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配(英语:Chronophilia),即年龄差距较大的伴侣,指一对年龄的差距相当大的爱人。
社会上对老少配有不同看法: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人认为老少配是值得祝福的恋情,同时他们主张追求幸福是人人拥有的权利,爱情是神圣的以及真爱不能因为其他的因素而被阻挠;与此同时,第二种观念保守的人们认为忘年恋有伤风化并在主观上认为这种关系是龌龊或变态的。在文学以及艺术领域,出现了反映这种恋爱关系的作品。例如在美国上映的法国经典电影《Léon》、中国大陆电视剧《大丈夫》等等艺术作品,数量可观。对待忘年恋式的婚姻,人们褒贬不一。有些看好者认为年龄的差距很好地弥补了两性的心理成熟度的差距;同时,有些贬斥者则站在传统道德的角度对忘年恋进行抨击。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迈向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表现在情感需求上是敢于追求爱情、淡化礼法、遵从内心的真正选择。
在古代,由于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又涉及政治关系,皇室、贵族男性要娶门第相当的女子为妻,但年纪相若的未婚女子未必符合条件,且东亚社会近古提倡贞节,反对寡妇改嫁,于是这些男子就娶年纪比自己小很多的贵族小姐为妻,如朝鲜王朝英祖与继妃贞纯王后(相差51岁)、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尚宁王与王妃尚兰丛(相差约20岁)。女老男少方面,古代上层社会男性常有和乳母或褓姆有性关系甚至将其纳为妾的现象,如明宪宗把从小照顾他的宫女万贞儿纳为贵妃(即后来的恭肃贵妃),高仓天皇和乳母藤原公子育有女儿功子内亲王,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政纳乳母今参局为妾。
另外,古代男子如果在青壮年时未能得子传宗接代,或之前所生之子有残疾,在老年时往往会娶年轻女子来生子继后。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由于独子有腿疾,于是在72岁迎娶18岁的颜征在,后来颜征在生下孔子,但史记记载,颜征在是在与叔梁纥“野合”的情况下怀上的孔子。
中国古代童养媳中的“等郎妹”一类是指未婚夫还没出生就已经住在婆家,到男方出生时女方已经接近二十岁,于是女方的年龄已经可以当男方的母亲的女人。客家山歌:“十八姣姣三岁郎,夜夜要妹抱上床,睡到半夜思想起,不知是仔还是郎!”就道出这种状况。
2009年10月,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所长林燕卿指出,老少配之间因年岁的落差,不论在言语沟通或生命经历,都有代沟存在。一般男长女幼的配对,男方多半有高社经地位,事业有成,是情场或婚姻的沙场老将;而女方则有着年轻美貌,身体稚嫩、易操控,双方各取所需。该性学所发现,不少人步入更年期后,反而会企图在年轻的胴体寻找慰藉,形成所谓的老少配,以证实自己宝刀未老,依旧具有吸引力、魅力。
2001年5月,国立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张锦华表示,以台湾“莉莉与小郑”老少配事件为例,这个话题之所以引起骚动,其实有一大部分是来自传统观念中的性别迷思,例如婚配中“应该”是“男大女小、男强女弱、传宗接代”等等。因为显然同样是老少配的“男大女小”配,就往往被认为是“佳话”一桩,至于双方到底配不配,就被当作是私领域、家务事而无人闻问了。
张锦华提到,老少配事件原来是可以被“炒作”成一个讨论传统迷思的话题,媒体可以借此让大家思考一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却偏颇不公的观点:例如“为什么‘男大女小’才正常呢”,如果老女人经济稳定、理性成熟、情感温厚,又长寿健康,也许才正是男人的理想伴侣。我们也可以问:家庭美满幸福的真正基础是什么呢?是谁年纪大吗?还是双方如何培养真诚尊重、宽谅忍让、良善喜舍的美德,这才是配不配的重要关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