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

✍ dations ◷ 2025-02-23 14:29:10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种釉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所谓唐三彩,是指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后来也用来泛称唐代彩陶。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种,如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但主要以黄、绿、褐(或绿、赭、蓝)三色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唐三彩不见于古代文献,直到清末建造陇海铁路,在洛阳邙山毁损唐代墓葬,发现颇多的唐三彩陶器。古董商将其运至北京,引起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高度重视,出土的唐三彩被修复成功,引发了收藏热。唐三彩采用二次烧成法。首先使用白色粘土作胎,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经过冷却,再于胎上绘以各种釉料入窑进行釉烧。唐三彩是一种低温(850℃-950℃)釉陶器,用含有铜(釉为绿色)、铁(赭黄色)、锰(紫色)、钴(蓝色)、锑(浅黄)等作釉料着色剂,并加入铅、铝作助熔剂。其釉色互相渗化,加上年代久远,部分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新色,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但由于实用性较差,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即冥器和俑。唐三彩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种。人物有文臣、武将、贵妇、男僮、女仆、艺人、胡人等。动物有马、骆驼、牛、羊、狮、虎等。器物有盛器、文房用具、室内用具等。古时,唐三彩很少用作日用品和陈设品,大部分用作随葬品,主要出产、流行于中原地区,供这一带的大小官僚们使用。随着唐朝陵墓的发掘,大量随葬品唐三彩得以面世。随葬品唐三彩主要分为器物类,如碗、壶、盘、房屋等;以及俑像类,如仕女、文吏、胡人、乐伎、武士、天王、马、骆驼等。唐三彩的艺术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特征。强壮有力、神态潇洒的武士俑、天王俑和肥壮丰满的马、骆驼等,充分表现了唐初国力的强盛;从脸部稍胖、体态丰满的女俑,可以看出唐朝人是以胖为美的。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 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当时唐三彩影响到朝鲜新罗和日本奈良时代的陶器,新罗参照唐三彩技术发展成新罗三彩,奈良时代则有奈良三彩。唐三彩马彩色釉陶马唐三彩驼和外域商贩色釉陶文吏俑色釉陶文吏俑彩色釉陶镇墓兽彩色釉陶天王俑

相关

  • 水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是控制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方法,水污染主要有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点污染源有具体的污染源,如工厂的排污管道口,比较容易治理,只要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有足够的执法能力,每
  • 3β-雄烷二醇3β-雄烷二醇(英语:3β-Androstanediol,缩写3β-diol,全称5α-雄烷-3β,17β-二醇,5α-androstane-3β,17β-diol)是一种内源性的甾体激素,有较强的雌激素活性。3β-雄烷二醇可由脱
  • 遂宁市遂宁市(四川话拼音:Xu4lin2;国际音标:.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
  • 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英语:Semiconductor)是一种电导率在绝缘体至导体之间的物质。电导率容易受控制的半导体,可作为信息处理的元件材料。从科技或是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半导体非常重要。很多
  • 净化黄油无水黄油(英语:Clarified butter,德语:Butterschmalz),是从黄油中提炼出的液态牛奶脂肪。通常由普通黄油加热蒸发水分后,撇去漂浮物并摒弃沉淀物而得。无水黄油熔点比普通黄油熔点
  • 三苯甲醇三苯甲醇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属于醇类,也属于芳香族,其化学式为(C6H5)3COH或Ph3COH或C19H16O,常缩写为TrOH。它是一种白色结晶固体,是不溶于水和石油醚,但溶于乙醇、二乙醚、乙醚、
  • 外吐小体外吐小体(英语:exosome)是一种大小约50到90nm的囊泡,可由多种不同的哺乳动物细胞分泌形成。最早发现的部位是未成熟的哺乳类红血球,观察显示具有选择性地将一些细胞膜蛋白移出的
  • 莱顿弗罗斯特现象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又译作李登弗斯特作用、赖登福现象,在1732年为赫尔曼·布尔哈夫(Herman Boerhaave)首次发现,其后在1756年,德国医生约翰·戈特洛布·莱顿弗罗斯特(英语:Johann Got
  • 不当预设的谬误不当预设的谬误(Fallacies of Inappropriate Presumption)是把语境中不应视为理所当然的前提视为理所当然,而发生的推理谬误,属实质谬误。
  • 小岩部神经小岩部神经(lesser petrosal nerve),又称小浅岩部神经,为舌咽神经的一条分支,属于一般内脏传出神经(GVE),神经纤维中带有来自鼓室神经丛(英语:tympanic plexus)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并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