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论》,是利玛窦在1595年所著的一本书,主要讲如何交友,深得明朝当时士大夫的赞赏。
1595年,利玛窦尝试跟随官员石星到达北京失败,从此改变其传教方式。利氏在到达中国十二年后,已经明白书籍在中国的作用远远胜于言语,因此到达南京后,决定转向文人,脱掉袈裟,再次蓄起胡须与头发,并穿上文人的服装,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利氏由南京被驱逐后,到达南昌,在那里建立了第三个住所,并写成了他的第一部中文作品 ,即《交友论》。
关于此点,利氏在1596年10月13日写给耶稣会总会长艾哥华(Claudio Acquaviva)神父的第32封信中写道:去年为了练习中文,我由所带的书中选了一些不同名人的交友格言,令当地文人感到惊讶,为了使其更有权威,我给它作序,作为礼物送给郡王的亲人。许多文人向我请求抄阅这些格言,我一直备有副本给他们展示。
由此可知,这部写成于1595年的作品,是送给郡王的儿子建安王,即乾斋子。有关此书的编写,利氏在1599年8月14日写给高德(Girolamo Costa)神父的信中表明,由收集西方哲学家格言构成的该作品,为了适应中国文人的情感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修改。我们不知利氏如何由古代和现代西方文化遗产获得这些格言,是依他惊人的记忆力,还是运用了已有的书籍。至今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但第二种假设不能不被考虑。在所引用的作者中,有亚里士多德、普鲁塔克、塞内卡、西塞罗、希波的奥古斯丁、米兰的安波罗修。
在主题选择与作品架构的形成方式上,表现出了利氏的卓越才华。其实,在孔子的著作中,友谊被视为天下五伦之一。1601年,冯应敬在作品的出版序言中,做了详细的列举:君臣不得不义,父子不得不亲,夫妇不得不别,长幼不得不序,是乌可无交夫。
友谊作为社会运转与国家所依靠的枢纽,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通过对格言主题的收集,利氏想向中国人中证实西方文化。因为利氏明白,想使基督宗教被接受,应当表明它不与天朝的社会秩序对立。
然而,对于各种格言的收集及作品架构的形成并非由利氏按逻辑顺序排列,而是单独独立的,以便读者对单个条目进行思考。这极有可能受孔子格言的教导模式启发。最初,作品包含76条格言,后来增加到100条,在利氏去世前后年多次出版。1601年,在北京出版的带有冯应敬序言的修订版中含有100条格言,今日在罗马国家图书馆存有一样本。在利氏寄给高德神父第的36封信中,提到的被认为丢失多年含有76条格言,与3处揭示真实性手写注解的手稿,在大不列颠的一图书馆竟有收藏。另外在宗座额我略大学档案馆也找到原本的手抄本。
关于作品的成就,及作者要达到的预定目标时,可直接从1601年冯应敬写的出版序言中摘取:“西泰子,间关八万里,东游于中国,为交友也,其悟交道也深,故其相求也,切相舆也,笃而论交,道独详,嗟夫,友之所系大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