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宰相
✍ dations ◷ 2025-02-23 20:00:20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称,而非法制上的名称。在各朝代的官制中其实是没有这官名的,宰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视约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国古代政权建立中央集权后正式称谓有丞相、相国、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等。今日时常称君主立宪国家之内阁总理大臣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商朝时为贵族家中的管家,是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杀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时祭祀为头等大事,贵族当王后,变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数与名目最多,有三省长官的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还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汉代丞相以一或二人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合议制为相,还有许多军人节度使获得宰相的头衔,是为使相,但无实权。有些朝代会设立左、右丞相(根据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据不同朝代对“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时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汉时期,以右丞相为主相、左丞相为副相;到隋唐两宋随周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习俗也以右丞相高于左丞相;到明初则恢复以左丞相为正职、右丞相为副职。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汉朝与秦朝相仿,一般称为丞相(金印緺绶,绶紫青色),只是如果称为“相国”(金印綟绶,绶似绿似紫)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号称三公,共同执政,权臣则多称“大司马”。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除了朝廷的宰相之外,由于汉朝采用封建与郡县并行制(也称作郡国制),因此在地方层级上有许多封国(诸如中山国、北海国、赵国等),行政区地位相当于郡。虽然封国的君主为各诸侯王,但只是傀儡,实质的长官,是皇帝派遣的“国相”,因此王国的国相,实际上相当于郡的太守。此外,各郡国内还有许多县侯的封国,侯国的国相,在品级上则相当于县令、县长。魏晋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尚书令、侍中、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隋朝时,隋文帝杨坚创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合称为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不置尚书令,以副职尚书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除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长官侍中外,以他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者才是宰相;玄宗开元后,加衔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宋朝的尚书令和中书令为虚置,以同平章事、侍中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两者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合称“宰执”。从汉朝至唐朝,天子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站立答话,其地位大降。元丰改制,恢复唐朝的三省制度,但三省长官虚设,以副职代之,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靖康间复改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南宋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尚书左、右丞相,多兼枢密使,统领军政。大蒙古国仿效汉制,设立中书省为行政机关,耶律楚材在窝阔台汗时期担任中书令,位居中书丞相之上。元朝建立后续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不常设,下为中书右左丞相,为常设长官,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各地设有行中书省作为朝廷的派出机构。明朝初亦设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不设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借由胡惟庸案,罢中书省,废丞相,由天子亲决国政。宰相制度和三省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正五品的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内阁职位渐重,但大学士有宰相之实,却无宰相之名,权力受到一定限制,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没有品阶的军机大臣行宰相职责,但没有独立的行政权力。清代习惯上称授正一品殿阁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分。清朝末年,清政府仿效日本改革政治制度,成立以总理大臣为首的责任内阁,取代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明清以后的大学士及军机大臣虽有宰相职责,辅助皇帝,但实际上只是皇权的执行者,没有独立决策权力。虽有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专权的情况发生,但他们的权力只是来自君主的信任,而非制度本身,相对下地位并不稳固。很少大有为的皇帝能长期忍受权力过大的相权。因此相权在中国历史中不断的被裁减。其中较显著的变革有三个时期:中国的宰相在历代王朝有不同的称谓。下表是详细参照。贞观之后,尚书左、右仆射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者,不是真宰相原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等官职成为勋戚元老或节度使的加官节度使兼同平章事者非真宰相参知政事等称谓又有加延资库使(唐武宗时设置,后梁沿置)、太清宫使(唐后期设置,为首相加衔,后唐复置)、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及集贤殿大学士等称号区别首相、次相和其它宰相杨吴权臣徐温、徐知诰先后以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头衔把持朝政,一如唐末朱温篡位前以相国总百揆自称,非常置参知政事首相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副相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以及尚书左、右丞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为大学士之副。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名义上仍为沟通中外的政府总机关,实际上只负责处理一般性的公开事务。因此清代大学士不兼任军机大臣者,不被时人视为“真宰相”北宋元丰改制至元末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关
- 罗伯特·波义耳罗伯特·波义耳(英语:Robert Boyle,1627年1月25日-1691年12月30日),又译波意耳,爱尔兰自然哲学家,炼金术师,在化学和物理学研究上都有杰出贡献。虽然他的化学研究仍然带有炼金术色彩,
- 风湿热风湿热(英语:Rheumatic fever)也称为急型风湿热(英语:acute rheumatic fever, ARF),是会侵犯心脏、关节、皮肤和脑部的发炎性疾病。病情最早的描述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希波克拉底的
- 少子化少子化是指生育率降低,老人人口高达7%是高龄化社会,造成幼年人口比例逐渐减少的现象。少子化代表着未来劳动人口可能逐渐变少,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 普世主义普世主义是哲学上的一个分支,它强调普遍的事实能够被发现且被理解。在伦理上,普世性就是指能够应用在所有人身上的价值观或事物。这种思想存在于许多宗教或哲学体系之中。普世
- 雄烯二醇雄烯二醇(英语:Androstenediol,或称为5-雄烯二醇 5-androstenediol、雄-5-烯-3,17-二醇 androst-4-ene-3,17-diol,缩写A5、Δ5-diol)是一种活性较弱的内源性雄激素,也是由脱氢表雄
- 模态逻辑模态逻辑,或者叫内涵逻辑(不很常见),是处理用模态如“可能”“或许”“可以”“一定”“必然”等限定的句子的逻辑。模态逻辑可以用语义的“内涵性”来描述其特征:复杂公式的真值
- Na3s12,8,1蒸气压第一:495.8 kJ·mol−1 第二:4562 kJ·mol−1 第三:6910.3 kJ·mol−1 (主条目:钠的同位素钠是一种化学元素,元素符号为Na,原子序为11,相对原子量为23。它是柔软且
- 园艺园艺,全称园林艺术,此词字面上包括“园”和“艺”,即和园子有关的工作,包括工具、工艺、技术、手艺等。园艺一词在中文中比较含糊,可以指业余性的活动,或者严格的园艺行业;相对而言
- 巴尔米拉环礁巴尔米拉环礁(英语:Palmyra Atoll,/pælˈmaɪrə/)是美国的海外领地,面积11.9平方公里,无常住居民。巴尔米拉环礁几乎位于太平洋的正中央,位于莱恩群岛北部、金曼礁以南,在夏威夷群
- 湖州湖州市(吴语湖州音:Ghẽw Cieu),简称湖,古称乌程、吴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市境东邻嘉兴市,南接杭州市,西界安徽省宣城市,北临太湖与江苏省无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