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型过敏性反应

✍ dations ◷ 2024-07-01 05:08:06 #全身型过敏性反应
过敏性休克(英语:Anaphylaxis)反应系指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发病极快且具有致命性。通常会伴随以下症状:起痒疹、舌头或咽喉肿胀、呼吸困难、呕吐、头晕及低血压;以上症状往往会在数分钟到数小时之间发作。常见的引起过敏原因有被昆虫叮咬、对食物过敏以及药物过敏。其他可能的原因包含接触乳胶或运动 ,有的病例甚至找不到明确诱发过敏的原因。过敏的机制可能是因为免疫性或非免疫性的原因,诱发特定某些白血球释放介质。确诊的方式是透过患者在接触到潜在过敏原后显露的症状及病征而定。过敏性休克的第一线治疗是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并将患者置于复苏姿势。此外,病人也可能需要注射追加的剂量。其他如抗组织胺药及皮质类固醇都属于辅助用药。有过敏性休克病史者,医师会建议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及记录有自身病史的文件。据估计,全球约有 0.05–2% 的人口会在人生某个时间点发生过敏性休克,此比例似乎也在持续增加中。过敏性休克好发于年轻族群及女性。在美国,约有 0.3% 因过敏型休克求医的患者最后宣告不治。过敏性休克的英文 (Anaphylaxis) 来自古希腊语的 " ἀνά (ana) ",意指抗拒,以及古希腊语的 "φύλαξις (phylaxis)",意指保护作用。过敏性休克通常在数分钟或小时内产生许多不同症状。如果是经由(静脉)直接进入血管的物质所引起的话,症状平均在5 至 30  分钟内出现。如果是由病人所食用的食物所引起的话,平均会2 小时内出现。最常见的患病部位包括:皮肤 (80–90%)、肺部及呼吸道(70%)、胃肠道(30–45%)、心脏及血管(10–45%) 和中枢神经系统 (10–15%)。反应通常涉及两个或多个系统。症状通常包括皮丘(麻疹)、发痒、面部或皮肤潮红,或口唇肿胀。有皮下肿胀(血管性水肿)的人可能感到其皮肤有烧灼感而非发痒。20%的病例可能会出现舌或咽喉肿胀。其它特征可能包括流鼻涕和眼及眼睑表面上出现粘膜(结膜)肿胀。皮肤还可能由于缺乏氧气出现蓝色(紫绀)。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包括呼吸短促、低音调的呼吸困难(喘息)音或高音调的呼吸困难(哮鸣)音。低音调的呼吸困难音通常由下气道肌肉痉挛(支气管肌肉)所引起。高音调的呼吸困难音是由于上气道肿胀,导致呼吸通道变窄。同时,声音嘶哑、吞咽痛或咳嗽也可能出现。心脏的血管可能由于心脏某些细胞释出组胺而突然收缩(冠脉痉挛)。 这样便妨碍到达心脏的血流,由此导致的可能结果包括心脏细胞死亡(心肌梗死)、心脏搏动太慢或太快(心律失常)、心脏彻底停止跳动(心脏骤停).已患有心脏病的人是全身性过敏反应所致心脏效应的高危人群。虽然低血压所致的快速心率较常见,但是曾患有全身性过敏反应中10%的人可能会同时有慢心率(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合并称为贝-亚二氏反射(Bezold–Jarisch reflex))。患者可能会由于血压下降而出现头晕或失去知觉。低血压可能由血管扩张(分布性休克)或心室衰竭(心源性休克)所引起。在罕见病例中,极低血压可能是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唯一体征。胃肠道症状可能包括腹部绞痛、腹泻和呕吐。患者可能有思维混乱、膀胱失去控制及子宫痉挛样的盆腔痛。环绕脑部的血管扩张可能导致头痛。患者还可能感到烦躁不安或濒死幻觉。全身性过敏反应可以是身体对差不多任何异物所产生的反应。 常见诱因包括虫咬或虫螫毒液、食物(例如坚果类)和药物(过敏原的萃取物、生物制剂、疫苗、诊断用药)。食物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诱因,而药物和虫咬或虫螫则是老年人较常见的诱因。较少见的诱因包括物理因素、生物制剂(如精液)、乳胶、激素水平变化、食物添加剂(如味精和食物色素)和皮肤用药(外用药)。运动或(热或冷)温度也能使某些组织细胞(称为肥大细胞)释放可以启动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化学物质,从而诱发全身性过敏反应。运动引致的全身性过敏反应也经常与所进食的食物存在关联。如果进行麻醉时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最常见原因是某些引致麻痹的药物(神经肌肉阻滞剂)、抗生素和乳胶。在32-50%的病例中,并不知道其病因(特发性全身性过敏反应)。许多食物在初次食用时便能够诱发全身性过敏反应。在西方文化中,最常见原因是食用或接触到花生、小麦、树坚果、贝类、鱼类、奶类和鸡蛋。在中东,芝麻是常见诱发性食物。在亚洲,米饭和鹰嘴豆经常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严重病例通常由所进食的食物所引起,但是当诱发性食物接触到身体某部分时,有些人也会产生严重反应。同时,儿童长大后其过敏症会消失。到16岁时,80%对奶类或鸡蛋有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儿童和20%单独对花生有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儿童可以食用这些食物,而不发生任何问题。任何药物皆可以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最常见药物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其次为阿司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如果对非甾体抗炎药过敏,通常可以换用另一种药物而不会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其它常见引致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原因包括化疗、疫苗、鱼精蛋白(存在于精子中)和草本植物所制成的药物。一些药物包括万古霉素、吗啡和用以增强 x射线图像的药物(放射造影剂)可以破坏组织中的某些细胞,使其释放组胺(肥大细胞脱颗粒)而导致全身性过敏反应。药物反应的次数部分地取决于给药次数,也部分地取决于药物在人体作用的方式。青霉素或头孢霉菌素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只会在药物与蛋白质的体内结合之后产生,其中某些药物更容易与蛋白结合。青霉素全身性过敏反应的风险为两千至一万分之一。而死亡的风险则低于五万分之一。阿司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全身性过敏反应的风险约为五万分之一。如果病人对青霉素有反应,则对头孢霉菌素有反应的风险较大但是其风险仍低于千分之一。用于增强 x射线图像的较早药物(放射造影剂)导致全身性过敏反应的比例低于1%,而较新的低渗放射造影剂的全身性过敏反应比例为0.04%。来自有针剌的昆虫或咬虫的毒液,如蜜蜂和黄蜂(膜翅目)或接吻虫(锥猎蝽亚科)可以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如果过去曾对毒液有反应,且不只是在针剌处周围的局部反应,这些人将来存在着较大的全身性过敏反应风险。然而,死于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半数人未曾出现广泛(全身的)反应。患有特应性疾病如哮喘、湿疹或过敏性鼻炎的人是对食物、乳胶和放射造影剂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的高风险人群。但这些人对于注射用药物或针剌并无较高风险。 一项针对患有全身性过敏反应儿童的研究表明,其中60%的儿童过去曾有特应性疾病的病史。死于全身性过敏反应的90%以上儿童曾患有哮喘。患有组织中存在大量肥大细胞(肥大细胞增生症)所致疾病的人或较富有的人风险较高。距离上次暴露于引致全身性过敏反应的药剂时间越长,则出现新反应的风险越低。全身性过敏反应是一种突然起病且影响多个身体系统的严重全身性过敏反应。它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所引起。通常是由免疫系统反应引起其释放,但是也可以由与免疫反应无关的细胞损害所引起。当全身性过敏反应由免疫反应引起时,免疫球蛋白E(IgE)与启动全身性过敏反应(抗原)的异物结合。然后,与IgE结合的抗原所形成的联合体激活了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FcεRI受体。所以,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如组胺而产生反应。这些介质增强了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使血管扩张(血管舒张)及增加血管中的液体渗漏,最后抑制心肌作用。现已发现存在一个不依赖IgE的免疫学机制,但是不知道会否存在于人类。当全身性过敏反应不是由免疫反应引起时,反应是由直接损害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药剂所致,使其释放组胺和其它通常与全身性过敏反应有关的物质(脱颗粒)。 能够损害这些细胞的药剂包括x放射造影剂、阿片类药物、(热或冷)温度和振动。过敏是通过临床表现来诊断的。当患者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出现以下三种表现中的任何一种时,则该患者极可能发生了全身性过敏反应:如果病人对昆虫蜇咬或某种药物有不良反应,血液胰蛋白酶或组胺(由肥大细胞释放)水平的测试可能对诊断全身性过敏反应有一定价值。 起因为食物,或病人血压为正常时这些测试的作用则不大,而且它们也不能排除过敏症的诊断。全身性过敏反应主要有三类。发生过敏性休克时,整个身体的血管发生扩张(系统性血管舒张),导致血压低于本人正常血压值的30%或低于标准值的30%。在没有再次接触引起首次反应的过敏原的情况下,症状在1-72小时内再次出现者,诊断为双相全身性过敏反应。一些研究声称有多达20%的全身性过敏反应病例为双相病例。这类反应的症状通常在8小时内再次发生。对第二次反应的处理方法与对首次反应的方法相同。“假全身性过敏反应”或“类全身性过敏反应”是过去对由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直接损伤引起的全身性过敏反应的称呼,这些反应不是直接由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的。有意见认为过去的旧称不应该再延续使用。过敏测试有时可以帮助确定导致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原因,如对某些食物及毒物可以进行相应的皮肤过敏测试 (如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等)。特异性抗体的血液测试可以用来确认牛奶、鸡蛋、花生、鱼类及坚果的全身性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是唯一一种可以用皮肤测试确诊的药物过敏。非免疫性全身性过敏反应只能通过查询病史或接触可能曾引起反应的过敏原来诊断,但没有可以确诊的皮肤或血液测试。全身性过敏反应与哮喘、由于缺乏氧气引起的晕厥 (syncopy)和恐慌症有时可能很难区别。哮喘病人通常没有痒感或胃肠症状。晕厥发生时病人皮肤呈苍白色并且无出疹。恐慌症病人可能皮肤呈红色,但没有风疹出现。其它可能有类似症状的病症包括因腐坏鱼肉引起的食物中毒(scombroidosis) 和因某些寄生虫引起的感染(anisakiasis)。防止全身性过敏反应的主要方法是避免任何曾引起反应的情况出现。 当不能避免这些情况时,有时可以进行使身体对已知过敏原停止发生反应的治疗(脱敏desensitization)。 以膜翅目毒液进行的免疫系统治疗(immunotherapy)在80-90%的成年人和98%的儿童中对蜜蜂、 黄蜂、 大黄蜂、胡蜂(yellowjacket)和火蚁引起的全身性过敏反应有效。 口服免疫治疗对包括牛奶、鸡蛋、坚果和花生等一些食物在一定人群中引起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可能有效;但这些疗法往往有负面作用。 脱敏也可能对许多药物过敏有效,但大部分病人只需避开引起反应的药物。 对乳胶有反应的人,避免接触含有造成类似免疫应答的食物(交叉反应食品 cross-reactive foods),例如鳄梨、 香蕉和马铃薯等等,也可能很重要。全身性过敏反应是内科急症,可能需要对患者进行气道管理、吸氧、大量输液及密切监测。肾上腺素是首选治疗剂,此外抗组胺药和类固醇也是常用药物。病人恢复正常后,应在医院里观察2到24小时以确保症状没有再次发生,这种情况在双相全身性过敏反应的人群中会出现。肾上腺素 (adrenaline)是全身性过敏反应的主要治疗方法,并且此药物没有不应使用的情况(没有绝对禁忌症)。建议的治疗方法为在疑诊全身性过敏反应后应尽快将肾上腺素以肌注注入前外侧大腿中段肌肉内。如果病人对治疗反应不佳,可以每隔 5 到 15 分钟进行重复注射。有16%到35%的病例需要进行第二次注射,但很少有需要超过两次注射的情况出现。首选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是因为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时药物的吸收可能对于疗效要求过于缓慢。肾上腺素引起的一些微小副作用包括震颤、焦虑、头痛或心悸。肾上腺素对于正在使用贝塔阻抗剂(B-blocker)的人群可能不起效用。在此情况下,如果肾上腺素无效,可以静脉滴注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药用机制不涉及β-受体。如有必要,肾上腺素也可以使用稀释溶液以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但静注肾上腺素已被证明可引起心律不齐 (dysrhythmia) 和心肌梗塞 (myocardial infarction)。可以让过敏病人自己肌注肾上腺素的肾上腺素自助注射器(autoinjectors)通常有两种剂量,一种用于成人或体重超过25 公斤的儿童,另一种用于体重10到25 公斤的儿童。抗组胺药通常与肾上腺素联用。理论上抗组胺药物应该有效,但事实上很少证据表明抗组胺药在全身性过敏反应的治疗中有实际效用。2007年Cochrane的综述中没有发现可以用来推荐此类药物使用的有质量的研究。 抗组胺药物对气道中的液体聚集或气道痉挛没有作用。在正在发生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发作中,皮质类固醇激素不太可能有所作为。这些药物有望用于降低双相全身性过敏反应发生的风险,但无法确定其在防止未来全身性过敏反应的有效性。通过喷雾器(nebulizer)使用沙丁胺醇的疗法对于肾上腺素无法缓解的支气管痉挛症状可能有效。亚甲蓝已在其它疗法无效时加以使用,因为它可能会放松平滑肌。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危险人群宜备有一份"全身性过敏反应行动计划"。父母应将子女的全身性过敏反应情况及在发生急诊全身性过敏反应时的应对措施告知子女就学的学校。此行动计划通常包括如何使用肾上腺素自助注射器、携戴病情通告手环及避免发病源的建议。对于某些发病源,可以采用使身体降低对致敏物质敏感性的治疗(过敏原免疫治疗allergen immunotherapy)。这种类型的治疗有可能预防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发生。一种疗程数年的皮下脱敏疗法已被证明对昆虫叮咬过敏有效,而口服脱敏对很多食物过敏有效。在过敏原为已知而病人得到迅速及时治疗的情况下,病人康复的几率很大。即使在病原是未知的情况下,如果有停止反应的药物可用,则病人通常可以得到良好康复。死亡常由呼吸道(通常为气道闭塞)或心血管(休克)原因所致。0.7–20%的全身性过敏反应病例导致死亡。一些病例在数分钟内即导致死亡。运动诱发全身性过敏反应的病例通常预后良好,随着病人年长则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降低。每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为十万分之4–5,一生中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几率为 0.5%–2%.全身性过敏反应发生率似乎正在上升。在1980年代,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的人数大约为每年万分之2,但在1990年代却为每年万分之5。发病率的增加似乎主要是由食物引起的全身性过敏反应所致。青少年和女性的发病风险最大。目前统计,过敏性休克在美国每年导致500–1000 死亡病例(2.4/百万),在英国导致每年20例死亡病例(0.33/百万),在澳大利亚每年导致15例死亡病例 (0.64/百万)。自七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死亡率已下降。在澳大利亚,女性的过敏死亡病例主要由食物引起,而男性的过敏死亡病例主要由昆虫咬伤引起。最常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死亡的原因为药物。"Aphylaxis"一词是 1902 年由Charles Richet开始使用,后来更改为" anaphylaxis",因为这样听起来更顺。后来他在1913 年因对全身性过敏反应的研究得到了医学和生理学的诺贝尔奖。其实此反应自古以来便有记录。这个词来自希腊语|希腊字 ἀνά ana 表示“对…不利”、 和 φύλαξις 表示“保护”。对舌下含服肾上腺素(sublingual epinephrine)治疗全身性过敏反应的研究正在持续进行。对皮下注射抗 IgE 抗体 omalizumab 以防止复发的研究正在进行,但目前此疗法并非推荐疗法。

相关

  • 公共卫生公共卫生是通过组织社区资源,为公众提供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一门管理学,它使用预防医学、健康促进、环境卫生、社会科学等技术和手段。公共卫生体系由国际公共卫生组织、国家
  • 手术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外科手术,简称手术,凡指透过器械,经外科
  • 趋性趋性(英语:taxis,或称为趋向性)是一生物(或细胞)天生的行为反应,指其对一指向性刺激(由特定方向给的刺激),而会有趋进(正趋性)或远离(负趋性)刺激源的动作。趋性和向性不同,生物的
  • 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英语:poliomyelitis,简称polio),俗称小儿麻痹症(中文名称译自日语“小児麻痺”;后者则译自英语infantile paralysis),又译急性灰白髓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可感染人
  • 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是两块位于颈部,使头部前推或转动的肌肉。每块胸锁乳突肌从胸骨延伸到颈两侧耳朵下面的一点,还连接到锁骨和头骨的颞骨上。当这两块肌肉同时收
  • 藻类去氧核糖核酸病毒科绿藻病毒属 Chlorovirus 寄生藻病毒属 Prasinovirus 金藻病毒属 Prymnesiovirus 褐藻病毒属 Phaeovirus 针晶藻病毒属 Raphidovirus 颗石藻类病毒属 Coccolithovirus藻类去
  • 全民健康保险全民健康保险,一般简称为“全民健保”或“健保”,是一种强制性保险的福利政策,法源是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所实施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为增进全体国民健康,中华民国于19
  • 升糖负荷升糖负荷(GL)是指食物摄入后将如何升高人的血糖水平。 1个单位的升糖负荷约相当于吃1克葡萄糖的效果。升糖负荷是用升糖指数加权的食物中的可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升糖负荷
  • 热中子中子温度,亦称中子能量,指的是自由中子的动能,单位通常是电子伏特。由于中子经过不同温度的减速剂会有不同的速度分布,一般可以使用温度来衡量中子的动能。中子的能量分布基本上
  • 路易吉·伽伐尼路易吉·阿洛伊西奥·伽伐尼(意大利文:Luigi Aloisio Galvani, 拉丁文:Aloysius Galvani)1737年9月9日-1798年12月4日)是意大利医生、物理学家与哲学家,现代产科学的先驱者。他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