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融牛头宗|弘忍东山宗 –
神秀北宗禅|惠能南宗禅 –
北荷泽宗|南洪州宗|南石头宗|保唐宗
惠能系曹溪南宗 –
曹溪禅,是佛教禅宗宗派之一,又称为南宗,为曹溪惠能禅师所开创。曹溪禅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晚唐至北宋初期,共分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五宗,再加上临济门下分出的黄龙派、杨岐派两派,合称五家七派,为唐朝以后的禅宗主流。但宋朝后,以临济与曹洞二宗,较有影响。
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之间皆以《楞伽经》印证弟子的修为,故禅师亦称为楞伽师。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经》等经为典据,道信徒孙弘忍较看重《金刚经》,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惠能禅法以定慧为本。定与慧犹如灯光,有灯即有光,这是所谓定慧一体观。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惠能曾告戒僧侣法达,不要错解《法华经》中意义。神秀把佛教理论“戒、定、慧”解释为:“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而惠能则另有不同解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然而,惠能亦一再强调“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所以认为顿渐只是假名,佛法只为一乘,“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惠能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又曰“先立无念为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中国禅宗由始祖达摩、二祖神光、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一脉相传。五祖弘忍有惠能与神秀两大弟子,而神秀早年博览五经,学通三藏,人称为上座,担任“教授阿阇梨”;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偈呈现,但没有得到弘忍的赞许。惠能是文盲,但了悟佛心,见了神秀的诗,直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大喜,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认为惠能已经觉悟了,传给惠能衣钵。
弘忍圆寂后,神秀在北方大开禅法,人称北宗,教义传遍西京长安、东京洛邑,并曾获得武后、中宗、睿宗三帝之皈依,有“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之尊号。得到衣钵的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法,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曹溪禅),当时惠能与与神秀并驾齐驱,人称南能北秀。
唐明皇时,惠能之徒荷泽神会在“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滑台大会)中与北宗辩论胜利,使曹溪禅后来居上,成为了中国禅宗的主流,后世禅宗大多出自此系统,从此禅宗以曹溪禅为正宗,尊惠能为六祖。六祖完成了禅的中国化道路,使禅宗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因为惠能之后不再传衣钵,并无明定七祖是何人,虽然唐德宗追赠荷泽神会为禅宗七祖,并亲撰《七祖赞》,但其实曹溪禅已经各开枝散叶。
随着曹溪禅影响的扩大,禅宗也开始产生了分流,六祖慧能门下分为荷泽神会、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宗系。南岳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播化江西。马祖的弟子百丈怀海制订丛林清规,建立禅院组织制度。怀海门下又分出沩仰、临济二宗。
青原行思的弟子石头希迁在湖南弘法,大阐宗风。石头希迁从“本体无相,即休即用”进行发挥,提倡随顺自然的修行方法,以“心体灵昭,湛然圆满,一源含万派,万象现心中”为法门大要。石头希迁门下有药山惟俨与天皇道悟,惟俨再传弟子洞山良价与三传弟子曹山本寂创曹洞宗。道悟三传至雪峰义存,义存门下云门文偃创立云门宗。义存另一弟子玄沙师备传罗汉桂琛,桂琛传清凉文益,文益弟子广布,创立法眼宗。
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的出现,被禅宗称之为“一花开五叶,道果自然成”。禅门五宗均出于曹溪禅法,思想上并无不同,但在接引方式方面各有特色。
曹溪禅后分为曹溪北宗、曹溪南宗、保唐宗。曹溪北宗即为荷泽宗,曹溪南宗分化出石头宗、洪州宗、保唐宗三支,而以石头、洪州为禅门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