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汗腺

✍ dations ◷ 2024-12-22 23:16:06 #皮肤解剖学

外泌汗腺(英语:eccrine sweat gland),又名小汗腺,是人体主要的汗腺,存在于几乎所有皮肤,尤以手掌和脚掌的密度为最高,头部次之,躯干及四肢较少,在其他哺乳动物中则较为稀疏,主要存在于无毛部位。人体发育过程中外泌汗腺密度最高可达200-400/cm²。

外泌汗腺由顶端汗管、真皮导管和分泌小管组成。其中,顶端汗管(又名末端汗管)为一螺旋状导管;真皮导管为一外直内曲导管;分泌小管呈卷曲状,位于真皮或下皮(英语:hypodermis)深处。

外泌汗腺的分泌物是一种无菌的稀电解质溶液,主要成分有碳酸氢盐、钾和氯化钠(NaCl),以及其他微量成分,如葡萄糖、丙酮酸、乳酸、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抗菌肽等。

汗液中Na+离子的浓度比血浆和细胞外液低得多(汗液约为40mM,血浆和细胞外液约为150mM)。外泌汗腺中的汗液最开始是含有高浓度Na+离子的,但Na+离子通过外泌汗腺导管细胞上的上皮钠通道(英语: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s)(ENaC)重吸收进入组织,减少了出汗过程中Na+的损失。ENaC突变亚基携带者会患有全身性假醛固酮减少症,Na+无法重吸收,分泌的汗液中Na+离子浓度会大大增加(高达180mmol/L)。

多汗症患者的汗腺(尤其是外泌汗腺)会对刺激做出过度反应,进而过度活跃,产生比一般人更多的汗液。囊肿性纤维化患者汗液中的Na+离子浓度也会增高。这两种病症是外泌汗腺导管细胞上的CFTR氯化物转运蛋白(英语:CFTR)异常导致的。

医学导航: 皮肤附件

解剖/生理/发育

病理/先天/肿瘤, 症状/齐名

手术, 药物(D10)

相关

  • 梅什科一世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935年-992年5月25日),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一位波兰公爵(约960年-992年在位)。梅什科一世是半传说式的波兰公爵谢莫梅斯乌(英语:Siemomysł)的儿子、莱斯泰克(英语:Le
  • 圣马丁修道院图尔的圣马丁(圣公会译圣马田,图尔主教)(拉丁文:Sanctus Martinus Turonensis,316年-397年11月11日),4世纪基督教著名圣人。关于他的一个传说是割袍赠予化身为乞丐的耶稣。马丁生于匈
  • 范艾伦辐射带范艾伦辐射带是在地球附近的近层宇宙空间中包围着地球的大量带电粒子聚集而成的轮胎状辐射层,由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范·艾伦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范艾伦带粒子的主要来源
  • 盘菌见内文盘菌科(英文:Pezizaceae、cup fungi)是真菌下的一个科。2008年的资料统计,其下共有31属和230种。
  • 大德科学园区大德科学园区(韩语:대덕연구개발특구 / 大德硏究開發特區)是一座位于大韩民国大田广域市儒城区的科学园区。大德科学园区成立于1974年,是韩国最大的科学园,被称为“韩国科技的摇
  • 台南市美术馆台南市美术馆(简称南美馆,英语:Tainan Art Museum)位于中华民国台南市中西区,是台湾唯一有科学研究、修复画作与行政法人美术馆,内部空间有多功能剧场、儿童艺术中心、艺术家专室
  • 中荣巡游中荣巡游,全称北京中荣巡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游戏公司,于2007年10月成立。曾运营《大航海时代Online》和《信长之野望OL》,但在2010年11月18日,中荣巡游在无任何公告的
  • 向源侵蚀向源侵蚀是指河川因为地形的变化而使侵蚀的基准面下降,由于河床坡度变大,流速加大,使得侵蚀作用加强,刚开始在河流的下游发生侵蚀,然后渐渐向上游发展,即所谓“向源侵蚀”。向源侵
  • 金霉素金霉素也被称为“氯四环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四环素类抗生素。于1945年被Benjamin Duggar博士从密苏里大学的桑博试验田采集的土壤样本中分离得到的金色链霉菌()中发现,因而得
  • 犹太教正统派犹太教正统派是犹太教中最大的宗派群体,是犹太教的保守派及传统淡系,在以色列拥有特殊地位。犹太教正统派内分三个支派,分别是极端正统派、现代正统派和哈西迪教派。犹太教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