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

✍ dations ◷ 2025-10-10 17:39:48 #数列
数列(英语:number sequence)是由数字组成的序列,也即是全序排列的多个数。数列及其相关术语常用于有关递推规律的研究。数列也是级数理论的基本概念。数列是一列两个以上按顺序排列的数,所组成的序列,记为 .mw-parser-output .serif{font-family:Times,serif}⟨ak⟩ 、 {ak}  或 (ak):其中 n ∈ Z+ , Z+ 是正整数集。虽然 {ak}  的记号很常见,但这与无序的集合符号相同,容易引起混淆,因此这里使用记号 ⟨ak⟩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项”。a1 为数列的“第一项”、a2 为“第二项”、 an 则为“第 n 项”。项的总个数为数列的“项数”。数列中的第一项常称为“首项”,最后一项则称为“末项”。注意,有些数列会设为 ⟨ a k ⟩ k = 0 n {displaystyle leftlangle a_{k}rightrangle _{k=0}^{n}} ,其中 n ∈ N , N 是自然数集。换句话说,数列以第零项 a0 作为首项。一些有无穷个项的数列,比如全体正整数数列 ⟨ 1, 2, 3, 4, 5, ... ⟩ ,只有首项,没有末项。按照伯特兰·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书中的说法,人们也可以定义没有首项的无穷数列:把正整数数列倒过来排列即可。但是这种没有首项的数列,在数学上没有大的用处。数列是特殊的序列,全部由数字组成。序列则范围更广,可以由有序的一系列数字、一系列函数、一系列矢量、一系列矩阵或一系列张量组成,等等。但有的微积分教材用序列一词来称呼数列,读者需要自己留意。数列可被视作函数 f : Z+ → Y,其中 Y 是包含数列中各个项的到达域。从这个角度看,数列能视作一种特殊的函数,称为“整标函数”。数列中各个项的和称为“级数”。但级数的概念的推广至数列以外的序列,比如函数序列的函数项级(英语:function series)。对于含有无穷多项的数列 ⟨ak⟩ ,我们可以为其定义“数列的极限”为常数 L:通常对第1项到第 n {displaystyle n} 项求和,记为 S n = ∑ k = 1 n a k {displaystyle S_{n}=sum _{k=1}^{n}a_{k}} 。此求和符号是由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使用和推广的。一个特殊数列求和:奇数数列。1,3,5,7,9,...。其和为项数 n {displaystyle n} 的平方。例如:1+3=22,1+3+5=32。通常,我们从实际问题中会先得到一个递推关系式,但是递推关系式可能会有点复杂,难以观察出数列中某一项的项数和具体大小之间的规律。所以我们希望寻找方法,以求化简数列的递推关系式,从而得到简单明了的一般项公式。一般项公式也叫通项公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递推式化简方法。通项公式的求解在积分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组合数学、趣味数学、数学物理、数学建模、数值分析、分形等领域中都会遇到。遗憾的是,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所以通项公式的求解仍然是一个具有一定技巧性的工作。完全求不出通项公式、只能进行估算的情形也是经常出现的。求出该数列的前数项,归纳其通项公式,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公式正确。数学归纳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但对观察和归纳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如果猜不出规律,此法则无法使用。给定数列差 d n {displaystyle d_{n}} 时逐差全加,例如:给定数列比 r n {displaystyle r_{n}} 时逐差全乘,例如:如果已知数列和的公式,那么通项的求解非常容易。由 S n = ∑ k = 1 n a n {displaystyle S_{n}=sum _{k=1}^{n}a_{n}} 可知 S n − S n − 1 = a n {displaystyle S_{n}-S_{n-1}=a_{n}}把 S n {displaystyle S_{n}} 看成一个数列,可以先对 S n {displaystyle S_{n}} 进行求解,然后得出 a n {displaystyle a_{n}} 。换元法用于从形式上简化表达式,以突出问题的本质。换元法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和其它方法结合使用。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有对数换元法、三角函数换元法,还有用得很少的双曲函数换元法。对于形如齐次分式的递推关系,可利用不动点来推导。已知 A a n + 1 + B a n + C = 0 {displaystyle Aa_{n+1}+Ba_{n}+C=0} ,其中 A {displaystyle A} 、 B {displaystyle B} 、 C {displaystyle C} 都是常数,求 a n {displaystyle a_{n}} 。 求这类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般的方法就是将之化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A ( a n + 1 + k ) = − B ( a n + k ) {displaystyle A(a_{n+1}+k)=-B(a_{n}+k)} 。 求出 k {displaystyle k} ,那么数列 a n + k {displaystyle {a_{n}+k}} 就是一个等比数列,从而求出通项公式。A a n + 1 + B a n + C = 0 {displaystyle Aa_{n+1}+Ba_{n}+C=0} A a n + B a n − 1 + C = 0 {displaystyle Aa_{n}+Ba_{n-1}+C=0} 两边相减就有: A ( a n + 1 − a n ) + B ( a n − a n − 1 ) = 0 {displaystyle A(a_{n+1}-a_{n})+B(a_{n}-a_{n-1})=0} ,如此就化成了一个等比数列。已知 A a n + 1 + B a n + C a n − 1 + D = 0 {displaystyle Aa_{n+1}+Ba_{n}+Ca_{n-1}+D=0} ,其中 A {displaystyle A} 、 B {displaystyle B} 、 C {displaystyle C} 、 D {displaystyle D} 都为常数,求 a n {displaystyle a_{n}} ; 与上述数列一样,它们一定可以化成下面的形式: A a n + 1 + E a n = k ( A a n + E a n − 1 ) − D {displaystyle Aa_{n+1}+Ea_{n}=k(Aa_{n}+Ea_{n-1})-D} 求出对应系数,于是就转化成了前面那种形式,然后就可以求出数列 A a n + E a n − 1 {displaystyle {Aa_{n}+Ea_{n-1}}} 的通项公式,然后求出 a n {displaystyle a_{n}} 的通项公式。实际上这是一种逐步化简的方法。其它常用方法包括导数求通项法、组合数学中的母函数方法、特征方程法,这些一般是在大学课程或是部分高中的进阶课程中学到。其中特征方程法专门用于线性递推关系式的化简,与求解线性微分方程的特征方程法非常类似。

相关

  • 弗雷德里克·班廷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爵士,KBE,MC,FRS,FRSC(英语:Sir Frederick Grant Banting,1891年11月14日-1941年2月21日)是加拿大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班廷是在
  • smallN/small新近纪(英语:Neogene,符号N),旧称晚第三纪,是地质年代中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23.03±0.05百万年,距今2.6百万年结束,持续了21.4百万年。新近纪内,动、植物已接近现代。货币虫已完全
  • 惯用语惯用语是指各个地区惯常使用的口语,一种短小定型的词汇或短句,意义或许有所引申,未必可以从标准汉语的字面推断。惯用语的表现力十分强时,可能具有隐藏意义或贬义。惯用语多数的
  • α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英语:Adrenergic receptors,或称为肾上腺素受体)是一类接受儿茶酚胺类物质刺激的代谢型G蛋白偶联受体,所接受的儿茶酚胺类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尽管
  • 孟德尔孟德尔,全名格雷戈尔·约翰·门德尔(德语: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一位奥地利科学家,天主教圣职人员。孟德尔出生于奥地利帝国(今天的捷克共和国)的西里
  • 共振共振点(声学称为共鸣)是指当一种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底下,比其他频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情形;此些特定频率称之为共振频率。在共振频率下,很小的周期驱动力便可产生巨大的振动,因
  • 路易斯酸酸碱电子理论,也称广义酸碱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是1923年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路易斯提出的一种酸碱理论。该理论认为:凡是可以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基团或离子为酸(路易斯酸
  • 迈蒂利语迈蒂利语是印度东部的一种语言,主要在比哈尔邦和尼泊尔东部地区使用。属于印度-雅利安语支东支,和属于中支的印地语有别。根据2001年的统计,印度有1200万人说这种语言,但是很多
  • 若昂·洛伦索若昂·曼努埃尔·贡萨尔维斯·洛伦索(João Manuel Gonçalves Lourenço,1954年3月5日-)是安哥拉的从政者,现任安哥拉总统。洛伦索出身军旅,曾参与安哥拉独立战争对抗葡萄牙人,后
  • 针灸铜人经络铜人又叫针灸铜人,是一种刻有穴位名称的人体铜像,有男女形体之分,是形象直观的针灸穴位模型。针灸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宋代以前,对针灸的经络腧穴只有以文字叙述或图形表示,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