分的TLC板用显色剂(如碘)找到需要的化合物。

由于被分离出的化学品可能是无色的,因此下列几种方法可用于让没有可见光吸收的斑点显色:

当显色成功后,就可以计算出值,或保留因子。其计算方法是测量每个点从原点到达最终停留位置的距离除以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这些值取决于使用的溶剂与TLC板的材质,而与物理常数无关。

在有机化学中,有机反应可通过TLC进行定性的检测。使用毛细管将样品点于TLC板上:一个点表示起始原料,一个点表示反应体系,一个点表示两者“混合点”。一个小型TLC板(3X7cm)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完全展开。整个分析过程是定性的,它可显示起始原料是否消失即是否反应已经完成;是否有产物出现以及产生了多少产物。需注意的是,从低温环境中取样的TLC结果可能会出现误差,因为样品的温度在毛细管中就已经升至室温,其与低温反应瓶内的反应将不一样。例如DIBAL-H还原酯制备醛的反应。

以下是一个实例:使用薄层色谱法法分离绿叶的提取物(如菠菜)的7个阶段。胡萝卜素洗脱的速度很快因此只能在第二步中看到。叶绿素A和B在最后一步的中间位置,叶黄素是保持黄色的第一个斑点。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相关

  • 旱季旱季,或称干季,指在降水量有显著差别的地区,其一年中降水相对较少的月份。请注意,在某些地区的某些年份,在‘旱季’里每隔一两天下一场不大也不小的雨。所以‘旱’是相对于‘雨季
  • 指代指代(coreference)为语言学中为了避免已经出现的字词重复出现在文章的句子上,导致语句结构过于赘述和语意不够清晰,所以使用代词(pronouns)或是普通名词(common nouns)来代替已经出
  • 王应睐王应睐(1907年11月13日-2001年5月5日),福建金门人,中国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7年11月13日,王应睐生于福建金门。192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1937年,奔赴英国剑桥大
  • 改良藤田级数改良藤田级数(英语:Enhanced Fujita scale、日语:改良藤田スケール,又名:EF级数),是一个龙卷风强度分类等级,是藤田级数的改良版。藤田级数最早在1971年由芝加哥大学的藤田哲也博士
  • 前颌骨前上颌骨(英语:Premaxilla)为许多动物颅骨上颌最前端的一对硬骨,多半有牙齿附着。人类的前上颌骨与上颌骨愈合,又称为门齿骨(英语:Incisive bone)。人类的前上颌骨被称为是门齿骨(英
  • 公视主频公视主频是台湾的公共电视媒体——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公视)的主频道,一般称呼为“公共电视”或简称为“公视”。内容为综合台形式,特色是比其他无线台(台视、中视、华视、民
  • 倚天屠龙记大结局《倚天屠龙记大结局》(英文:Heaven Sword and Dragon Sabre 2)为1978年邵氏电影公司出品,楚原执导的武侠电影。改编自金庸著名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前作为《倚天屠龙记》,另有外
  • 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已消亡 已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已消亡 已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已消亡 已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已消亡 已消亡 已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英语:I
  • 德国内阁德国内阁(德语:Bundeskabinett或Bundesregierung),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主要行政机构。
  • 霍利迪交叉Holliday交叉(Holliday junction)是四股DNA所形成的交叉结构,名称来自此于1964年提出此概念者Robin Holliday,用以解释发现于酵母菌的遗传资讯交换,也就是同源重组。目前遗传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