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特·罗丹

✍ dations ◷ 2025-07-22 23:25:47 #奥古斯特·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全名为弗朗索瓦-奥古斯特-雷尼·罗丹(François-Auguste-René Rodin),法国雕塑家。虽然他常被看作现代建筑的先驱,但他本人并没有想过要对抗传统。他接受的就是传统的雕塑教育,生前一直想得到学院派的认可。他出生于巴黎的普通家庭,是玛丽·谢费(Marie Cheffer)和让-巴蒂斯特·罗丹(Jean-Baptiste Rodin)的第二个孩子,父亲是名警察。小时候他基本靠自学,14岁在一所学校里随著霍拉斯·勒科克·德·波瓦柏丹(Horace Lecoq de Boisbaudran)学画,后来罗丹表示波瓦柏丹是一名好老师。1857年,他向法国美术学院递交了一份泥塑作品,以求入学,但遭到拒绝,随后他又两度被拒。当时学校门槛其实并不高,因此他很受打击。1862年,大他两岁的姐姐玛利亚因腹膜炎在一家女修道院内去世,罗丹和姐姐的关系很好,姐姐的去世导致他放弃了艺术,投身宗教,加入了圣餐会(Congregation of the Blessed Sacrament)。该会创始人彼得·朱利安·埃马尔(Peter Julian Eymard)认为罗丹确实是一个天才雕塑家,但不适合宗教,因此鼓励他继续创作。因此罗丹开始和雕塑家安东-路易·巴列(Antoine-Louis Barye)学习,巴列对动物雕塑的精细处理对罗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64年,他开始和女裁缝罗斯·伯雷同居,1866年伯雷为他生下一子奥古斯特-欧仁·伯雷(Auguste-Eugène Beuret)。同样在1866年,他的作品首次参展,并进入阿尔伯特-欧内斯特·卡里耶-贝鲁斯(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的工作室当助手,设计房顶装饰和楼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罗丹入伍,但因为近视很快就离开了军队。卡里耶-贝鲁斯叫罗丹去比利时找他,不久罗丹和卡里耶-贝鲁斯产生龃龉,但罗丹设法在布鲁塞尔找到了别的工作,在几个沙龙里展出了一些作品。1875年,他前往意大利旅游,开始对多纳泰罗和米开朗基罗产生兴趣。罗丹曾说是米开朗基罗把他从学院派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回到比利时后,他开始创作《青铜时代》,这份作品展出引起激烈的反应,有人甚至断言这是用真实人体翻制的。后来他的作品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强调光影的作用,尤其他的作品穿着睡衣、披头散发的“巴尔扎克像”引起极大的骚动,直到他去世多年后的1939年才在巴黎市区立起来。他的巨型浮雕“地狱之门”从1880年开始制作,直到去世也没有完成。地狱门以但丁的《神曲》为主题,罗丹之所以以其为主题或许是因为罗丹的悲观刚好与此章节中对人类在地狱受苦难折磨的景象描写相通,互映之下而产生这件伟大的雕塑作品。1884年应加来市的委托,制作了雕像“加来义民”,纪念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为了防止英军屠城,而将自己作为人质交给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六位加来市民。1913年在英国国会公园复制了同样一座。 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罗丹展出了150件作品,1916年罗丹将全部作品捐赠给法国政府,以换取政府为他提供住房和工作室,为此政府建造了“罗丹博物馆”。法国政府享有对罗丹作品复制的专有权。1917年罗丹去世。罗丹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除雕塑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插图、铜板画和素描,他还写过几部著作,主要著作有《艺术论》,主要雕塑作品有“沉思者”,“维克多·雨果像”,“阿根廷总统萨米恩托像”等。罗丹生前和他的学生,同为雕塑家的卡蜜儿·克劳黛同居,罗丹和克劳黛生出了两个孩子,但罗丹拒绝承担抚养义务。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是克劳黛为罗丹提供了大量的构思,有的罗丹作品甚至是出于克劳黛之手。

相关

  • 信托信托(英语:Trust)是一项三方委托(英语:Fiduciary)的关系。第一方为委托人(英语:trustor,或英语:settlor),转移财产(一般为金钱,但不必须是金钱)至第二方(受托人(英语:Trustee)),使得第三方(受益人)
  • CXCL71F9P, 1NAP, 1TVX· chemokine activity· extracellular space· blood coagulation · glucose transport · platelet activation · neutrophil chemotaxis · defe
  • 儿童发展阶段儿童发展阶段 或 儿童发育的阶段(英语:Child development stages) 指的是儿童发育理论(英语:child development)认为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应该具备的基本先天能力(又被称为孩子发育的
  • 海藻海藻泛指所有在海里生长的肉眼可见大小多细胞藻类生物。有时,亦包括一些其他近似,但不同种属的生物。藻类涵盖了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界和植物界。原核生物界中的藻类有蓝绿藻和
  • 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实验(Griffith's experiment),又称格里菲斯转型实验,是由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Frederick Griffith)在1928年利用肺炎链球菌与老鼠所进行的一系列生物学实验。实验结果显
  • 孤儿药孤儿药(英语:Orphan drug,亦称为'的是一些专门用于治愈(cure)或治疗(控制,treat)罕见疾病的特效药物。取自孤儿孤苦无依且乏人重视的概念。由于孤儿药的市场需求太小,正常情况下药物
  • 印度教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南亚次大陆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并包含许多不同的传统。印度教基于一种独有的知识或哲学观点。它包括了婆罗门教的湿婆派、毗湿奴派、沙克达教及其他
  • 杜冷丁哌替啶盐酸盐(Pethidine),别名杜冷丁、度冷丁、唛啶、配西汀、地美露(Demerol)、盐酸哌替啶。为白色、无嗅、结晶状的粉末,能溶于水,一般制成针剂的形式。用作麻醉药。作为人工合成
  • 尼尔·阿姆斯特朗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英语:Neil Alden Armstrong,1930年8月5日-2012年8月25日),美国宇航员、试飞员、海军飞行员以及大学教授。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服役时,阿姆斯特朗的首次
  • 糖组学糖组学(英语:Glycomics)又称糖体学,是综合研究糖组(英语:glycome)(糖的全部补体,无论是游离存在的还是在生物体的更复杂的分子中存在的),包括遗传,生理,病理等方面。糖组学“是给定细胞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