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芳(149年—219年),字文豫,《三国志注》及《晋书》则记载名防,字建公,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汉安帝时征西将军司马钧的曾孙,豫章郡太守司马量之孙,颍川太守司马儁之子,曹魏后期的权臣和西晋奠基人司马懿的父亲。
司马芳有威仪,好读《汉书》名臣事迹。早年担任洛阳令。
熹平三年(174年),京兆尹司马芳推荐曹操为洛阳北部尉。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将汉献帝等人迁都长安,自己则留守洛阳,时任治书御史的司马防以为四方将乱,让长子司马朗带领家族回故乡温县。
后以司马芳年老为由,转拜骑都尉。后与河南潘勖任尚书左、右丞。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封为魏王,邀司马防喝酒。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魏正始三年(242年)春,朝廷为司马防追封舞阳成侯。
晋泰始二年(266年),曾孙司马炎建立七庙,司马防位列其中。期间废迁又复位,直到晋孝武帝驾崩。
司马芳有子八人,当时号称“八达”:
他对子女的管教相当严格,父子之间的关系严肃。
1952年西安市广济街出土司马芳残碑,高106厘米,宽98厘米,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由于司马芳残碑是魏晋司马氏的重要考古资料,加上所载碑主司马芳的官职、籍贯与父亲名字(司马儁)皆与史书上对司马防的记载吻合,虽然司马防的名和表字都与碑载不同,但“芳”和“防”形音近似,也不排除是因避讳或传抄错误而令史书上的记载出现不同,故此认为司马芳即司马防,此亦是直至现在的主流观点。不过仍有施蛰存认为碑乃晋时所立,应该用晋所上尊号而非汉官名,故认为司马芳是司马防于史传中无载的兄弟。郭丛则依碑阴中题名的故吏主簿杜畿的生平资料推断,其担任司马芳属吏的时期,以及史料记载的东汉末京兆尹及司隶校尉的任命,认为司马芳任司隶校尉当在汉灵帝时期,与司马防在汉献帝都于许县时期并不一致,认同司马芳及司马防为两人,并同意施氏认为二人为兄弟之说。而碑所立年代亦有东汉、东晋及北魏等不同说法,仇鹿鸣则认为此碑立于东汉末而于北魏由司马氏后人司马准进行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