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飓风诺拉

✍ dations ◷ 2025-07-02 19:55:59 #2003年飓风诺拉

飓风诺拉(英语:Hurricane Nora)是2003年太平洋飓风季最后一个登陆墨西哥的热带气旋,也是该季第十四个获命名的风暴和第五场飓风,于10月1日经东风波发展而成。气旋朝西北方向移动并缓慢增强,于10月4日达到飓风强度。风暴在当天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160公里的最高强度,但由于东侧有规模更大的飓风奥拉夫存在,诺拉无法进一步强化。受逐渐逼近的低压槽影响,气旋在迅速减弱的同时转朝东面的墨西哥前进,到10月7日已降级成热带低气压。虽然诺拉已不再属于热带气旋,但由于其位置靠近陆地,因此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还在继续针对气旋发布公告。

出乎气象机构意料,诺拉重新发展出雷暴区,并于10月9日从锡那罗亚州马萨特兰附近登陆,之后不久就逐渐消散。低气压在墨西哥西部产生局部暴雨,但没有报导表明当地因此受到破坏,也没有出现人员伤亡。风暴残留之后同奥拉夫和下层低气压区融合,在得克萨斯州中部引发洪灾,还催生出一场龙卷风。

9月13日,有东风波离开非洲西海岸向西移动,行经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期间没有显著发展。9月25日,东风波轴线穿越中美洲,其对流沿墨西哥南部海岸继续西进。[1]9月29日,天气系统行进至阿卡普尔科以南约160公里海域,其组织结构已有改善[2]。虽然上层风切变的不利影响尚不强烈,但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还是在9月30日首度指出系统有可能会在接下来数天内发展成热带气旋[3]。10月1日,雷暴已有充分组织,气象机构因此把位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最南端以南约975公里洋面的天气系统归类成第十四E号热带低气压[1][4]。

低气压发展期间拥有层次分明的下层环流,并在北侧的高压脊影响下朝正西以南方向前进。外界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发展,风切变较少,水温偏高[4],促使对流逐渐组织,于10月2日清晨升级成热带风暴并获名“诺拉”(Nora)[1]。到达距高压脊最远的位置后,风暴几乎短暂停止移动[5],但到10月3日又开始稳步朝西北方向前进。深层对流中心发展出眼状特征[6],诺拉于10月4日清晨成为飓风,接下来还在继续增强,于当天达到风力时速160公里的最高强度[1]。气象部门此时预计,由于外界环境仍然有利,飓风的风速会继续提升至每小时185公里,达到大型飓风标准[7]。但由于东面正在发展的热带风暴奥拉夫导致风切变增多,诺拉实际上未能继续增强[1]。

10月5日时,诺拉的风眼在卫星图像上已经无法辨别,表明飓风已开始减弱。不过,特殊微波传感器/成像仪的观测结果又显示气旋西北象限内形成另一个很小的风眼。[8]对流渐趋混乱[9],风速于10月6日降至低于飓风标准。与此同时,逐渐逼近的强烈中层低压槽促使诺拉的移动速度减缓并转向东进[1]。持续存在的风切变和干燥空气将中心附近的雷暴剥离[10],到10月7日时,所有深层对流均已消亡[11],风暴随即降级成热带低气压[1],诺拉的强度已经降至热带气旋下限[12]。由于环流位置靠近墨西哥西部,同时气旋行经洋面水温较高,不能完全排除重新发展的可能,因此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继续发布公告。受逼近的低压槽影响,诺拉加速朝东北偏东方向移动,之后又转向北上。[13]逼近墨西哥西部的同时,气旋中心上空又出乎气象机构意料地发展出弧形对流区[14]。诺拉不久就于10月9日清晨从锡那罗亚州马萨特兰附近登陆,气旋此时尚未经过进一步发展,环流依然杂乱无章,不久后就在墨西哥西部的高山地形上空消散[1]。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起初预测诺拉上岸时只有热带低气压强度,所以没有发布任何热带风暴警告或观察预警[1]。不过,墨西哥国家气象局共针对风暴发布46份公告和16份预警公告。气旋在沿墨西哥海岸平行移动期间产生大浪,之后登陆锡那罗亚州时又在局部地区降下暴雨。10月8日,马萨特兰测得的24小时降雨量达到95.3毫米,比其他地点都高。10月7日降雨量最高的地方是纳亚里特州加维奥塔斯(Gaviotas),达到87毫米。[15]诺拉还在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沿海地区产生降水,降雨范围还向北延伸到得克萨斯州附近[16]。风暴对墨西哥西部的整体影响很小,没有任何报导表明当地因此遭受任何损失或有任何人员伤亡[1]。

飓风诺拉和奥拉夫的残留湿气同上层低气压区相互影响,令得克萨斯州普降暴雨,韦科附近发生洪灾,麦格雷戈(McGregor)附近一户人家被迫撤离。受洪灾影响,35号州际公路、84号国道和36号州道部分路段封闭。[17]此外,天气系统还在舒格兰催生出一场龙卷风,致使四幢楼房受到破坏,其中还包括一所学校[18]。

诺拉是2003年太平洋飓风季最后一场吹袭墨西哥的风暴,另外四场分别是飓风伊格纳西奥和马蒂,以及热带风暴卡洛斯和奥拉夫[19]。


相关

  • 安萨里穆罕默德·安萨里(一作加札利;波斯语:ابو حامد محمد ابن محمد الغزالی‎,1058年-1111年12月20日),在波斯呼罗珊图斯出生及逝世。他是波斯裔伊斯兰神学家
  • 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Cytokinins,缩写CK)是一类植物激素,,可促进植物根和芽中的细胞分裂或细胞质分裂(英语:Cytokinesis)。它们主要参与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但也影响顶端优势,腋芽生长,和叶子衰
  • 攴部攴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六十六个(四划的则为第六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攴部归于四划部首。攴部通常从右方为部字。攴和攵均可为部字。且无其他部
  • 海莲海莲(学名:),为红树科木榄属下的一个植物种。
  •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即普通大众集体创作并口头流传的文学,非某个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有故事、神话、传说、民间笑话、谚语、俗语、歇后语、戏曲、民歌等。民间文学有重
  • 克拉斯诺佩列科普斯克区克拉斯诺佩列科普斯克区(乌克兰语:Красноперекопський район, 俄语:Красноперекопский район, 克里米亚鞑靼语:Krasnoperekopsk rayonı),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的一个区。总面积1,231平方公里,总人口29,540(2013年)。
  • 奥勒·厄斯特沃尔奥勒·厄斯特沃尔(挪威语:Ole Østervold,1872年10月14日-1936年12月25日),生于艾于斯特沃尔,挪威男子帆船运动员。他曾代表挪威参加192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帆船比赛,获得一枚金牌。
  • 吴逢圣吴逢圣(1735年-1804年),字眉爽,号铁侬,安徽桐城人,清朝政治人物,举人出身。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庚辰恩科举人。嘉庆三年(1798年)接替伍灵阿任延平府知府一职,嘉庆四年(1799年)由广善接任。同年,前往台湾任台湾府知府。他于任内最大功绩为整顿狱政。
  • 守护者:世纪战元《守护者:世纪战元》(俄语:Защитники)是一部2017年俄罗斯新黑色超级英雄电影,为萨里克·安卓斯杨指导和监制。由塞巴斯蒂安·斯萨克、安东·庞布施尼、艾莉娜·拉尼娜、桑扎尔·马季耶夫、瓦谢斯拉夫·拉贝戈耶夫、薇洛瑞雅·西基兰多和史坦尼斯拉夫·希林主演。故事主要讲述了在冷战时期,英美强国连手对抗苏联,为了防御邪恶势力入侵,苏联政府启动“Patriot守护者计划”科学家改变并增强四个人的DNA,成为新一代超级英雄来维护正义。多年来,这些英雄不得不隐藏自己的身份,关键时刻,他们将挺身而出捍卫安全。该片于
  • 张绾张绾(500年代初—560年代),字孝卿,范阳方城人。南朝梁文学家。张缵之四弟,张交之父。与张缅、张缵兄弟同为“外氏英华”,早年为国子生,以“射策高第”,历官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洗马中舍人,后来担任国子博士,号“百六公”。出京担任北中郎长史、兰陵太守、员外郎散骑常侍,官御史中丞。约卒于天嘉三年,年六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