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福·伊舍伍

✍ dations ◷ 2025-10-08 16:01:52 #英国LGBT作家,剑桥大学科珀斯克里斯蒂学院校友,美国小说家,美国印度教徒

克里斯多福·伊舍伍(英语:Christopher Isherwood亦可成为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1904年8月26日-1986年1月4日)是一位著名英美小说家,作品多以同性恋为主题。代表作有《柏林故事》()及《独身男人(英语:A Single Man (novel))》(),两者均曾被搬上银幕。

伊舍伍出生于英国柴郡高里村(High Lane)的Wyberslegh_Hall(英语:Wyberslegh Hall)里,父亲是英国陆军中校。伊舍伍幼时因父亲需时常随任务搬家,并没固定居所;在父亲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后,则随母亲定居于伦敦及Wyberslegh。

伊舍伍与著名诗人奥登是好友;伊舍伍最初去柏林就是因为去找奥登;两人更曾于1938年结伴同游中国,其后更写下《战地行》(Journey to a War)。

伊舍伍为同性恋者,亦把自己的生活写入小说和故事。

最后的伴侣是画家Don Bachardy,两人第一次见面时Bachardy只得18岁,而伊舍伍已是48岁,但Bachardy仍然伴伊舍伍终老。


伊舍伍有两部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分别是《告别柏林》及《独身男人》。

《告别柏林》先是在1951年被改编成话剧《我是摄影机》(),1955年被改编成不太卖座的同名电影。1966年此书第二次被搬上舞台,这一次则被改编为百老汇音乐剧《歌厅》(),最后此音乐剧更于1972年被好莱坞改编成同名歌舞片。此片广受欢迎,最后更赢得8项奥斯卡金像奖。

《独身男人》则是在2008年被著名时装设计师汤姆·福特拍成电影《单身男子》,男主角 George 由科林·费尔斯饰演。费夫在此片中的演出屡受好评,更因此获提名金球奖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相关

  • 队报队报(法语原文:L'Équipe,意为“队伍、团队”),是一份法国的知名体育性报纸,其所有者为出版集团“Éditions Philippe Amaury”(简称为EPA)。该报纸以在足球、橄榄球、赛车及自行车
  • 乌斯塔沙乌斯塔沙(Ustaša,Ustaše,又译乌斯塔莎、乌斯达沙、乌斯达莎),为克罗地亚的独立运动组织,Ustasha本意就有起义的意思。乌斯塔沙于1929年4月20日在保加利亚王国的索菲亚成立,其目标
  • 霍元甲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字俊卿,清末武术家。祖籍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安乐屯,生于直隶省静海县小南河村(今属天津市西青区南河镇,为纪念霍元甲,自2009年1月18日起更名为
  • 泰国南部叛乱泰国泰国南部动乱(泰语:ความไม่สงบในชายแดนภาคใต้ของ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马来语:Pemberontakan di Selatan Thailand)是泰国南部三府(北大年府、惹拉
  • 大城王国阿瑜陀耶(1351年-1463年) 彭世洛 (1463年-1488年) 阿瑜陀耶 (1463年-1666年) 华富里 (1666年-1688年) 阿瑜陀耶 (1688-1767)大部分信仰上座部佛教 少部分信仰泰国中部:泰国北部:泰国南
  • 海岸巡防队海岸警卫队(英语:Coast Guard),港澳称为海岸巡防队,台湾称为海岸防卫队,是一些国家或地区设置的海洋安全机构。在不同的政府中,被赋予不同的权限,通常有管理海洋资源、护渔巡逻、海
  • 司马中原司马中原(1933年2月2日-),本名吴延玫,原籍江苏淮阴,生于南京,是台湾作家、绘本作家,有“鬼故事大师”的称号。司马中原本籍江苏淮阴。1948年即以15岁年纪加入青年军并参与国共内战,未
  • 第二次巴巴利战争第二次巴巴利战争(The Second Barbary War),又名阿尔及利亚战争(Algerian War),是指美国与北非巴巴利地区的第二次战争。第二次巴巴利战争(1815年),也被称为阿尔及利亚战争,是美国与统
  • 东北方言 (日本)日本东北方言(日语:東北方言 )是一组在日本本州岛东北地方使用的方言,常被认为是典型的乡村口音。本州岛越往北,当地方言便与标准日语差异越大,甚至需要在电视中加入方言字幕以便
  • .dz.dz为阿尔及利亚国家及地区顶级域(ccTLD)的域名。此外还拥有阿拉伯语顶级域名الجزائر.‎。A .ac .ad .ae .af .ag .ai .al .am .ao .aq .ar .as .at .au .aw .ax .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