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伦巴都(英语:Peter Lombard,1100年-1160年),又称为伦巴第人彼得,著名中古时期神学家,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活跃于巴黎大学。是一位哲学家、神学家、于1159年被任命为巴黎主教。他最重要的成就是编纂《四部语录》(Four Books of Sentences),收集教父们的文章成集,此书也成为基督教系统神学当时的主要教科书。
伦巴都生于现今意大利西北方的一个山麓纳瓦拉,家境贫寒。生卒年大约在1095~1100之间。曾到布罗格那、理姆斯及巴黎等地读书。他的教育是开始是在意大利纳瓦拉和卢卡的大教堂学校中。他的资助者为卢卡的主教(bishop of Lucca),将他推荐给克勒窝的伯尔拿(Bernard of Clairvaux ),伯尔纳帮助他离开意大利前往较远的兰斯与巴黎进行深造。
伦巴都在法国的兰赛教堂的座堂学校开始他的研究,当时彼得·阿伯拉 (法语:Pierre Abélard)与Lutolph of Novara都在此进行教学,伦巴都也成为亚伯拉德的弟子,他大约在1134年到了巴黎,伯尔纳推荐他成为圣维克教堂的牧师。最后在巴黎当主教。
伦巴都在巴黎诺达姆坐堂学校任教度过了接下来的十年的教学,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彼得·阿伯拉 (Peter Abelard)和圣维克多的笏哥(Hugh of St. Victor),他们主导了当时的神学研究。直到1142,当他成为公认的作家和老师之前,没有什么相关的资料显示他在巴黎的下落。大约1145,彼得就成了巴黎圣母大教堂学校的教授。
他具系统性的思考,细心比较各种不同的教义。他认为:
他把亚伯拉德的辩证法与笏哥的正统综合起来。他亦从笏哥承受系统的才干。他细心综合并比较各不相同的教义教训。他确立圣经为最高的权威。理性仅有形式上的意义。理性仅被用作一种在救恩上要抵抗那有权威而却矛盾之教理的方法。
1140年左右,伦巴都被巴黎大学应,完成了神学教科书《四部语录》(The Four Books of Sentences),成书于1155至1158年间。该书收集圣经及教父遗著中的佳句,但未将它系统化,仅按四个主题排列:
并主张圣礼(礼仪)有七种:洗礼(Baptism)、圣体(Eucharist)、坚信礼(Confirmation)、告解(Penance)、敷油(Extreme Unction)、圣秩(Ordination)、婚礼(Matrimony),这主张后来在1439年的佛罗伦斯大会正式被天主教接受。并提出“圣礼为神恩惠的记号,不可见的恩典,与所表征的相仿;有其存在之必要”。也就是说,这些圣礼与众不同的标志,是因为它们是内在恩典的外在表征,是基督制定的。伦巴都与阿奎纳都主张,圣礼只要举行就能赐予恩典(因功生效)。
该书出版之后,曾因为一些欠严谨的文句,几遭查禁。但在1215年获得世纪巨作的肯定后,立即成为神学家们评释的焦点,从而产生了所谓《四部语录注疏》,注疏者包括阿奎纳、圣文德,和邓斯·司各脱等大师。
1215年第四次拉特兰会议上,天主教采纳此七项为教会正式的圣礼,直到今日《经文与教父著作汇编》,仍是中世纪神学生之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