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 (日本刀)

✍ dations ◷ 2025-08-13 01:59:41 #日本发明,日本刀

刀(日语:刀/かたな,英语:Katana)是一种传统工艺打造的日本刀,由日本古代的侍使用。其刀身是弯的,单刃,护手为圆形或者方形,刀柄较长,可双手使用。

日本煅刀历史可大概划分为以下几个节点:

史料记载中,人们第一次使用“刀”(那时为gatana)来描述一种与太刀不同的长刀是早在镰仓时代(1185年 - 1333年)期间。这些当时被称为“打刀”(uchigatana)和“tsubagatana”的刀似乎是在指代一种不同的刀,可能是一种给低阶士兵使用的廉价刀。元日战争进一步改进了日本刀的设计。在战争中,日本士兵发现自己手头上薄薄的太刀和直刀(英语:Chokuto)无法刺破蒙古士兵煮制的皮甲,刀身也时常碎裂甚至整个断掉。由太刀向刀的转化大约是在室町时代进行的。大约在1400年前后,人们开始制造那些铭文有“Katana”的长刀。这一点是为了和佩戴太刀的侍相呼应——一般来说,在随身携带日本刀时,都会将铭朝下佩戴。太刀如果按照刀的佩戴方法佩戴,那么刀刃就会朝上了。刀匠(英语:Japanese swordsmithing)在相反方向刻铭,可能暗示着那时的一些侍用了不同的佩刀方法。

相关

  •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英语:Behaviorism)又称作行为论,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被观察和直接测量的行为,反对研究没有科学根据的意识。其主要特色为以系统方
  • 过渡化石过渡化石是既保留有其祖先、也保留有其演进出的后代的生命形态的生物化石。 尤其是当其演进出来的生物与其祖先完全不同时,过渡化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大。这种
  • 变构调节别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源自希腊语allos——“其他”、stereos——“固态(物体)”)又称变构调节、异构调节或是异位调节,是酶活性调节的一种机制,也称为变构调节。其原理
  • 致死性家族失眠症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缩写为FFI),一种罕见的家族性体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与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类似,由朊毒体(prion)引起。它绝大多数是由PrPSC蛋白的突变引起
  • 格林菲尔德格林菲尔德(英语:Greenfield)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西北部,是富兰克林县的县治所在,面积56.8平方公里。根据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共有18,168人,其中白人占93.39%、非裔美国人占1.34%、
  • 氯硝西泮氯硝西泮(Clonazepam),常见商品名“Klonopin”,为一种苯二氮䓬类镇定剂,常用于治疗及预防癫痫发作、恐慌症,以及静坐不能。本品可以口服,药物会在服药后1小时内作用,效果可维持6至12
  •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简称PAG)位于中脑的腹侧被盖区,是聚集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神经细胞构成的灰质。PAG的已知功能包括对疼痛的下行调控、防卫行为、生殖行
  • 螠虫目见内文螠虫目(学名:Echiuroidea),亦作螠目,旧作螠虫动物门或螠虫动物纲(Echiura),是动物界环节动物门的一类生活中海洋中的底栖动物。主要生活在浅海的泥沙中、岩石缝中以及珊瑚礁或
  • 普纳岛普纳岛(Isla Puná ),是太平洋东部瓜亚基尔湾内的一个岛屿,位于瓜亚斯河河口,邻近瓜亚基尔,属厄瓜多尔瓜亚斯省管辖。普纳岛面积855平方公里。坐标:2°50′15″S 80°08′53″W / 2
  • 四川话拼音四川话拼音(Si4cuan1hua4 Pin1yin1)是部分四川话辞书中依据汉语拼音设计的,用来给四川话注音的四川话拉丁化方案。四川话拼音基于成都话语音,在《四川方言词典》、《四川方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