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内夫战役

✍ dations ◷ 2025-08-25 10:20:22 #瑟内夫战役

瑟内夫战役发生于1674年8月11日的瑟内夫(位于今日比利时境内),属法荷战争(1672-1678年)。这场战役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大孔代率领的法军主力,以及奥兰治亲王威廉指挥的荷、奥、西三国联军。瑟内夫一役作为战争期间西属尼德兰惟三的战斗,尽管伤亡人数在估计上极具分岐,其代价依然是三者中最高的。

1674年之时,联军在荷兰的数量上已压过大孔代率领的法军,并在沙勒罗瓦附近沿皮埃东河(英语:Piéton)岸驻扎。奥兰治亲王发起攻势,试图借由侧翼迂回法军阵地来进行交战,但破碎的地形迫使他将麾下部队一分为三。大孔代率领骑兵攻击联军后卫部队,到了8月11日正午,他们已成功阻击联军的推进。随后,他不顾部下建议,下令进行一系列正面攻击,导致双方伤亡惨重,但仍未有具体结果。

战斗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大孔代撤至皮埃东河,并坚守一夜的阵地后,奥兰治亲王于隔天率联军井然有序地撤退。虽然双方都宣称取胜,但都未能讨到便宜;尽管联军遭逢重大伤亡,奥兰治亲王还是在八月底时迅速重建部队,数量上超过大孔代的麾下法军比例,甚至比瑟内夫一役开打前还多。而法军此役的损失震惊了路易十四,后者也下令大孔代此后专注在围攻城池上。1678年战争结束前,另两场发生于法兰德斯地区的战役分别是卡塞勒战役和圣丹尼战役(英语:Battle of Saint-Denis (1678)),前者是联军试图解围圣奥梅尔,后者则是为了阻止法军攻占蒙斯。

法国和荷兰共和国都出于国防与贸易因素,而视西属尼德兰为重要地位,使当地于整个17世纪都处于争议的处境。法国曾于1667年至1668年间的遗产战争占领过西属尼德兰大部,但后来为荷兰领导的三角同盟所阻,被迫于1668年签署《阿亨条约》,归还大部分的占领区。经此之后,路易十四认定迫使荷兰屈服的最佳解,便是先击败他们。

1672年5月,法荷战争开打,法军迅速占领荷兰大部,但荷军于七月站稳阵线。路易十四超乎预期成功的攻势,让他提出许多过分的要求,使得担忧法国领土扩张的勃兰登堡-普鲁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及西王卡洛斯等纷纷对荷兰伸出援手。1673年8月,神圣罗马帝国军进入莱茵兰地区。由于面临多线作战,路易十四将部队从荷兰撤出,只留守赫拉弗和马斯特里赫特两座城。

1674年1月,丹麦-挪威加入反法同盟;同年2月,英荷签署《西敏寺和约(英语:Treaty of Westminster (1674))》,结束第三次英荷战争。5月,法军对西班牙控有的法兰琪-康堤发起攻势,而大孔代则在西属尼德兰地区维持守势。奥兰治亲王威廉与西属尼德兰总督蒙特雷伯爵(Count Monterrey)率领荷西联军,耗费整个六月与七月试图让大孔代出战。企图失败后,奥兰治亲王提议入侵法属法兰德斯地区,借此来威胁大孔代后方并迫使他为此而战。蒙特雷伯爵同意这个看法,因为这个作战计划也提供夺回关键边境城市沙勒罗瓦的机会。

7月23日,奥兰治亲王率队与德·苏什(英语:Jean-Louis_Raduit_de_Souches)指挥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会合,后者是法国胡格诺派的流亡人士。再加上5,000名西班牙步兵和骑兵,联军人数来到65,000人左右。与此同时,法国完成对法兰琪-康堤的占领,让路易十四得以对大孔代持续增援,援军中还包括后者的儿子昂吉安公爵。到了8月初,大孔代已部署45,000人于皮埃东河(英语:Piéton)沿岸阵线上,当中也包括沙勒罗瓦附近的桑布尔河。

8月9日,联军断定这些据点过于强大难以正攻,因此他们撤出尼维尔,并在法军左翼的阿克纳(英语:Arquennes)与罗城(英语:Roux, Belgium)间建立防线。联军希望借此调动能迫使大孔代对他们发起攻势,然而后者只是转移部队来应对这些威胁。于是奥兰治亲王提议挥师瑟内夫一带,并来到法军后翼。这项军事行动得到西军支援,因为他将切断代孔代的补给线,并孤立驻防沙勒罗瓦的法军。

8月11日凌晨4点,联军分成三个纵队,以与法军平行的方式向后者进军,而崎岖不平的道路影响了队型。左翼由德·苏什指挥,右翼则由西班牙法兰德斯军团(英语:Army of Flanders)指挥官阿森塔侯爵(英语:Pedro de Acuña y Meneses, Marqués de Assentar)领导,中路的步兵与炮兵主力则由奥兰治亲王率领。一支2,000名骑兵前锋部队掩护纵队间的缺口,而另一支5,200人的后卫部队则是由沃代蒙亲王(英语:Charles_Henri,_Prince_of_Commercy)指挥。

早晨5点30分,听见联军的行军后,大孔代骑马视察对方部署,并很快察觉到联军的意图。联军穿越的是沼泽地形,出口不多且被许多树篱、墙壁、树林隔开,大孔代因为想赌一把这些会抵消联军优势的因素,决定发起进攻。他派出400名轻骑兵在圣克拉尔(Saint Clar)的率领下,与联军后卫部队打起前哨战以拖延后者的进军,另外也分兵一骑兵旅在兰纳侯爵(Marquis de Rannes)的率领下,抢占瑟内夫北方的高地。

上午10点左右,兰纳侯爵的骑兵碰上了沃代蒙亲王指挥的后卫部队,后者便向奥兰治亲王请求步兵支援。奥兰治亲王后来派出原先驻扎塞讷河(该河流经瑟内夫)上桥梁的三个营前去支援,而骑兵也跟随其后。尽管痛风让大孔代无法穿上马靴,他还是亲率精锐近卫骑兵队(英语:Maison militaire du roi de France)横越瑟内夫境内的塞讷河,分散了沃代蒙亲王骑兵的注意力,而后者的飞快追击也一度扰乱到紧随其后的西军。兰纳侯爵与卢森堡公爵同时对发起进攻,在瑟内夫压倒了联军的步兵,后者非死即俘。到了正午,大孔代已造成联军重大损失,并取得明确的小胜。然而他不顾部属建议,发起一系列的前线攻势,使得整场战役变成一系列混乱又代价高昂的交火。

奥兰治亲王叫停部队的行军,而荷军步兵则以圣尼古拉的修道院(Priory of St Nicolas)为中心,在附近建立防线;而阿森塔侯爵也已在荷军左方集结部队,驻扎在马纳日村庄的要塞化据点后方。大孔代亲率部队进行一次冲锋,但他在冲锋过程跌落马下,被其子昂吉安公爵所救。虽然法军骑兵再次将联军骑兵逐出战场,但自身也疲惫不堪,导致敌军步兵依然完好且能坚守阵地。

然而,维也纳事前曾给德·苏什秘密指示,指示中要求减少奥军伤亡,因此他在下午晚些时分便下令奥军撤退,让卢森堡公爵夺取联军大部分的辎重。另一方面,法军步兵尽管蒙受沉重损失,却还是在刚入傍晚不久时将联军逐出圣尼古拉,结束这场战役。此役战死的有苏格兰旅(英语:Scots Brigade)精英部队副指挥官沃尔特·韦恩爵士(Sir Walter Vane)以及阿森塔侯爵,大孔代后来归还联军后者的遗体安葬;双方部队一直在原地待到午夜后,法军才返回原先沿皮埃东河建立的阵地,而奥兰治亲王则率队撤回蒙斯。

虽然双方都以战役结束时仍“坚守阵地”来宣称取胜,但没有一方取得明确进展,尽管部分史学家认为此役是法军以微弱优势获得战术性胜利。如果大孔代利用初期取得的成功,结果会更决定性,但他的失误加上荷西步兵的勇气与纪律,让奥兰治亲王免于大败。虽然法军俘获超过100支军旗及大多数的联军辎重,大孔代还是未能让联军吞下惨败。由于奥兰治亲王很快补回此役的损失,加上大孔代被下令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保持守势,因此其他史学家认为此战结果基本没有定论。

双方伤亡数都很巨大,法军的损失从7,000人伤亡到10,000人伤亡都有,而联军的损失则是10,000人至15,000,当中包括被俘者。如此的伤亡数震惊了法国朝堂,当时有人写道“这场胜利中我们损失太多,如果没有神也没有在圣母院夺得敌军旗帜,我们会认为我们败北了”。法国军事工程家暨战略家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德·沃邦对瑟内夫一役之讯回应,认为取胜的最佳解就是不再进行任何战斗,于是路易十四便下令大孔代避免重蹈覆辙。

神圣罗马帝国部队在瑟内夫大屠杀中幸免于难,奥兰治亲王声称他们故意无视友军的请求协助。虽然联军伤亡数高于法军,但他们还是迅速以各地驻防军重建了部队。此外,一只大型护航船队于8月31日抵达蒙斯城外的联军营地,为剩余部队带来了补给和一个月的工资,另外还新增荷军的五个团。结合大孔代此役的损失,联军对比法军的优势甚至超过瑟内夫战役前,奥兰治亲王还提议进行另一场入侵行动。

然而,此时期的法军相较联军来说,有个鲜为人知的优势,便是拥有统一的指挥与战略。不论是蒙特雷伯爵还是德·苏什,他们都出于不同理由而不愿冒险进行战斗,迫使奥兰治亲王仅能将就围攻奥德纳尔德。围攻行动始于9月16日,三日后大孔代启程救援。荷西联军在大孔代抵达前正加倍努力以破城,但德·苏什却在未告知盟军的情形下将奥军炮兵派往根特。9月20日,大孔代占据斯海尔德河左岸据点,并于隔日开始炮轰联军阵地。由于德·苏什的部队不愿在没有他们的炮兵下作战,加上荷西联军无法抵挡法军,联军被迫撤围。联军被迫丢弃大多剩余装备,撤途还遭法军骑兵尾随与骚扰。

经荷兰国会表达强烈抗议后,德·苏什遭解除指挥权,但这无助于解决联军中各自目标不同的现实。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倾向将帝国资源集中在上莱茵地区,西军是想补偿在西属尼德兰的损,而荷兰的优先目标则是夺回赫拉弗和马斯特里赫特。于是西军回到原先的驻防地,神圣罗马帝国部队重新横渡默兹河,而奥兰治亲王则接管赫拉弗的作战指挥权,当地自6月28日就遭围攻,直到10月29日投降止。大孔代在凡尔赛宫接受了国家为其在瑟内夫之胜所精心准备的招待会,但他的健康状况不佳,加上此役伤亡数都削弱了法王路易十四对他能力的信任。1675年7月,因蒂雷纳在萨尔兹巴赫(英语:Battle of Salzbach)战死,他曾短暂接管莱茵兰的法军直至同年年底。长远来看,瑟内夫战役证明了路易十四对阵地战的偏好,开创了以围攻和机动为主的军事战术时期。

相关

  • 高峰会高峰会,又称峰会(英语:summit meeting)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之间的国际会议。通常有着相当的媒体曝光,严密的保安措施和预先安排的议程。着明的高峰会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
  • 任凤苞任凤苞(1876年-1953年),字振采,斋名天春楼、三残书屋,江苏宜兴人,中国银行家、藏书家。辛亥革命后,交通银行复业,任协理,同时为全国铁路协会评议员,后任盐业银行董事。抗战胜利后,继任盐
  • 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伯爵(Raimondo, Count of Montecúccoli or Montecucculi,1608年2月21日-1680年10月16日),奥地利陆军元帅和军事理论家。神圣罗马帝国亲王和那不勒斯梅尔菲
  • 方嘉德方嘉德(1942年7月-),江苏无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第七、八、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 皮尔瓦尼山 (科拉尼区)坐标:13°48′45″S 70°39′47″W / 13.81250°S 70.66306°W / -13.81250; -70.66306皮尔瓦尼山(Pirhuani),是秘鲁的山峰,位于该国东南部普诺大区,由卡拉瓦亚省的科拉尼区负责管
  • 电影年鉴电影编年记事,是电影的编年史。2010 - 2000 - 1990 - 1980 - 1970 - 1960 - 1950 - 1940 - 1930 - 1920 - 1910 - 1900 - 1900年以前
  • 飓风卡洛塔 (2012年)飓风卡洛塔(英语:Hurricane Carlotta)是自1966年以来登陆位置最偏东面,而且达飓风强度的东太平洋(英语:Tropical cyclone basins)热带气旋。作为2012年太平洋飓风季的第三场热带气
  • 丘渊之丘渊之(?-?),字思玄,吴兴郡乌程县(今浙江湖州)人,中国南北朝南朝宋诗人。又作丘深之、丘泉之。丘渊之博学有才识。刘义隆随刘裕北伐,留在彭城,为冠军将军、徐州刺史,丘渊之为徐州长史。刘
  • 关锳关锳,一作关瑛(1822年-1857年),字秋芙,清代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人。曾学书于魏滋伯,学画于杨渚白,学琴于李玉峰,为著名的女诗人,作家林语堂将其与陈芸同列为享受大自然艺术典型
  • 桂香春桂香春是北京一家以经营清真风格的南味食品店,该店成立于1984年。该店位于西便门外大街3号,地铁南礼士路站西南口。小店采取前店后厂,所有糕点均为自产自销,门口为卖熟食为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