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因陀罗
✍ dations ◷ 2025-10-20 20:01:58 #因陀罗
因陀罗(梵语:इन्द्र,Indra),又名帝释天(Śakra),印度教神明,吠陀经籍所载众神之首。本是古印度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现最多的神之一,出现次数仅次于阿耆尼,曾一度是诸神的领袖、雷神和战神,空界的主宰。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称为舍脂。远古希腊的信仰从印度西北方流入,但人们对他的信仰在后吠陀时期逐渐地弱化,雷神的神祇地位因婆罗门教修改之后的梵天、湿婆、毗湿奴三神所取代。因陀罗,梵文全名为“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音译为“释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达罗”。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时,根据汉语语序(汉文),将其翻转,故称为“帝释天”,又称“帝释”。因陀罗是女神阿底提的儿子,为阿底提耶诸神之一。他们的父亲一般认为是生主迦叶波。根据不同的传说,他也被认为是出身阿修罗神或是提婆神。他征服人间和魔界无数敌手,降服太阳、杀死延续季风雨的天龙弗栗多。在《梨俱吠陀》1.32记载因陀罗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他与弗栗多的决斗(vRtrahatya)。传说巨蛇弗栗多阻挡了地下的水流出来,导致严重的旱灾。因陀罗喝下三大杯祭礼中所奠苏摩酒来提高其战斗能力,准备与巨蛇交战,并用金刚杵(雷电)杀死了弗栗多和它母亲达努(英语:Danu (Asura)),释放被堵住的水流。他的盟友有驾云降雨的楼陀罗(或暴风神)、双马童以及毗湿奴。在北欧神话和祆教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故事。神话比较学家普遍认为,在《波斯古经》的三头龙Aži Dahāka(英语:Aži Dahāka)(因同为邪恶化身,后来与波斯暴君蛇王札哈克(英语:Zahhak),两者形象合而为一)被名唤Thraetaona(英语:Thraetaona)的勇士所杀的故事,与因陀罗与弗栗多的情节相结合,必是古印欧人史前文化的一部分。
相关
- 功能动词功能动词,也叫轻动词(Light verb),是一些普通动词在某些情况下独立出来拥有新的用法的一类特殊的动词,这类动词在句子中丢失了其自身的含义,而是需要与另一个实义动词性质的成分
- 细胞连接细胞连接(或细胞间桥(intercellular bridge))是在一些多细胞生物例如动物的组织中存在的一种结构。细胞连接包括该相邻细胞之间或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之间提供接触的蛋白质复合物
- 罗曼什语罗曼什语(法语:Romanche,德语:Rätoromanisch,意大利语:Romancio,Rumantsch / Romontsch / Rumauntsch,中文也译作列支罗曼语、拉丁罗曼语、罗曼列支语)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是瑞士四种
- Hsub2/subXeOsub4/sub氙酸(化学式:H2XeO4)由三氧化氙溶于水得到,是很强的氧化剂,用在有机合成中,易爆炸性分解为氙、氧气和臭氧。鲍林在1933年预测了氙酸的存在。
- 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英语:Financial centre),指以第三级产业经济为主;以金融业服务业为中心的全球城市,这个全球城市必须拥有跨国公司和国际大银行的总部设立,要有活跃的外汇市场、股票市
- 同盟国同盟国(德语:Mittelmächte;匈牙利语:Központi hatalmak;土耳其语:İttifak Devletleri;保加利亚语:Централни сили,意思是中央国)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
- 高 锐高锐(1950年5月-),生于吉林长春,籍贯黑龙江双城。地球物理学家,从事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197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1981年又取得该校硕士学位。担任中国地质科
- span class=nowrapPbSOsub4/sub/span硫酸铅,分子式为PbSO4,白色单斜或正交晶体,难溶于水,有毒。是铅矾或硫酸铅矿的主要成分,熔点1443K,Ksp=1.06×10−8,主要用于白色油漆颜料、铅蓄电池等。可溶于硝酸、浓硫酸、饱和
- 伍珀塔尔伍珀塔尔(Wuppertal)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山城地区的一座无属县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它位于“莱茵-鲁尔”城市群的几乎正中央与“鲁尔工业区”的南部,杜塞尔多夫区的邻市(约西
- 德西特威廉·德西特(荷兰语:Willem de Sitter,1872年5月6日-1934年11月20日)是一位荷兰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德西特生于荷兰弗里斯兰省斯内克。他就读于格罗宁根大学,之后进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