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真后生动物亚界
✍ dations ◷ 2025-10-01 19:44:03 #真后生动物亚界
真后生动物(学名:Eumetazoa)是指所有具有细胞组织的动物。动物中只有侧生动物不属于真后生动物。真后生动物细胞间有连接,就是所谓的"紧密连接"。它们的胚胎最少会发生两个胚层:内胚层和外胚层。只有真后生动物才具有特化的细胞类型如神经细胞。过去,真后生动物依据形态分为两侧对称动物和辐射对称动物。后者包括刺胞动物门(Cnidaria)、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和三裂动物门(Trilobozoa)。但这种分类并不能反映真实的种系发生。按照亲缘分支分类法,刺胞动物门和两侧对称动物比栉水母动物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具体而言,刺胞动物门与两侧对称动物可组合成单系群浮浪幼虫样动物(Planulozoa);浮浪幼虫样动物又与扁盘动物门(Placozoa)组成单系群副同源异形基因动物(ParaHoxozoa);副同源异形基因动物再与三裂动物门、栉水母动物门组成真后生动物。
相关
- Os4f14 5d6 6s22, 8, 18, 32, 14, 2蒸气压第一:840 kJ·mol−1 第二:1600 kJ·mol主条目:锇的同位素锇(Osmium,旧译作銤、鐭)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Os,原子序为76。锇金属坚硬、易
- 屈折变化在语法学中,词形变化(又译作形态变化、屈折变化)(Inflection or inflexion)指单词(或词根)的变化,以导致语法功能改变,进而使其代表的意义也有所改变。印欧语屈折变化又可以分为变位
- 豸豸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五十三个(七划的则为第七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豸部归于七划部首。豸部只以左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首
- 阿普第阶灭绝事件阿普第阶灭绝事件(Aptian extinction)是个发生于白垩纪早期的小规模灭绝事件,年代为约1亿1700万年前到1亿1600万年前,大约是阿普第阶中期。根据地层中的证据,阿普第阶灭绝事件对
- 盖杜谢克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Daniel Carleton Gajdusek,1923年9月9日-2008年12月12日),美国科学家,具有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血统。由于在苦鲁病上的贡献,他与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一
- 博坦博托姆(荷兰语、英语:The Bottom)是荷兰海外属地萨巴的首府。总人口495,是该地最大的居民点。博托姆是萨巴医学院的所在地。当地有一所医院。博托姆的原名De Botte在旧荷兰文意
- 阿蒙阿蒙是一位埃及主神的希腊化名字,埃及文转写为ἰmn,意为“隐藏者”(也拼作“Amon”)。他是八元神(Ogdoad)之一,配偶是姆特。起初,他仅是底比斯的地方神祇。那时底比斯只是尼罗河东岸
- 鼓室神经鼓室神经(tympanic nerve),又称雅各布森神经(nerve of Jacobson)位于耳朵附近,为舌咽神经的分支。鼓室神经随舌咽神经向下延伸一段后进入岩部神经节(英语:petrous ganglion),离开神经
- 行星学会行星学会(The Planetary Society)是一个受到广泛支持的非政府、非营利大规模机构,主要是进行与天文学相关的研究。成立于1980年,成立者是布鲁斯·穆雷、路易斯·弗里德曼、卡尔
- 巴瑞特氏食道症巴雷斯特食道症(Barrett's esophagus)又称为巴洛氏食道症、巴雷特症候群、巴瑞特氏食道症,是一种食道细胞病变的症状,是远端食道黏膜的鳞状上皮细胞由柱状上皮细胞所取代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