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丈语

✍ dations ◷ 2025-08-14 10:18:03 #八丈语

八丈语(日语:八丈方言/はちじょう ほうげん,罗马字:Hachijō hōgen),当地人称作岛言叶(島言葉/しまことば,shima kotoba,日语发音:),是日语中最独特的一支方言,在另外一些分类方案中是日本语系的单独一支(与日语、北琉球语和南琉球语并列)。以此语为母语的人口分布在八丈岛和青岛。冲绳县的大东群岛也说此语言,他们是在明治时代从伊豆群岛迁过去的。根据相互理解性的标准,八丈语可被视作独立于日语的一种独特语言。:100-120

八丈语是上代东国方言的后代,保留了8世纪《万叶集》中吾妻方言诗和《古风土记》所载常陆国方言特征。八丈语和九州方言的词汇也有相似之处,目前尚不清楚这指示着什么。

八丈语脱胎自上古日语的东国方言(日语:日本語の方言#上代東国方言),保留有很多上古日语的特色,与今日其他地区的日本语方言差别迥异,难以互通。但由于岛民与本土交流变得频繁,加上大气电波的标准日语广播对民众的影响,会说八丈语的当地人变得愈来愈少。2009年2月19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濒危语言。

伊豆群岛的八丈方言根据八丈支厅内历史上不同的村庄建制,可分为八组。八丈岛上有大贺乡、三根、中之乡、㭴立、末吉方言;八丈小岛上有宇津木、鸟打方言;青岛村自成一支。大贺乡与三根方言十分相似,中之乡与㭴立也是如此;而青岛方言和末吉方言与它们都不太相同。宇津木、鸟打方言没有被归入八丈语,尽管鸟打方言在语音上和大贺乡十分相似。:196–198大东群岛方言未被分类。

八丈语及其方言的分类由John Kupchik:7和国立国语研究所(NINJAL):162–166:9分别独立作出,在日本-琉球语系内部的分类地位如下:

青岛和㭴立方言与其他方言、与彼此均有较大差别。青岛方言与其他方言在语法上有细微的差异,:39词汇上则有明显不同。㭴立方言在词汇上和鸟打方言、八丈岛诸方言十分相近,但经历了一些独特的音变,例如/s、ɾ/消失;其他村庄的人把失去后者称作シタギレチャッチャ(sitagirecjaQcja)“无舌者”。:191–201

八丈岛的方言和其村庄一样,常被分为“坂上”和“坂下”两支。位于西北部的大贺乡和三根属于坂下,而位于南部的中之乡、㭴立和末吉属于坂上,尽管末吉方言与其他“坂上”方言并不太想尽相近。:95–96因此,末吉方言经常被排除在“坂上”方言之外。

由于八丈语剩余的使用者人数不详,每种方言剩余的使用者人数也不详。自1969年八丈小岛被遗弃为无人岛后,一些讲宇津木和鸟打方言的人搬到了八丈岛,并继续讲八丈语,不过他们的语言似乎已经与坂下方言趋同。:95–96截至2009年,鸟打方言至少还有1名话者,宇津木方言至少还有5名。

与标准日语类似,八丈语音节可表示为(C)(j)V(C):可选的声母辅音C;可选的颚介音/j/;强制的音节核元音V;可选的韵尾/N或Q/。韵尾/Q/只能出现在词中,音节核可以是短元音或长元音。

介音/j/表示前面的辅音颚化,有时也会导致特定辅音调音部位或调音方法发生变化。与日语相似,这些变化可在音位上被分析为颚化与不颚化的两类辅音。:63–66然而,从形态、跨方言的视角来看,将颚化辅音视作/C+j/的序列要更加直接,本文也用此方法,遵循Kaneda (2001)的分析。:15–16另外,当元音以闭前元音/i/起首,前面的辅音(若有)也会与有/j/一样被颚化。

八丈语区分三级音节重量,取决于音节的韵母:

超重音节在八丈语中几乎不存在,也几乎不参与任何动词变位。它们即便出现,韵尾也往往会消失,长元音也可能缩短,使其变为重音节。当使用后者时,罗马音可用联结符表示为⟨kogo͡oN⟩,或径直写作短元音⟨kogoN⟩“这边走”;本文采用前一种写法。这些被缩短的元音和短元音的长度完全相同,但它们在不同方言间的反映仍和长元音相同(后详)。

还有少数词存在以做韵核的音节,如ンンマキャ(NNmakja)“好吃”(词根为NNma-,与日语美味いuma-i同源)。

八丈语所有方言都有下列5个短元音::15–16

八丈语很多长元音实际上是双元音。其中大部分的音值在不同方言间差异不小,有些方言中是单元音,另一些方言中是双元音。因此,本文的“长元音”也会包括双元音。不同方言间长元音的对应相当的直接::17–28:129–134, 191–201

aĭ、uĭ、oĭ较罕见,主要产生自缩略形式。

另外,少数话语标记中还有鼻化元音,如oĩ“我的天!”及hõõ“哦?”或“哦吼!”。

八丈语的辅音与标准日语的基本相同,大多数辅音都能接所有元音或/j/。:15–16

除上述变化之外,八丈语还有一些别的条件音变:

后接高元音/u、i/(无论长短)时,塞音/t、d/变为塞擦音,分别同c/t͡s/、z/d͡z/合流。:52–61

后接高元音/i/(无论长短)或介音/j/时,舌冠音n、t、d、c、z、s从齿龈音变为硬颚音。于是t-j、c-j变为cj;d-j和z-j变为zj;s-j变为sj,n-j变为nj。:44–50:52–61:15–16

/j/已经是硬颚音了,任何类似于**/jj/的序列都会被简化为/j/。

舌冠塞擦音c、z偶尔会自发地颚化为cj、zj,比较宇津木方言ミゾマ(mizoma)和㭴立方言ミジョマ(mizjoma)“下水道;排水”,比较日语“沟”(mizo)。:52–54, 264

除上述长元音之外,八丈语一般不允许出现跨词素的连续元音。若通过复合、加缀、辅音省略等手段造出了相邻的元音,两个元音会发生接合。两个元音接合的情况如下表:

值得注意的不规则变化有:

词源上一般都遵循这些规则,但也有些例外:

元音接合可被词法统一阻断,也可被其他方言或本土日语影响。

作为上述元音接合规则的例外,有些特殊情况下元音接短元音a、o、u时不会发生接合,而是变成长元音aĭ、oĭ、uĭ。这一般发生在/ɾe/变成{IPA-ja|i|}}之后,如waĭra“我们”(来自warera)和nomaraĭdou“尽管喝酒”(来自nomararedou)。这种现象取决于不同方言、不同话者。

不接合的元音在宇津木方言中较为普遍,这主要是因为其他方言中的ri、ru、re因为词中/ɾ/的消失变为。因此,古代的ari和aru合流为,与共同八丈语ei、ou相同。比较::192–194

大多数辅音在延长时没有特殊变化:t→Qt。也有些例外,主要是以/Q/结尾的前缀引起的:

坂上方言(其他方言偶见)中,/N/后接浊阻碍音会变为/Q/:

与日语一样,八丈语也会发生连浊,即清阻碍音在组成复合词时浊化:

其他音不受连浊影响。

八丈语的主要语法特征有中心词后置、左向分支、话题优先、论元省略,默认语序为SOV,名词无性之分,也几乎没有数的变化。

八丈语保留了一些上古日语—特别是上代东国方言(EOJ)—的语法特征::3–14, 35–38, 109–120

八丈语也有不见于现代标准日语的自己的变化:


八丈语有大量无法从日语同源词推出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八丈语的主体来自上古日语东部方言(上代东国日语),或发生过不规则变化。

八丈语也保留了大部分日语方言中已经废弃不用的词,如::159–168

也有些词在标准日语中确实存在,但词义发生了变化::147–269

八丈语也有一些来源不明的词::71–92

相关

  • 2013年定西地震2013年定西地震,是发生于2013年7月22日上午7时45分的地震,震中位于中国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距离岷县15千米,距离漳县45千米,距离兰州190千米。中国地震局测定此次地震的
  • 戴维·德雷克戴维·德雷克(David Drake,1945年9月24日-),美国科幻和幻想小说作家。 曾参加越战,做过律师,军事科幻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 德雷克以荣誉生毕业于爱荷华大学历史和拉丁文专业。后征
  • 新黑色新黑色电影(Neo-noir)是黑色电影的现代或当代电影演绎。为新黑色电影归类相当困难,几乎所有的犯罪惊悚片都可以适用于“新黑色”。在电影界中新黑色常被认为更像是一种风格或情
  • 胡约翰胡约翰(John Richard Wolfe,1832年-1915年)是英国圣公会差会 (CMS)派往中国福建省的传教士。他在福建省传教长达53年(1862年到1915年),曾经长期担任福建安立甘会(圣公会)的领袖。1834
  • 太阳能车太阳能车(英语:Solar vehicle)是一种利用太阳能板发电做为动力的一种车辆。目前尚未有正式商品上市,大多仅见于相关竞赛之中。ApolloApollo,又称高应大阿波罗太阳能车队。是高雄
  • PHANTOM MINDS《PHANTOM MINDS》是日本声优、歌手水树奈奈第21张单曲。在2010年1月13日由King Records MM制作部发售,商品番号KICM-1299。作品实体唱片榜:1967 | 1968 | 1969 | 1970 | 1971
  • 皇帝圣印战记角色列表本列表记载日本小说《皇帝圣印战记》中有登场之人物。提欧·柯涅洛(テオ・コルネーロ,声:熊谷健太郎)本作男主角,为了解放受苛政所苦的家乡(西斯迪纳)而持续修练武艺的骑士。能够仅
  • 麿赤儿麿赤儿(1943年2月23日-),本名大森宏,是日本男性演员及舞蹈家。暗黒舞踏集団・大骆驼舰主宰。长男是映画监督大森立嗣、次男是俳优大森南朋。
  • 内森·艾伦内森·艾伦(英语:Nathon Allen,1995年10月28日-)是一名参加短跑项目的牙买加田径运动员。他曾代表牙买加队在201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获得男子4×400米项目的银牌。
  • 孔子删诗孔子删诗指孔子删定《诗经》,孔子删诗说即认为孔子删定《诗经》的说法。“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的重要公案,最早由《史记》记载,后有唐代孔颖达怀疑《史记》记载。对于孔子是否删诗,宋代以后争论不息,至今无定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孔安国《尚书序》记载:孔子“删诗为三百篇”。宋代朱熹也基本肯定此说法。唐代孔颖达、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和方玉润等皆怀疑此说。《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