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年代西方时装

✍ dations ◷ 2025-10-11 18:10:25 #时装

19世纪30年代的西方时装的特点是臂部和臀部都十分巨大,和19世纪初流行的窄身设计完全相反。

19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浪漫主义相当流行,各种艺术,包括时装,都对这一文化运动有所反映。旧时的襞襟、戴在额头宝石发箍(Ferronière)变得再度流行。

纺织品辊筒印花工艺发明后,市场上面开始出现新布料。20年代流行的、色彩丰富的布料,在30年代仍然存在,但印有精致的花卉图案的浅色布料,越来越受欢迎。

技术改进后,工人在印花时,不再需要印出黑色的轮廓。布料上的草、蕨、花图案,用新近出现的绿色染料染色。条纹图案也十分流行。

无论是男装,亦或是女装,衣袖都十分宽大,而腰部则十分狭小。男装大衣的衣袖有加垫,横跨胸口。女性的衣袖倾斜,体积极大。

相关

  • 基质细胞基质细胞或基底层细胞可以是任何器官(比如子宫粘膜(子宫内膜)、前列腺、骨髓和卵巢)的结缔组织,它支持那个器官实质细胞的功能。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周细胞、内皮细胞和炎症细
  • 花生酸花生酸,是具有20个碳的直链饱和脂肪酸。它是花生油的组成部分(1.1%-1.7%)和玉米油部分(3%)。它的名字源于拉丁文的花生。花生酸用于生产洗涤剂,感光材料和润滑剂。不饱和脂肪酸
  • 打狗打狗(Takao、Takau)为高雄市的旧地名,这个地名的最早中文纪录是1603年(明朝万历31年),陈第所著〈东番记〉:“东方夷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洋海岛中,起魍港、加老湾,历大员、尧港、打狗
  • 针状体针状体是从太阳的光球以每秒大约20公里向上,直径500公里的动态喷射物,这是在罗马梵蒂冈天文台的安吉洛·西奇神父在1877年发现的。整个色球层都布满了针状体。针状体的生命期
  • 伪体染色体区拟常染色体区(英语:pseudoautosomal region),又称伪体染色体区,是在高等动物性染色体(即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一段同源序列,分为PAR1和PAR2两部分,拟常染色体区上已发现至少29个基因
  • 1615年重要事件及趋势重要人物
  • 富兰克林·马赛厄斯富兰克林·汤普森·马赛厄斯(英语:Franklin Thompson Matthias,1908年3月13日-1993年12月3日)是一位美国的土木工程师(英语:civil engineer),在二战期间主持建造了曼哈顿计划的核心设
  • 新世纪环球中心新世纪环球中心是位于中国成都天府新区的多用途建筑,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物。新世纪环球中心结构主体长500米,宽400米,高100米,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落成后超越迪拜国际机
  • 罗仁权罗仁权(Prof. Ren C. Luo Ph.D.,1949年9月8日-)教授,客家人,台湾学者。生于1949年9月8日,研究机器人知名学者,1973年、1975年先后毕业于逢甲大学机械工程学系、逢甲大学工业工程研
  • 公德生公德生 (挪威文:Oscar Christian Gundersen,1908年-1991年),于克里斯提阿尼亚出生,是挪威律师、挪威最高法院律师、挪威工党政治家以及挪威司法部长。曾经担任驻莫斯科挪威大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