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亚的孤儿》(日语:アジアの孤児),是台湾作家吴浊流在第二次世界战争末期写下的日文小说,起稿于1943年,1945年完成,1946年由国华书局出版。小说原名《胡志明》,后由日本“一二三书房”1956年4月出版,更名为《アジアの孤児》。此著作为台湾文学史上重要著作,为吴浊流身处日本警察环伺的殖民地台湾,冒者性命危险写下的作品。
台湾作家叶石涛指出,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写尽了台湾社会的诸样相,道出了台湾人的悲欢离合,迂回曲折的命运。有瑰丽的乡土色彩,而且更进一步的指出了台湾人的意愿,应走的路,未来的命运。” 小说讲述台湾日本日治时期的知识分子胡太明,在台湾遭受日本殖民者的欺压,辞去教职到日本留学时,遇到来自中国的学生,在透露自己是台湾人后又被认为是间谍。最终回到台湾后,胡太明目睹家乡在皇民化运动的沉沦,终于崩溃。小说的时空背景设定在处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作者笔下的主角“胡太明”,是这段历史下的牺牲者,一生不断追寻理想却被理想所背弃,最后发疯了。面对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书中对其内心的苦闷、徬徨、矛盾与混乱有深刻描绘。
台湾学者陈万益指出,此小说出版后数十年来受到台湾、中国及日本的重视,对于小说主角“胡太明的典型形象及其被日本殖民统治的孤儿意识”之真切描述,可在台湾文学史上永垂不朽。 日本学者尾崎秀树认为吴浊流笔下的胡太明,是当时台湾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上可强可弱的现实感,他既不是革命人物,也不是颓废分子,揆以当时的社会氛围,胡太明的个性与行径,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也带给小说较为真确的可信度。”
主角胡太明生于日本治台、也是传统汉文化与现代新文明的文化交替的时代。幼时随祖父安排进入私塾“云梯书院”学习汉文,后改读公学校,接受新式教育,后来又进入师范学校就读,最后成为小学教师。任教期间,体会与感受到日人对于台湾人的种种不平等对待与歧视。胡太明爱上了日籍教师内藤久子,却受到校方的阻扰,也因种族之间的差异被拒绝。在百般压力下,毅然辞去教职远赴日本留学。
在出走日本时,蓝姓友人以“台湾人日语的口音与九州相近”建议太明隐瞒身份;在与其他中国留学生接触后,胡太明自称是台湾人,却被怀疑为间谍。回到台湾后太明一直找不到工作,最后巧遇公学校同事黄君,受邀到其农场工作。胡太明利用午休时间教导农场内的女工们日语、算数、生理卫生等基本知识,后农场因连续干旱、采取扩充农场策略而向制糖公司贷款融资,后却无力偿还而经营困难,负债累累。太明最后离开了农场。在与公学校时代曾姓同事见面后,后受书信邀请赴中国大陆任教职,胡太明满怀梦想,决定前往大陆发展。临行前他做了一首诗中提到“归故国”,写完后太明认为他现在是日本籍民,不具中国人民身份,于是改为“游大陆”,避免遭祸。
抵达中国大陆后,曾姓友人提醒胡太明掩饰其台湾人身份,但胡从未想要掩饰自己出身的身份。后胡至南京任教,并与女学生淑春相恋结婚,然而崇拜“新思想”的淑春却沉迷于烟赌、交际,令受传统思想的太明难以接收,却只能放任。一日夜里,太明在家中被以调查为由被警察带走拘禁,拘捕者虽相信太明不是间谍,却因“上级命令”不得不拘禁太明,狱中他不禁思索殖民下台湾人的悲惨命运。尔后太明受到过去女学生们的相救,最终搭船离开大陆。
小说进入中段后,描述战争时期的台湾。胡太明回到台湾后人事全非,他哥哥已成为保正,处处致力于皇民化运动,鱼肉乡民。战事越趋白热化,日本当局实施皇民化运动,强制经济榨取、人民被征招劳动服务,生活困苦难耐,后来实施米粮配给,村人纷纷藏匿粮食,胡家藏起的粮食被发现,太明的母亲阿茶与志刚起了冲突,指责志刚是当日本人走狗,此后阿茶的身子渐形衰弱,终不治离世。随着战争进行,太明也被征招入伍赴战场担任通译,被派至广东,他耳闻并目睹当时日兵的残暴行径,在目击日人斩首大量抗日分子,而受到冲击昏厥,被送回台湾。随后太明的同父异母弟弟志南被学校强迫加入“志愿军”,志南据理力争,最后还是签字。志南在大量劳动下病情恶化,在父母和太明的目睹下死去。
太明因而受到打击,终致疯狂,整天在外边徘徊,在养鱼池或商家招牌写上“白昼土匪”,后来太明也不知去向,就这样消失不见。后续传闻不断,有传说他从到对岸,或到昆明,无人知晓。小说结尾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诸多想像的空间。
日文小说原名《胡志明》,于1946年于台湾由国华书局出版,封面是由著名湾生画家立石铁臣设计。此版本分为第1篇“胡志明”、第2篇“悲恋の卷”、第三篇“悲恋の卷(大陆篇)”、第四篇“桎梏の卷”计四册;第五篇因二二八事件,承印的《民报》遭封社,而后报社解封后印好的第五篇也已散失,故未能顺利出版,仅存校对原稿。后由日本“一二三书房”1956年4月出版,方才完整问世,更名为《アジアの孤児》。据作者自言,改名之考量,因与越南共产党领袖胡志明同名,恐被误会,主角胡志明改名为胡太明。另有由ひろば书房于1957年出版的版本,书名为《歪められた岛》。
华文翻译版本部分,包含1959年由黄河出版社、1963年由泛亚出版社出版的两个版本,取名《孤帆》;其余华文版本之书名多为《亚细亚的孤儿》。另有以英文及韩文出版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