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德麻雀(学名:)亦称栗背麻雀、丛林麻雀、信德丛林麻雀,为雀形目雀科麻雀属物种,发现南亚印度河周围的山谷地区。它与家麻雀非常相似,但前者更小,羽毛具有独特的特征,与家麻雀一样,雄鸟的羽毛比雌鸟和幼鸟更亮,包括黑色斑纹和灰色冠冕。与众不同的是,雄性信德麻雀在眼睛后面的头部有一条栗色条纹,雌性的头部比其他麻雀物种更黑。它的主要发声是柔和的啁啾叫声,这些叫声被扩展为更长的歌曲,并由繁殖雄性穿插其他声音。从历史上看,该物种被认为与家麻雀的亲缘关系非常密切,但其最接近的进化关系可能存在于其他地方。该物种于 1840 年左右被发现,但此后数十年未有个体被发现。
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的印度河流域繁殖范围内,信德麻雀零星分布在有荆棘灌木和高草丛生的河流和湿地栖息地。在非繁殖季节,一些鸟类进入较干燥的栖息地,它们会在距离繁殖栖息地不远的地方散开,迁徙到巴基斯坦西部和伊朗极东端。由于该物种相当普遍并逐渐扩大其栖息范围,因此它被评为IUCN红色名录中无危物种,信德麻雀为群体觅食,在繁殖和冬季时亦会成群结队。它主要在靠近地面处觅食并以种子为食,较少以昆虫为食,鸟巢多建在多刺的树枝上,是由草或其他植物构成的凌乱圆顶状构造,内衬有较软的材料。并由两性共同进行筑巢和照顾雏鸟,通常在每个繁殖季节会饲养两窝三到五只雏鸟。
信德麻雀两性的外观皆与家麻雀非常相似,但该物种体型略小,雄性和雌性各有可将它们与信德麻雀区分开来特征。信德麻雀体长13公分(5.1英寸)而家麻雀的常见南亚亚种体长15公分(5.9英寸)。展翼长约6.2到7.0公分(2.4 到 2.8 英寸),尾长约4.7到5.7公分(1.9到2.2英寸),跗跖长1.6到1.9公分(0.63到0.75英寸)。
成年雄性信德麻雀颈部带有一条又短又窄的黑色环状条纹和一条不与翕相交之宽的栗色眼纹,且拥有灰色的冠和颈背以及红褐色的栗部和臀部。雌性信德麻雀与雌性家麻雀相比,雌性的冠部和脸颊更深更灰,肩部呈深栗色。死海麻雀东部亚种的雌性也与雌性信德麻雀相似,但在下半身有黄色调,有时亦分布在头部的部分。信德麻雀成年雄性的喙是黑色的,未成年雄性和雌性的喙是淡褐色的。信德麻雀的嘴蜂长为1.1-1.3公分(0.43-0.51英寸),喙略小于家麻雀。
信德麻雀的鸣叫声更为柔软、不太刺耳,而且比家麻雀的鸣叫声高支,很容易区分。成年雄性的鸣叫声包括夹杂着刺耳t-r-r-rt的啁啾声和短促的啭鸣声。
信德麻雀由爱德华·布莱思根据亚历山大·伯恩斯(英语:Alexander Burnes)于1840年左右在巴哈瓦尔布尔收集的标本进行首先的正式物种描述(英语:Species description),并发表在1844年的《孟加拉亚洲学会杂志(英语:The Asiatic Society)》上,但该期杂志仅在1845年出版。尽管著名的鸟类学家艾伦·屋大维·休姆(英语:Allan Octavian Hume)(Allan Octavian Hume)、威廉·汤马斯·布兰福德(英语:William Thomas Blanford)(William Thomas Blanford)分别于信德省和伊朗东部努力的搜寻,但直到36年后才记录到该物种。这可能是外观相似与家麻雀所造成, 此外爱德华·布莱思对该物种的描述错误地将其臀部羽毛描述为栗色,而汤马斯·卡弗希尔·杰登(英语:Thomas C. Jerdon) (Thomas C. Jerdon) 的描述也包含类似的错误。在评论他失败的搜索时,艾伦·休姆写道:“他在追捕信德麻雀时杀死的数百只家麻雀应该对布莱斯的良心‘构成沉重的负担’,如果信德麻雀存在,‘只有尽可能减少延误展现它体面的外貌’”,同时艾伦·休姆和其他鸟类学家一样怀疑信德麻雀和家麻雀的区别。1880年斯科罗普·伯德莫尔·多伊格(Scrope Berdmore Doig) 在纳拉(英语:Nara Canal)东部地区重新发现了信德麻雀。恩斯特·哈特尔特(英语:Ernst Hartert)在他的《Die Vögel der paläarktishen Fauna》一书中认为它是家麻雀的一个亚种(),但克劳德·布坎南·提斯赫(英语:Claud B. Ticehurst)和斯科罗普·多伊格都发现这两个物种在同一地区繁殖而没有杂交为共域物种(英语:Sympatry)。
信德麻雀的种加词pyrrhonotus来自希腊语purrhos(“火焰色”)和nōtos(“-具有……背的”)。爱德华·查尔斯·斯图亚特·贝克(英语:E. C. Stuart Baker)(Edward Charles Stuart Baker)建议使用英文名称rufous-backed sparrow(栗背麻雀),但由于这个名称可能会与其他物种混淆,克劳德·提斯赫建议将其命名为Sind jungle-sparrow(信德丛林麻雀),该名称成为该物种的公认名称,这个名字指构成了该物种分布范围的大部分区域之巴基斯坦信德省,以及这种鸟类的jungle栖息地(在这个词的原始意义上是指纠缠的干燥灌木丛)。后来这个名字缩写为丛林麻雀或信德麻雀,其中后者于2009年被采用于《世界鸟类:建议英文名称(英语:Birds of the World: Recommended English Names)》。
信德麻雀为麻雀属的一员,该属包括家麻雀和大约20种其他物种。1936年,德国鸟类学家威廉·麦斯(英语:Wilhelm Meise)( Wilhelm Meise )在对家麻雀近亲的评论中指出,信德麻雀是从孤立的家麻雀种群进化而来的,并指出印度河流域是小型鸟类的中心。英国鸟类学家詹姆斯·丹尼斯·萨默斯-史密斯(英语:J. Denis Summers-Smith)(J. Denis Summers-Smith)则认为信德麻雀是包括家麻雀在内的“古北黑背麻雀”组的一部分,尽管与家麻雀的关系不是特别密切。萨默斯-史密斯认为这些物种由于末次冰期的关系在25,000到15,000年前分离,古北黑背麻雀被隔离在如印度河三角洲的无冰避难所,他认为信德麻雀便是因此进化而来的。然而根据线粒体DNA的研究表明,该物种起源较早的麻雀属物种,最早形成于大约5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早期。 艾伦·休姆和克劳德·提斯赫观察到信德麻雀与分布在中东和俾路支省的死海麻雀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可能的关系。威廉·罗伯特·奥吉维-格兰特(英语:William Robert Ogilvie-Grant)(William Robert Ogilvie-Grant)和亨利·奥格·福布斯(英语:Henry Ogg Forbes)(Henry Ogg Forbes)则在阿卜德库里岛看到了相似的特有种阿卜德库里麻雀(英语:Abd al-Kuri sparrow)并于1899年对该品种进行物种描述,而盖伊·M·科万(Guy M. Kirwan)于2008年在研究中指出相关性。
信德麻雀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以及旁遮普地区印度河支流的下游,分布范围南从印度河三角洲(英语:Indus River Delta)向北延伸到瑙谢拉(英语:Nowshera, Khyber Pakhtunkhwa)附近的喀布尔河和努尔普尔诺(英语:Nurpur Noon)附近的杰赫勒姆,向东延伸到印度德里。信德麻雀亦分布于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省的部分地区并可在当地繁殖,而最远至伊朗东南部亦有多次记录。信德麻雀在其有限的繁殖范围属于常见鸟类,并且已知该物种的生存没有受到威胁,因此它被评估为IUCN红色名录中的无危物种。
在冬季信德麻雀经常进行短距离迁徙,一些鸟群会迁徙到巴基斯坦西部和伊朗边界的部分地区,小几率迁徙至印度古吉拉特邦西北部。信德麻雀亦有可能进行更长距离的迁徙,如2000年11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可能目击记录。
信德麻雀主要在靠近河流或湿地以柽柳或相思树为主的灌木林和大草原中繁殖,由于灌溉用沟渠的建设和扩建增加了信德麻雀在信德省的栖息地,并帮助它扩展到亚穆纳河泛滥平原和印度拉贾斯坦邦的部分地区,在冬天信德麻雀将离开主要的河流栖息地,进入不离水太远以芥末树(英语:Salvadora (plant))和山柑为主的干燥灌木林。信德麻雀只要有足够的遮蔽物和合适的筑巢地点,便可以在稻田、其他田地或人类居住地周围栖息、繁殖。
信德麻雀为群居型鸟类,进食时常形成四到六只为单位的鸟群。常聚集在靠近水的柽柳或相思树中栖息,并倾向于个体数较为松散的群体中繁殖。到了非繁殖季节的冬季,信德麻雀将形成个体数多达30只或更大型的鸟群,并与家麻雀和红梅花雀等以种子为食的鸟类一起组成鸟群。信德麻雀主要成群在泛滥平原上觅食以习见蓼在内的植物和草本植物种子为食,在喂养雏鸟时亦捕食如毛虫等昆虫,在受到干扰时将飞向附近的灌木丛中继续觅食。
信德麻雀在4月至9月之间进行筑巢,而筑巢时间取决于降雨量,且常筑巢于多刺的树枝或悬在水面上之细树枝的末端筑巢。鸟巢为柽柳属树枝、根和芦苇等植物所组成,直径约9至18公分(3.5至7.1英寸)的凌乱圆顶状构造。入口位于两侧较高的位置,顶部略带平坦,内衬有较柔软的羽毛和植物材质。有时信德麻雀会在鹭鸟(英语:Egret)的巢穴下方筑巢,或者在扩展黄胸织布鸟或斑椋鸟的鸟巢后居住。鸟巢中通常包含三到五个蛋,并由雄性和雌性信德麻雀共同筑巢和孵化。蛋外型较家麻雀的小,尺寸为0.7×0.5英寸(1.3×1.8公分),呈绿色或灰色并带有高变化性的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