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英语:Microplastics,又称塑胶微粒),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进一步还可分为纳米塑料(1-100 nm)、亚微米塑料(100 nm-1 μm)、微米塑料(1 μm-5 mm)。2004年由英国科学家Richard Thompson等人提出。在2016年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微塑料的污染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2017年,二十国集团汉堡峰会通过“二十国集团海洋垃圾行动计划”,将微塑料问题上升到了全球治理层面。
全球海水中微塑料的平均浓度在0.01-10个/m3。人类活动的沿海区域均发现有微塑料的广泛分布,特别是河口地带。在海洋中,微塑料主要分布在海水表层,这些微塑料最终沉积到海底,即使在全球最深的海域马里亚纳海沟也有大量微塑料沉积,甚至明显高于其他海底沉积物的含量。大洋区域的微塑料分布主要受到大洋环流和季风影响,已出现了多个范围较广的微塑料环流圈。海洋中微塑料大量累积会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
内陆的湖泊河流也面临着严重的微塑料污染问题,特别是湖泊。河流则是微塑料向湖泊、海洋传输的重要通道。通过大气传输的微塑料则会通过降雪进入高山和极地地区, 并在积雪中积累,从而有可能造成极地冰雪的加速升温和融化。
微塑料通过河流、污水、农业设施、肥料、大气沉降等方式也污染了农田、林地等土壤,并在其中长期存在,造成土壤质量下降, 威胁蚯蚓等土壤动物的生存,同时也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大气也一样受到了微塑料污染。大气中的微塑料大小在200-700 μm,能依靠风力远距传输,并沉降到各种水体中。大气中的微塑料对人类构成了潜在的健康风险。
从介质中分离出微塑料一般需经过采样、预处理、浮选、过滤和消解这些步骤。水体中的微塑料常用拖网采集;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微塑料采用金属器皿收集,大气中的微塑料多用气泵抽取或沉降收集。采集到微塑料后会先进行筛选,在进行浮选。然后将浮选出的上清液用滤膜进一步筛分。
对采集到的微塑料进行分析鉴定,一般采用目视法、光谱法和热分析法等。目视法是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微塑料的外观特征;光谱法主要进行聚合物成分鉴定分析, 包括快速大面积拉曼光谱成像、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成像和焦平面阵列红外光谱成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