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端午节(传统称呼为五日节、五月节或肉粽节),为农历五月初五的传统节庆。台湾汉人称为午日节、五日节、午月节、五月节、五月初五。台湾端午节正午时首重祭祀、与午日辟除驱邪等。古代台湾人已有祭祀水仙尊王之惯例;即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伍子胥等圣贤。日治时期台湾民众曾经因日本移民过新历端午节,当时台北城每届新历端午节,即会装饰日本式的端午节句,而形成日本新历端午与台湾旧历端午两种风俗。
古代汉人渡海来台时,由于无法适应台湾土地的瘴疠之气、多变气候的风土病,纷纷染疫病或死亡。因此端午藉午日“纯阳之气”祛除瘟疫、避邪驱鬼的习俗格外受到重视,发展出有当地特色的科仪。端午节民间除了会祭祀神佛、祖先与地基主外,更会于河边、水面有隆重的“祭江”仪式,主要祭祀所有溺于水中的亡魂,并祈求水源丰沛、河流安稳。
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会举行家庭的祭祀行事。祭拜神佛、祖先与地基主的供品、时间与方式略有差异,但流程大致为摆供、点烛、献茶酒、焚香祝祷、捧金纸祝祷、祭酒三巡、焚香、撤供等。祭拜神佛约于上午十点开始,供品基本上须备妥鲜花、素果、敬杯、五牲礼、粽子(肉粽、碱粽、粿粽)、芋头粿、白饭、米酒与雄黄酒等。神明的金纸为“寿金”、“刈金”,祖先则为“刈金”、“银纸”。祭拜祖先需将牲礼剁剖开,再行祭拜。
端午节为全年阳气最盛时。相传午月初午正午时,使用午时水所画之符咒最灵圣。道教宫庙于午时会使用午时水、朱砂绘制张天师像、锺馗像或八卦太极图于黄表纸上供予前来祈求符灵符、护身符的信众。早期的台湾社会有张贴“午时联”(台罗:gōo-sî-liân)的习惯,亦是端午符咒之一。午时联与春联类似,但是形制为黄纸红字,由门上的“中央符咒”与两旁一对“午时联”所组成。现今张贴午时联较罕见,惟鹿港镇等少数地区仍有此俗。
端午节挂榕枝、艾草与香茅,是台湾端午节最为常见的厌胜物组合。在台湾民间信仰中,榕与艾皆为驱邪、净身、避鬼的法器。每到佳节时,经常见到家户用万年红纸将榕树枝、艾草与香茅一起绑挂于门楣,又称为“榕艾苦草”。有些地方还会与茉草、鸡冠花、芙蓉草、莿桐、虎仔花(月桃)与仙丹花等台湾民间信仰中的厌胜植物一起绑挂。除了绑挂于门楣,这些台湾本土常见的避邪植物也用于佩戴在身上。台湾俗语:“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意为“身上插戴榕树枝身体勇猛过龙,插戴艾草更加勇健”。
除了佩戴,民间亦常用于沐浴净身。台湾人平时洗澡亦会在浴槽浸入榕、艾、米、盐、净符等厌胜物的净符浴,端午洗澡更不例外。菖蒲本身在台湾较为罕见。不论古代文献记载,或现代人认知,经常将同样有着刀剑造型般的香茅,讹作为罕见的菖蒲。实际上,在台湾常见的避邪物中,几乎无菖蒲的使用。
香包(台罗:hiunn-tē-á、客罗:四县腔-hiongˇbauˊ),是缝制成老虎、水果造形、填入草本、香料与中药材的挂饰。配在身上可驱虫、避邪、消毒功用。香袋仔是台湾原住民族的仪式植物虎仔花(月桃)与汉人端午佩香包的习俗结合演变而来。台湾原住民族西拉雅族及道卡斯族,会使用宽长且厚实的月桃叶来包覆、枕垫糕粿,用月桃叶包糕粿的习俗影响了汉族客家先民,后来又普遍被其他汉人先民所仿效,成为制作台湾粽的主要材料之一。
配戴的香袋仔,其中多为老虎造型,故名虎仔香(台罗:hóo-á-hiunn)。缝制虎仔香,需择于良辰吉时,边念大悲咒为虎仔香加持、开光点眼方遂完成。到了端午当天,由娘家为新嫁娘准备许多的虎仔香,供邻居儿童索取或分送街坊;此举有兴旺夫家并为自己与未出世的小孩,求得好人缘的寓意。
午时水(台罗:gōo-sî-tsuí,客罗:四县腔-ngˋsiiˇsuiˋ),又名“端午水”、“纯阳水”,指在午日节当天午时所汲取的水。台湾传统习俗认为,午时之水因吸取“纯阳之气”后,具驱除疫病、驱邪化煞之功效。传统午时水是正午12:03前汲取起的天然山泉水、井水或雨水。因传统午时水汲取不易,后来泛指任何经正午阳光曝晒后的水资源皆称为午时水。传说午时水能久放不坏、饮用更可治百病。台中铁砧山、台南善化荷兰井、安平古井等全台各地庙宇、古井,皆是知名的打午时水地点之一,每到五日节午时,皆会聚集争相打午时水、沐午时浴的民众。此外,午时纯阳之气并不受天候影响,若当年端午节午时遇雨天,亦可将滚沸的“阳水”加入未煮过的“阴水”自制成午时水。
人们在五日节当天会进行应节的游戏。如立蛋、竖硬币、画彩蛋或是浮水针与斗蟋蟀等。在古代,端午当天全家老幼妇孺会雇舟船,渡游溪河、观赏龙舟,称为“游江”;由于清治时代,性别观念重男轻女,因此端午节在内的传统三节便是深居闺中、忙于家事的妇女,与全家人穿新衣裳出游、参拜时刻。台湾妇孺亦有摘赪桐、月桃来簪发髻之风俗。清治时期逢端午时,各书房的学生须用红纸包两角或四角钱赠予先生,而受赠的老师则以扇子回礼,此俗称为“红包礼”。
此外,台湾本土的端午习俗还有鹿港隔岸拔河、台中市南屯区犁头店穿木屐躜鲮鲤文化、屏东县九如乡的端午走标文化、端午石战与造石塔文化,尤其又以佳冬石战与大稻埕造塔最盛大,但今不复见。
划龙舟,称扒龙船、划龙船(台罗:pê-lîng-tsûn、客罗:四县腔-paˇliungˇsonˇ)、斗船(台罗:tàu-tsûn、tòo-tsûn)、搅龙船(客罗:四县腔-gauˋliungˇsonˇ)。流程可分为:“请水神”、“拜龙船”、“接龙船”、“祭江”(献江、请江)、“扒龙船”、“送水神”、“收龙船”、“谢江”等仪式。在古代台湾的平地原住民已有了类似“祭水神”、超度水中溺死亡魂的祭江仪式,而台湾最早汉人扒龙船则分别有台北洲美屈原宫与台南法华寺之起源主张。1696年《台湾府志》有台湾端午龙舟最早的记载。
台湾龙船最早为舢舨船、独木船或鸭母船的传统龙船,据1836《彰化县志》记录,开始有如今日有“龙头”的龙舟。台湾传统龙舟为舢舨船型,于船身绘制龙纹:船舳为“龙首”、船舷为“龙鳞”、船舻为“龙尾”,舳前有红色三角旗作“龙舌旗”、轴上悬挂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时无妄”、“八节有庆”的红色长旗作“龙目”,舻挂红色三角旗则写有“水仙尊王”字样与竞赛单位的“尾送旗”。另外又有“龙船鼓”与书有水仙尊王字样的铜锣。
现代台湾龙舟几仅宜兰县二龙村仍保留平埔族原始风格的“鸭母船”龙船,其余皆改形成仿效龙造形的龙船。制作木龙船是项精湛的传统工艺,各县市的龙船依设计、匠师造型仍有不同。现代台湾知名的造船匠师有基隆市刘清正与屏东县洪全瑞。传统龙舟材质原为木质,近年来多半转为玻璃纤维,而用于体育竞技的竞赛龙舟则为玻璃纤维。
台湾各地自古流传“端午石战”的风俗。所谓“石战”便是使用石头作为攻击武器的一种战斗游戏。人民迷信进行石战仪式,能够在未来一年内,保佑个人、家族或村庄免于灾祸与疫病肆虐。因此每到五月初五,各地皆会出现规模不等的石战。端午石战小自个人、街路、溪河两岸的游戏对抗,大到为姓氏、村庄与族群间的对垒战斗。石战的地点多为草地、田野、墓地等多石处,且多流行于台中、彰化、云林、嘉义与屏东等地区;其中又以动辄千人参与的嘉义石战与屏东佳冬石战最为知名。
在石战过程,胜利一方的战团可拥有侵入战败者所属村庄内,抢夺粽子与酒菜料理的特权,作为奖酬。而对于石战过程中所抓获的“俘虏”则可任由胜利一方“羞辱”,不过仅于脱裤子等恶作剧。但由于战况激烈的石战仍亦造成流血冲突与失序场面,加上在日治政府观念中,胜利者对失败者的脱裤恶作剧行为,被视为不名誉之事。因此统治当局为了改善风俗与事故,逐渐禁止或改办如走标(赛跑)等体育活动,因而大规模石战转变为小规模对抗,而今已消失。
粽子是台湾端午的祭祀供品,古代台湾的原住民已经有用月桃叶等仪式植物包粽子的文化,并在后来影响到汉人原有的粽子制法,一般家庭祭祀神佛祖先时,需准备“肉粽”、“碱粽”、“粿粽”(粄粽)等。最为普遍的“烧肉粽”(台罗:sio-bah-tsàng)依做法、口味可分为蒸煮式的“北部粽”(顶港粽)与水煮式的“南部粽”(下港粽),俗称“北蒸南煮”。客家裔的粽子可分为:糯米加入碱水蒸熟的“碱粽”与富客家风格的“粄粽”与“客家粽”。端午粽除了食用外亦为祭祀的供品,而延伸出诸多忌讳。
“粽符”又称“粽步”,是用咸草索将包好的粽子成串捆绑成发辫状的“串粽”,用于祭祀时象征避邪。人们认为服丧不包粽子不过节,以表“心丧”,粽子需由亲友馈赠而称为“送节”,丧家则以糖回礼,因此一说忌赠人粽子。再者,馈赠他人粽子时,忌送一整串的“串粽”。送礼者需将“串粽”解开,成为一颗颗的“散粽”。送给丧家的粽子亦必须将“串粽”剪开,成一颗颗的散粽,是在避免丧家的亲友被亡者成串带走。倘若收到串粽的家户,为了避掉忌讳,可先剪掉绳结使串粽成为一颗颗的散粽在进行食用或祭祀,代表“分享”。由于一整串粽子多用于端午祭祀神佛、祭江时丢入水中祭拜好兄弟的,因此送人一整串的粽子为失礼。
台湾人在五日节时,人们除了粽子还会搭配应节的时令蔬菜水果一同食用。台湾话俗语称:“食茄人较会‘肖鸟’趒(tshio thiô),食豆食佮老老老。”意思为:“男人若食用茄子,身体跟第二性征就能长得茂盛、若食用豆子就能活得老康健。”其中北部多食用长豆(即菜豆),南部多食用皇帝豆。
在台湾传统食俗中,茄子、长豆象征长寿、桃子能够避邪制鬼,荔枝、瓠瓜与清热解毒的绿豆则是时令的蔬果。加上端午时令的豆菜、李子、荔枝、绿豆与瓠瓜等蔬果食材所制成的料理或小吃,便称为“午时菜”。其中,食用粽、豆、茄、李、桃,被称为“食五子”。
时届夏令,气候渐转为高温懊热、潮湿的梅雨季,人们此时开始到各地青草巷、草药店采买药材、草本,再用午时水煎煮成消暑解热的青草茶。由于台中盆地广植黄麻,因此端午时节,台中市南屯区流行将黄麻的嫩叶摘取下来,制成清热消暑的麻芛汤。另外,台北市艋舺、彰化县鹿港、台南市安平、嘉义、云林县北港等地流行吃煎堆,寓意“补天”;而云林县、嘉义县、台南市则盛行于端午节中午时候吃西瓜,人们相信可以帮助消化外,亦能消暑、防止长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