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汗腺

✍ dations ◷ 2024-09-20 07:48:57 #皮肤解剖学

外泌汗腺(英语:eccrine sweat gland),又名小汗腺,是人体主要的汗腺,存在于几乎所有皮肤,尤以手掌和脚掌的密度为最高,头部次之,躯干及四肢较少,在其他哺乳动物中则较为稀疏,主要存在于无毛部位。人体发育过程中外泌汗腺密度最高可达200-400/cm²。

外泌汗腺由顶端汗管、真皮导管和分泌小管组成。其中,顶端汗管(又名末端汗管)为一螺旋状导管;真皮导管为一外直内曲导管;分泌小管呈卷曲状,位于真皮或下皮(英语:hypodermis)深处。

外泌汗腺的分泌物是一种无菌的稀电解质溶液,主要成分有碳酸氢盐、钾和氯化钠(NaCl),以及其他微量成分,如葡萄糖、丙酮酸、乳酸、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抗菌肽等。

汗液中Na+离子的浓度比血浆和细胞外液低得多(汗液约为40mM,血浆和细胞外液约为150mM)。外泌汗腺中的汗液最开始是含有高浓度Na+离子的,但Na+离子通过外泌汗腺导管细胞上的上皮钠通道(英语: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s)(ENaC)重吸收进入组织,减少了出汗过程中Na+的损失。ENaC突变亚基携带者会患有全身性假醛固酮减少症,Na+无法重吸收,分泌的汗液中Na+离子浓度会大大增加(高达180mmol/L)。

多汗症患者的汗腺(尤其是外泌汗腺)会对刺激做出过度反应,进而过度活跃,产生比一般人更多的汗液。囊肿性纤维化患者汗液中的Na+离子浓度也会增高。这两种病症是外泌汗腺导管细胞上的CFTR氯化物转运蛋白(英语:CFTR)异常导致的。

医学导航: 皮肤附件

解剖/生理/发育

病理/先天/肿瘤, 症状/齐名

手术, 药物(D10)

相关

  • IgGIgG(免疫球蛋白 G,英语:Immunoglobulin G)是人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一类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清总免疫球蛋白的75%~80%,血清含量9.5~12.5mg/mL,是分子质量最小的一类免疫球蛋白,具
  • 专科医院维基百科中的医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详见医学声明。如需专业意见请咨询专业人士。专科医院是一种医院的分类,这种医院因为只提供特定疾病的治疗而有别于其他医院,是针对单一人群
  • 教宗额我略一世教宗圣额我略一世(拉丁语:Sanctus Gregorius PP. I;约540年-604年3月12日)于590年9月3日至604年3月12日岀任教宗。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当选教宗。教宗额我略一世出生于罗马。初
  • 热化学热化学(英语:Thermochemistry)是研究化学反应及物质聚集状态改变所伴随的热效应的学科。化学反应和相变(例如熔化、沸腾)都能吸收或放出热量,而热化学研究这些能量变化,尤其是系统
  • 晶体管晶体管(英语:transistor),早期音译为穿细丝体,是一种类似于阀门的固体半导体器件,可以用于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和许多其他功能。在1947年,由约翰·巴丁、沃尔特·布喇顿和威
  • 火山所有坐标的地图 - OSM 所有坐标的地图 - Google 所有上至200个坐标的地图 - Bing本列表列出希腊的活火山与死火山。爱琴文明 · 迈锡尼时期 · 黑暗时期 · 古风时期 ·
  • 婆姐鸟母,又称婆者、婆姐、婆祖,为华人信奉的女神,专责保佑幼童,是七星娘娘、临水夫人、注生娘娘等神祇的从神,传说其鸟首人身,或者人身而附有羽翼,故称“鸟母”,有四位、六位、十二位、
  • 环辛烷环辛烷(化学式:C8H16)是八个碳的环烷烃。无色液体或潮湿的白色固体。有类似樟脑的气味。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苯等有机溶剂。易燃。Hendrickson认为环辛烷分子存在多个能
  • 乙酸异戊酯乙酸异戊酯(化学式:C7H14O2)是乙酸与异戊醇所成的酯。天然存在于梨、香蕉、菠萝、苹果、葡萄及草莓等果浆中,也存在于可可豆中。它也是蜜蜂所用的信息素。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液体,
  • 硫化亚锡硫化亚锡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SnS。它出现在罕见的硫锡矿中。硫化亚锡可由单质直接化合得到,为灰色晶体。如果将硫化氢通入Sn2+(如氯化亚锡)溶液中,可以得到暗棕色沉淀,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