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狩,古代汉语中的委婉词汇,通常用于描述某朝代的皇帝因为某原因而被外族军队所俘虏的事件。
汉语里,“北”为方位,“狩”有打猎或天子出巡视察的意思。
从字面看,“北狩”一词是“在北方打猎”或“天子在北方出巡视察”的意思,但历史上,由于中国皇帝成为外族战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所以“北狩”成为了委婉词,用于描述皇帝被俘虏之事。
历史上,宋朝靖康之变和明朝土木堡之变皆发生过外族军队俘获中国皇帝的事件。因此,描述该时代的作品,亦将两次皇帝受俘虏的事件写成“北狩”,以便避讳。
南宋学者王明清于挥麈录第四卷中以“逮二圣北狩”提及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被金朝军队俘虏之事。
明代作家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第五回是描述徽宗和钦宗被金朝俘虏之事。该回名为“宋徽钦北狩沙漠”。
于清朝时编写的御定历代纪事年表中提及北宋历史时亦使用了北狩一词。
明代晚期文人吕毖于明朝小史中提及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军队俘虏的事件时,使用了北狩一词。
于清代编写的明朝史书明史中,明英宗被虏一事仅仅以“帝北狩”三字提及。
清代文人谷应泰于明史纪事本末亦以北狩一词来形容明英宗被虏一事。
今日,“北狩”一词已是历史词汇。现代作品提及宋朝徽、钦二帝,以及明英宗为敌军所俘虏时,会使用“俘虏”,或是“战俘”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