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上,破坏是指一些恶意的破坏性行为,例如恶作剧,添加与事实不符或者侮辱性内容等。由于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维基百科上经常出现破坏。
大多数人为破坏往往是一时冲动的而写下的无聊内容。频繁的破坏目标包括热门的条目或有争议的话题和时事。知名人物可能会被虚报为已死亡。
最常见和明显的破坏类型包括插入虚假资讯、广告言语、高度党派意见、自我观点的文句或者是其他类型的垃圾邮件等,面对这些破坏行为时大多情况下维基百科社群能够借由编辑修改的方式删除错误资讯,甚至能够完全消除特定页面的破坏纪录。然而一些较为少见的破坏行动则可能更难被察觉到,包括强硬修改成为自己喜爱的格式内容、对条目的标题或者是分类页面中的解释进行破坏的页面语义,甚至是直接修改条目文章的底层代码等等。
然而由于破坏的次数与可行性,使得维基百科长期以来和其他百科全书相比一直面对这个独特的挑战。而这也使得维基百科被批评浏览者始终无法肯定自己当前的文章是否有受到破坏,在一定机会上文章可能在先前就被插入虚假的资讯,又或者实际重要的内容反而遭到删除等等的破坏。前《大英百科全书》主编罗勃特·麦克亨利(Robert McHenry)便提到了维基百科面临破坏威胁的困境:
明显的破坏通常很容易从维基百科的文章中移除,根据实验维基百科在检测且修复破坏的平均时间大约是几分钟。然而在美国政治人物约翰·席根塔勒在其个人经历部分参入了虚假的资料,却一直到这项破坏编辑过后4个月才被发现,并且随即被新闻媒体大幅报导。在这次事件之中约翰·席根塔勒、发现此事的《今日美国》编辑部主任和自由论坛(Freedom Forum)暨范德堡大学创始人则询问威尔士是否有任何方式能够知道是谁编辑这些错误资讯,威尔士在第一时间则回答说并没有办法。虽然最终能成功追查到肇事者并要求出面道歉,这一事件也导致维基百科其网站上政策的修订,特别是针对那些在世人物的的传记文章要求更加严格的验证标准。
维基百科采取了各种措施以预防和修复破坏。这些措施包括:
在被封禁之前,编辑者通常会被警告。维基百科使用四个层次的警告,这些警告分别是:
2005年,有人在英文维基百科中建立约翰·席根塔勒的条目,并称其与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及其弟罗伯特·肯尼迪之死有关。约翰·席根塔勒批评维基百科未能发现和更正错误而且允许匿名用户进行编辑。之后英文维基百科为防止破坏,开始要求只有已注册用户才能建立新条目。
英文维基百科在一些条目尤其是在世人物条目中要求编辑内容被审核并被确认不属于破坏之后才能通过。在一些情况下还要求检查是否提供了精确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