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 dations ◷ 2025-04-05 00:52:34 #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语: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拉丁化: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1948年5月31日-),白俄罗斯女记者兼散文作家,2015年因“她那复述写作法(英语:Polyphony (literature))的作品,为当代世人的苦难与英勇树立了一座纪念碑”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白俄罗斯人。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出生于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斯坦尼斯拉夫(1962年改称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父亲为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父母二人都是乡村教师,后来举家迁往白俄罗斯。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曾在几个当地报纸任职记者,然后在明斯克为文学杂志记者。她叙述了职业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如美苏冷战,苏联阿富汗战争,苏联的秋天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到卢卡申科政权迫害后,她在2000年离开白俄罗斯。国际城市避难网络提供她庇护所,接下来十年,她住在巴黎,哥德堡和柏林,在2011年搬回明斯克。2015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书籍作品《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2013年,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最终决选名单。1901年:普吕多姆 | 1902年:蒙森 | 1903年:比昂松 | 1904年:米斯特拉尔、埃切加赖 | 1905年:显克微支 | 1906年:卡尔杜齐 | 1907年:吉卜林 | 1908年:倭铿 | 1909年:拉格洛夫 | 1910年:海泽 | 1911年:梅特林克 | 1912年:霍普特曼 | 1913年:泰戈尔 | 1915年:罗曼罗兰 | 1916年:海登斯坦 | 1917年:盖勒鲁普、蓬托皮丹 | 1919年:施皮特勒 | 1920年:汉姆生 | 1921年:法郎士 | 1922年:贝纳文特 | 1923年:叶芝 | 1924年:雷蒙特 | 1925年:萧伯纳1926年:黛莱达 | 1927年:柏格森 | 1928年:温塞特 | 1929年:托马斯·曼 | 1930年:刘易斯 | 1931年:卡尔费尔特 | 1932年:高尔斯华绥 | 1933年:蒲宁 | 1934年:皮兰德娄 | 1936年:奥尼尔 | 1937年:马丁·杜·加尔 | 1938年:赛珍珠 | 1939年:西兰帕 | 1944年:延森 | 1945年:米斯特拉尔 | 1946年:黑塞 | 1947年:纪德 | 1948年:艾略特 | 1949年:福克纳 | 1950年:罗素1951年:拉格奎斯特 | 1952年:莫里亚克 | 1953年:丘吉尔 | 1954年:海明威 | 1955年:拉克斯内斯 | 1956年:希梅内斯 | 1957年:加缪 |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 | 1959年:夸西莫多 | 1960年:圣琼·佩斯 | 1961年:安德里奇 | 1962年:史坦贝克 | 1963年:塞菲里斯 | 1964年:萨特 | 1965年:肖洛霍夫 | 1966年:阿格农、萨克斯 | 1967年:阿斯图里亚斯 | 1968年:川端康成 | 1969年:贝克特 | 1970年:索尔仁尼琴 | 1971年:聂鲁达 | 1972年:伯尔 | 1973年:怀特 | 1974年:雍松、马丁松 | 1975年:蒙塔莱1976年:贝娄 | 1977年:阿莱克桑德雷 | 1978年:辛格 | 1979年:埃里蒂斯 | 1980年:米沃什 | 1981年:卡内蒂 | 1982年:马奎斯 | 1983年:戈尔丁 | 1984年:塞弗尔特 | 1985年:西蒙 | 1986年:索因卡 | 1987年:布罗茨基 | 1988年:马哈富兹 | 1989年:塞拉 | 1990年:帕斯 | 1991年:戈迪默 | 1992年:沃尔科特 | 1993年:莫里森 | 1994年:大江健三郎 | 1995年:希尼 | 1996年:辛波丝卡 | 1997年:福 | 1998年:萨拉马戈 | 1999年:格拉斯 | 2000年:高行健2001年:奈波尔 | 2002年:凯尔泰斯 | 2003年:库切 | 2004年:耶利内克 | 2005年:品特 | 2006年:帕慕克 | 2007年:莱辛 | 2008年:勒克莱齐奥 | 2009年:米勒 | 2010年:略萨 | 2011年:特朗斯特罗默 | 2012年:莫言 | 2013年:芒罗 | 2014年:莫迪亚诺 | 2015年:阿列克谢耶维奇 | 2016年:迪伦 | 2017年:石黑一雄 | 2018年:托卡尔丘克 | 2019年:汉德克

相关

  • 物理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是路易斯·哈米特(Louis Hammett)于1940年创造的一个术语,是指关注化学结构与反应性之间关系的有机化学学科,尤其是将物理化学的实验工具应用于有机分子的研究。
  • 纳莱迪人纳莱迪人(学名:Homo naledi),又名纳莱蒂人,是已经灭绝的人科物种,其化石于2013年在南非的升星岩洞(Rising Star Cave)被发现,包括属于至少15具遗骸、超过1550块骨骼化石。纳莱迪人超
  • 美洲?哥伦布时代前的跨大洋接触是指公元前10000年前就定居在了美洲的那些美洲原住民们及其后裔和其他大陆(非洲、亚洲、欧洲及大洋洲)的人们之间,在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抵达加
  • 晶体学晶体学,又称结晶学,是一门以确定固体中原子(或离子)排列方式为目的的实验科学。“晶体学”(crystallography)一词原先仅指对各种晶体性质的研究,但随着人们对物质在微观尺度上认识
  • 法国航空博物馆法国航空博物馆(法语:Musée de l'Air et de l'Espace)是位于法国首都巴黎郊外勒布尔热机场的一个博物馆,以飞机和航天为展示主题。博物馆的展品数达到19,595件,展示了自中世纪时
  • 南部科学园区管理局科技部南部科学园区管理局(简称南科管理局),原名科技部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是设于台南市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台南基地的南科专责行政机关,隶属于科技部,2003年成立。
  • 弗朗齐歇克·卡缅斯基弗朗齐歇克·卡缅斯基(Franciszek Kamieński,1851年-1912年)为波兰植物学家。
  • 张 维张维(1913年5月22日-2001年10月4日),北京人,中国固体力学家。1913年出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1938年获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工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工程博
  • 麦角二乙胺麦角酸二乙酰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德文 Lyserg-Säure-Diäthylamid),常简称为LSD,是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它由麦角酸中合成,对氧气、紫外线与氯十分敏感(尤其是当LS
  • 老虎·伍兹埃尔德里克·“泰格”·伍兹(英语:Eldrick "Tiger" Woods,1975年12月30日-),美国高尔夫球手,自1997年首次登上世界排名第一以来,他在位周数超过650周,是高球史上纪录。因为在英文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