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塞莱定律

✍ dations ◷ 2025-02-24 00:27:19 #物理学史,原子物理学,物理定律

莫塞莱定律(Moseley's law)是一个描述从原子发射出来的 X-射线性质的经验定律。这一定律的结论是原子的电子层受激发(例如用高能贝塔射线轰击该元素做的靶板)产生的X射线的频率的平方根与元素的原子序数成线性比。这实际上是玻尔公式的一个实验结果。

在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里,亨利·莫塞莱建立的莫塞莱定律占有很重要的角色。这定律证实了玻尔模型的原子核在数量方面的概念:给予每一种元素其原子序数,与原子核的单位电荷数目成正比(后来的实验发现原子序数就是原子核的质子数量)。在这定律之前,原子序数只是一个元素在周期表内的位置,并没有直接地牵扯到任何可测量的物理量。

应用 1910 年代的 X-射线衍射科技,亨利·莫塞莱发现一个元素的 X-射线谱内,强度最高的短波长谱线,与元素的原子序数 Z {\displaystyle Z\,\!} 有关。他辨明这条谱线为 Kα 谱线,并且发现这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后来称为莫塞莱定律 :

其中, ν {\displaystyle \nu \,\!} 是频率,主谱线或 K 壳层 X-射线发射谱线的频率, k 1 {\displaystyle k_{1}\,\!} k 2 {\displaystyle k_{2}\,\!} 是依不同种类的谱线而设定的常数。

例如,每一条 Kα 谱线(西格巴恩标记(英语:Siegbahn notation))都有相同的 k 1 {\displaystyle k_{1}\,\!} k 2 {\displaystyle k_{2}\,\!} 值。所以,公式可以重写为

莫塞莱本人选择不用 k 1 {\displaystyle k_{1}\,\!} ,而采用标准里德伯格式来表达。根据里德伯公式,Kα 谱线的 k 1 {\displaystyle k_{1}\,\!} 1 1 / 4 = 3 / 4 {\displaystyle 1-1/4=3/4\,\!} 乘以里德伯频率( 3.29 10 15 {\displaystyle 3.29*10^{15}\,\!} )。Lα 谱线的 k 1 {\displaystyle k_{1}\,\!} 1 / 4 1 / 9 = 5 / 36 {\displaystyle 1/4-1/9=5/36\,\!} 乘以里德伯频率。

莫塞莱的 k 2 {\displaystyle k_{2}\,\!} 值是一个一般性实验常数,专门用来配合 Kα 跃迁谱线或 Lα 跃迁谱线(后面系列谱线的强度比较弱,频率比较低,修正 Z {\displaystyle Z\,\!} k 2 {\displaystyle k_{2}\,\!} 值比较大)。莫塞莱计算出 Lα 跃迁的整个项目是 ( Z 7.4 ) 2 {\displaystyle (Z-7.4)^{2}\,\!} ,与实验数据的配合相当接近。Kα 谱线的配合更接近,其 k 2 {\displaystyle k_{2}\,\!} 值是 1 {\displaystyle 1\,\!}

这样,采用原本里德伯格式标记,莫塞莱的 Kα 谱线和 Lα 谱线的公式可以表达为:

本来,莫塞莱很可能会因为莫塞莱定律的重大贡献而得到诺贝尔物理奖。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莫塞莱自愿入伍从军。很不幸地,1915 年,战死于加里波利之战,年仅 27 岁。

1913 年,从点绘 X-射线频率的平方根 对 原子序数的曲线,莫塞莱找到了他的经验公式。同年,尼尔斯·玻尔也发表了玻尔模型。很快地,于 1914 年,莫塞莱发觉,假若能再加入一些关于原子结构的合理的额外假设,就可以用玻尔模型来解释他的公式。可是,在莫塞莱找到他的公式那时,他和玻尔都无法给出假设的形式。

用玻尔模型解释,十九世纪经验导引出来的里德伯公式,描述了氢原子的电子从一个能级移至另一个能级的跃迁行为。在这同时,一个光子被发射出来。从这几个能级的数值,可以求出来氢原子发射的光子的频率。

根据玻尔模型,假设最初能级大于最终能级,氢原子发射的光子的频率乘以普朗克常数,等于最初能级减去最终能级的差值。采用普朗克单位制,经过一番运算,可以得到里德伯公式的玻尔形式,称为玻尔公式:

其中, h {\displaystyle h\,\!} 是普朗克常数, m e {\displaystyle m_{e}\,\!} 是电子的质量, q e {\displaystyle q_{e}\,\!} 是电子的电荷量( 1.602 × 10 19 {\displaystyle -1.602\times 10^{-19}\,\!} 库仑), q Z = Z q e {\displaystyle q_{Z}=Zq_{e}\,\!} 是原子核的电荷量, ϵ 0 {\displaystyle \epsilon _{0}\,\!} 是真空电容率, n f {\displaystyle n_{f}\,\!} 是最终能级量子数, n i {\displaystyle n_{i}\,\!} 是最初能级量子数。

1914 年,莫塞莱发觉,给予两个假设,他可以从玻尔公式里改写出他的公式。第一个假设是,每一个原子光谱的最明亮的谱线 ( K-α 谱线),是由电子从 L 壳层跃迁至 K 壳层的同时发射出的谱线。 L 壳层和 K 壳层的能量量子数分别为 2 和 1 。第二个假设是,在玻尔公式里的 Z {\displaystyle Z\,\!} 必须减去 1 ,才能正确地计算出 K-α 谱线(许多年以后,物理学家了解这修正乃由屏蔽效应 (screening effect) 所造成的。首先,原子 K 壳层内两个电子中间的一个电子被散射出原子。这造成了 K 壳层内有一个空位.立刻,在其它壳层,能级较高的电子会跃迁入这空位,因而发射出能量等于能级差值的射线。这能级差值与屏蔽效应有关。整个原子核的单位电荷数目 Z {\displaystyle Z\,\!} 被 K 壳层剩余的电子所屏蔽。由于在这过程中, K 壳层只有一个 1 s {\displaystyle 1s\,\!} 电子,原子核的有效单位电荷数目是 Z 1 {\displaystyle Z-1\,\!} )。这样,莫塞莱的 K-α 谱线的玻尔公式成为

所以,频率是

这答案的 2.48 10 15 {\displaystyle 2.48*10^{15}\,\!} Hz 与莫塞莱的实验得到的结果 2.47 10 15 {\displaystyle 2.47*10^{15}\,\!} Hz 相吻合。这个基本频率与氢原子来曼-α 谱线的频率相同。因为,氢原子的 1 s {\displaystyle 1s\,\!} 2 p {\displaystyle 2p\,\!} 跃迁是来曼-α 谱线和 K-α 谱线的物理机制。莫塞莱很清楚地知道,他的基本频率是莱曼-α 谱线频率。他也很有把握地断定,原子核最内层的 K 壳层只能容纳两个电子。

但是,对于较重元素(铝以上)的 K-α 谱线,原子序数 Z {\displaystyle Z\,\!} 减去 1 的必要,完全是由莫塞莱从实验中得到的。在论文中,他并没有讨论到任何理论方面的问题,因为在 1913 年,电子层和其原子轨域的观念,还没有稳固地建立起来。特别地,一直到 1926 年以前,薛定谔方程和其计算出来的轨域,包括 1 s {\displaystyle 1s\,\!} 轨域和其两个电子,都还没有被正式提出及完全了解。在 1913 年,莫塞莱和玻尔都被这 Z 1 {\displaystyle Z-1\,\!} 项目的物理诠释深深地困惑著。

至于莫塞莱的 L-α 跃迁,现代的观点给予每一个电子层一个主量子数 n {\displaystyle n\,\!} 。假若电子层的主量子数是 n {\displaystyle n\,\!} ,则这电子层可以包含 2 n 2 {\displaystyle 2n^{2}\,\!} 个电子。这样, n = 1 {\displaystyle n=1\,\!} 壳层有两个电子;而 n = 2 {\displaystyle n=2\,\!} 壳层则有八个电子。L-α 跃迁是从 M 壳层跃迁至 L 壳层。而 K 壳层和 L 壳层总共可容纳十个电子。莫塞莱的 k 2 {\displaystyle k_{2}\,\!} 的实验值是 7.4 ,应该是电子的屏蔽效应所造成的。

莫塞莱公式不只建立了原子序是一个可测量的实验数值,而且还给予了原子序一个物理意义,那就是,原子序是原子核的单位电荷数目(后来的科学家发觉是质子数目)。因为莫塞莱对于 X-射线的研究成果,在周期表,可以依照原子序来排列各个元素,而不是依照原子量。这个新的排列方法使得镍元素( Z = 28 , 58.7 a m u {\displaystyle Z=28,58.7amu\,\!} )与钴元素( Z = 27 , 58.9 a m u {\displaystyle Z=27,58.9amu\,\!} )的排列位置相互对易。

这研究成果也使得科学家能够计算出谱线的数值方面的预测,核对半量子的玻尔模型。根据玻尔模型,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的能量差值,可以用来计算,在周期表内,从铝元素到金元素的 X-射线谱线,而且这些计算结果确实地跟原子序有关。这事实使得卢瑟福/玻尔派的原子论得到广泛的接受。后来发展成功的量子理论基本上也得回了玻尔公式的谱线能量。莫塞莱定律被并入整个量子力学的原子观。在一个 K 壳层电子被弹出后,单独剩余在 K 壳层的另一个 1 s {\displaystyle 1s\,\!} 电子所扮演的角色,可以用薛定谔方程给予完整地合理解释。

相关

  • 印加印加帝国(克丘亚语:Tawantinsuyu)是15世纪至16世纪时位于南美洲的古老帝国,亦是前哥伦布时期美洲最大的帝国,印加帝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位于今日秘鲁的库斯科。印加帝国的重
  • 马克西姆下水道马克西姆下水道(意大利语:Cloaca Maxima)是古罗马时期罗马的下水道系统。罗马本来就位于湿地地带,马克西姆下水道将罗马的污水排放至台伯河。马克西姆下水道修建于公元前600年时
  • 八面体形分子构型化学中,八面体形分子构型指的是一个分子中,中心原子上连有六个基团或配体而形成八面体的分子构型。理想的正八面体形分子属于Oh点群,例如六氟化硫SF6、六羰基钼Mo(CO)6等。使用
  • 后台后台为舞台工作者的空间,它支援台前的演出。近现代的剧场后台约略包含:
  • 米南加保人米南佳保人(印尼语:Minangkabau)也称“米南人”(Minang)或“巴东人”(Padang),是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高地的原住民。他们的文化是母系继嗣的,财产与土地是由母亲传给女儿,然而宗教
  • 邱奇-图灵论题邱奇-图灵论题(英语:Church–Turing thesis,又称邱奇-图灵猜想,邱奇论题,邱奇猜想,图灵论题)是一个关于可计算性理论的假设。该假设论述了关于函数特性的,可有效计算的函数值(用更现
  • 钼的同位素钼(原子量:95.94(2))共有41个同位素,其中有4个同位素是稳定的。备注:画上#号的数据代表没有经过实验的证明,只是理论推测而已,而用括号括起来的代表数据不确定性。
  • 糖裹鹰嘴豆糖裹鹰嘴豆(Chickpea noghl,土耳其语:Leblebi şekeri)是一种盛行于伊朗、阿富汗及土耳其的传统馃子,制作方法是将鹰嘴豆裹上糖、水和玫瑰香水,并加以烘烤而成。
  • G-SaviourG-SAVIOUR是日本和加拿大合作的一部电影,是高达系列作品之一。U.C.0223年,地球联邦政府已经瓦解,政权重新回到各地的地方势力。宇宙殖民卫星终于如愿以偿摆脱了“殖民地”的地
  • 陈一教陈一教,字硐云。明代政治人物,南直隶宜兴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潮州提学副使、浙江学政。与秦翼明友好。有子陈于泰、陈于鼎。陈于泰是周延儒之姻亲,因家奴仗势欺人,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