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氯化磷

✍ dations ◷ 2025-09-30 12:32:26 #氯化物,卤化磷,有机化学试剂,监控化学品

五氯化磷(化学式:PCl5)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它是最重要的磷氯化物之一,其它的还有三氯化磷和三氯氧磷。它是一种无色、具有吸湿性的固体,主要用作氯化剂,在不同条件下可有不同的结构。

固态时五氯化磷的结构单元可以写作PCl4+PCl6−,氯化铯型晶体结构,两个离子分别为四面体和八面体结构,阳离子中的磷原子为杂化,阴离子中的磷为杂化。气态和液态的五氯化磷为单分子结构,分子呈三角双锥形,与VSEPR理论所预测的一致。

溶液中的分子结构与浓度和溶剂有关。 溶于极性溶剂(如硝基甲烷、硝基苯)时,五氯化磷发生自偶电离,在稀溶液中的主要反应为:

浓度较高时的主要反应为:

溶于非极性溶剂(如二硫化碳、四氯化碳、苯)时,五氯化磷不发生电离,仍以PCl5的形式存在。

溶液中PCl5曾被认为以二聚体存在(P2Cl10),但来曼系光谱的数据否定了这个假说。

五氯化磷中超价的磷原子可用三中心四电子键解释。

五氯化磷可通过三氯化磷的氯化制备。该方法2000年生产了大约一万吨的五氯化磷。

180 °C时,PCl5与PCl3和Cl2构成平衡,PCl5的解离度大约为40%。 因此PCl5的样品中经常含有氯气,也因此常带绿色。

PCl5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氯化氢和含氧磷化合物。部分水解的产物为三氯氧磷:

在热水中,五氯化磷完全水解,生成磷酸:

五氯化磷是常用的氯化剂。

五氯化磷在有机合成中有两类反应比较重要:一是将C-H键转化为C-Cl键的反应,二是将C-OH键转化为C-Cl键的反应。一些常见的反应如下:

与其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类似,五氯化磷已被氯化亚砜取代。五氯化磷与五氧化二磷反应,生成三氯氧磷:

可氯化二氧化氮为硝酰氯:

也可作为合成六氟磷酸锂的前体。后者是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质。

AsCl5 和 SbCl5 都采取三角双锥结构。相关的键长数据分别为:211pm(As-Cleq),221pm(As-Clax),227pm(Sb-Cleq)和233.3pm(Sb-Clax)。 低温下 SbCl5 为二聚体,双八面体的 Sb2Cl10,与五氯化铌类似。

五氯化磷会剧烈水解生成氯化氢,因此使用五氯化磷要注意安全。

相关

  • 甲基汞甲基汞是化学式为(CH3)Hg+的有机金属阳离子。对环境有生物累积毒害。无机汞离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转化为甲基汞,因此它很容易在河流和湖泊中发现,被湖中的鱼虾吞食后会累积毒
  • 隐秘部位隐秘部位、私密部位、私密地带、隐私部位、私处或下体(英语:intimate part,personal part,pubic area、private part或private zone;日语:プライベートゾーン),指人体出于礼仪、得体
  • 奥斯塔谷瓦莱达奥斯塔(意大利语:Valle d'Aosta,法语:Vallée d'Aoste;阿皮坦语:Vâl d'Aoûta,Valle意为山谷)是意大利西北部的一个多山的大区,也是意大利面积最小的大区,面积3,263平方公里,人
  • 粤菜粤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也是四大中国菜系,亦称广东菜、广府菜,是指广府民系的代表性菜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也生活在广东省境内,但客家菜和潮州菜(潮汕菜)均不
  • 布朗马达布朗马达是奈米或分子装置,以热趋动程序(化学应用)来控制及用来产生指向性的运动及做机械能或电能的功。这个小马达在粘性远大于惯性的环境下运用,而且热噪声使得它有如在龙卷
  • 椰菜花花椰菜(学名:Brassica oleracea L. var. botrytis L.、英语:Cauliflower),又称菜花、椰菜花,十字花科芸薹属的物种,是一种常见的蔬菜,是甘蓝的变种。花椰菜的头部为白色或绿色花序,与
  • 镇江镇江市,简称镇,古称京口、润州,是中华人民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南岸。市境东邻泰州市,北接扬州市,西临南京市,南界常州市。地处宁镇山脉东端与长江三角洲西部
  • 汉拿山坐标:33°22′0″N 126°32′0″E / 33.36667°N 126.53333°E / 33.36667; 126.53333汉拏山(韩语:한라산/漢拏山 Hallasan */?),又作汉拿山,是一座位于韩国济州岛中部汉拏山国立
  • 乌尔都文U+0600—U+06FF U+0750—U+077F U+FB50—U+FDFF乌尔都字母是用于乌尔都语的从右至左书写的字母。它是对演化自阿拉伯字母的波斯字母的修改。共有 38 个字母,乌尔都字母通常用
  • 超极化 (生物学)超极化,又称过极化(英文:hyperpolarization),静息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状态。超极化是指神经细胞膜的一种生理状态。膜内电位大于70毫伏,达到80毫伏,甚至90毫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