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紧凑城市
✍ dations ◷ 2025-07-18 19:25:08 #紧凑城市
紧凑城市(英语:compact city)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主张以紧凑的城市形态来有效遏制城市蔓延,保护郊区开敞空间,减少能源消耗,并为人们创造多样化、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的规划理论。它最早的积极倡导者是欧洲共同体,其理论构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许多欧洲历史名城的高度密集发展模式的启发。紧凑城市理论主要提倡以下三个观点:高密度开发、混合的土地利用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紧凑城市理论主张采用高密度的城市土地利用开发模式,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城市蔓延,从而保护郊区的开敞空间免遭开发。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缩短交通距离,降低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气排放乃至抑制全球变暖。另外,高密度的城市开发可以在有限的城市范围内容纳更多的城市活动,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减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紧凑城市理论提倡适度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认为将居住用地与工作用地、休闲娱乐、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混合布局,可以在更短的通勤距离内提供更多的工作,不仅可以降低交通需求,减少能源消耗,而且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紧凑城市理论认为,城市的低密度开发使人们的交通需求上升、通勤距离增大,在出行方式上过度依赖小汽车,从而导致汽车尾气排放过多。因此,该理论强调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建一个方便、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从而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这与TOD开发模式相同。紧凑城市理论是针对西方城市郊区蔓延和“边缘城市”无效性等问题而提出的回应,其研究的范围目前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涉及较少。而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已经有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发达地区开始了对紧凑城市理论的实践。深圳光明新城的建设是紧凑城市理念在中国大陆的具体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于家堡金融区、响螺湾商务区和泰达MSD在规划过程中也对紧凑城市理论有所借鉴。爱媛县松山市是奉行紧密城市理论的典型案例。紧凑城市理论虽然可以带来的好处有很多,但其目前仍存在争议,如在研究层面上,紧凑城市主要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却缺乏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在实践层面上,紧凑城市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紧凑城市所声言的好处还有待验证。在可能引发的新的城市问题上,高密度的城市形态可能导致交通拥堵、生活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等。
相关
-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政治主题内阁总理大臣(日语:内閣総理大臣〔內閣總理大臣〕/ないかくそうりだいじん Naikaku sōri daijin */?)是日本最高行政首长,主要职责为领导内阁的运作,主持内阁会议(日语:
- 终端细支气管小支气管是空气由鼻或口到肺的肺气泡之间的通道,而分支下层不再包含软骨或腺体。小支气管是支气管的分支。小支气管具有微丝血管。Template:Lower respiratory system anatom
- 尾道尾道市(日语:尾道市/おのみちし Onomichi shi */?)是位于日本广岛县东南部的城市,位处冈山市与广岛市之中间,也因此成为这两大都市的“缓冲地带”。在临濑户内海处为尾道水道(日
- 编码编码是信息从一种形式或格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解码则是编码的逆过程。对于特定的上下文,编码有一些更具体的意义。
- 巴西蘑菇Agaricus rufotegulis Nauta (1999) Agaricus brasiliensis Wasser, M.Didukh, Amazonas & Stamets (2002) Agaricus blazei Murrill (1945) sensu auct. Agaricus sylvati
- 速度速度(英语:Velocity)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物体在一段时间 Δ t {\displaystyle \Delta t} 内的平均速度
- 饼干曲奇(美式英文:Cookie)是一种小而扁平和甜的烘焙或煮熟的食物。它通常含有面粉,糖和某种油或脂肪。也有可能包括其他原料,如葡萄干,燕麦,巧克力片,坚果,果酱等。在美国与加拿大解为细
- 蔷薇亚纲蔷薇亚纲(学名:Rosidae)是双子叶植物纲中的一个亚纲。这个亚纲中的各个目演化出许多各不相同的花和植物,其中许多是重要的经济和使用植物。花大多数是轴对称的,很少是仅左右对称
- HNOsub2/sub亚硝酸是一种无机弱酸,是区分伯、仲、叔脂肪胺或芳香胺的鉴定试剂。化学式NaNO2。亚硝酸仅存在于稀的水溶液中,是一种弱酸,不稳定,易分解成NO2和NO,也能发生如下歧化反应:3HNO2==
- 唐崇惕唐崇惕(1929年11月26日-),女,福建福州人,中国寄生虫学家。1954年从福建师范学院生物学系毕业,现任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主要从事研究与人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