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难困境

✍ dations ◷ 2025-02-24 05:06:00 #修辞,引理,基督教神学,神学

三难困境是指一种特定的情形,有三种选择,但任一个选择都是(或者看似)无法接受或是不想要的。

有二种逻辑等价的方式表示三难困境:可以表示为有三个不想要的选项,必须选择其中一个,或是者有三个有利的选项,但同时只能选择其中的二个。

三难困境衍生自一个较早期出现的词语两难(英语:Dilemma),意即在二个或以上困难或不利的选择中选其一。

最早有纪录使用三难困境一词的人是1672年的英国牧师菲利浦·亨利(英语:Philip Henry),在1725年英国的以撒华滋也有使用此一词语。

实务上有一些三难困境的例子,像经济学中的三元悖论,也就是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完成资本自由进出、固定汇率以及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就是一种三难困境。另外专案管理三角形中的成本、时程及品质也是三难困境的例子。

希腊哲学家伊比鸠鲁在当时已使用过三难困境公式来反对神是全能及全善的这个概念(由大卫·休谟整理)

虽然一般认定这是伊比鸠鲁所提出的,也有人认为这是早期希腊怀疑论者(英语:Philosophical skepticism)所提出的,例如像是卡尔内阿德斯。

在哲学研究中,上述三难困境的讨论及研究会归类为罪恶问题。

另一个有名的三难困境有时会被基督教辨惑学者用以证明耶稣的神圣,其中C·S·路易斯的版本最为常见。它从耶稣自称为神这一假设开始推理,而以下其一必定为真:

以上的三难困境,尤其是路易士整理的版本,常常出现在有名辨惑论者的著作中。不过,在专业的神学者和研经士有关耶稣的讨论中,却几乎没有出现。约翰·希克(英语:John Hick)在他的1993年著作中描述在年少时曾被教导这样的立论,同时指出近代研究新约圣经的学者已不再支持耶稣自称为神这一论点。

“残酷的三难困境”是英国人在17世纪发明的宗教和司法迫害利器,这样的三难困境被用作一种威胁并迫害犯罪的人。这是一种迫使嫌疑人说明事实的誓言,在法官问法律问题前强迫被告说出事实。被告将会发现他在这些选择之间感受到压力:

在知识论中,明希豪森三难困境是一种哲学术语,这术语的发明是为了在逻辑和数学中强调证明任一真理都是不可能的。其名称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汉斯·艾伯特(英语:Hans Albert)的逻辑。其论证如下:对于知识理据的追问只能有以下三种结果,而该三种结果最终均会导致失败: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其著作论自由中主张自由言论不应被压制。他形容了一个当权者在推行言论审查时会遇到的三难困境;当自由言论被压制时,被禁止的观点为以下三者之一::

1952年英国经济学人发表了有关“不稳定的三角关系”的一系列文章,描述了“稳定价格、全民就业和..不受限制的工资协商间的三角不相容关系”。这系列文章的背景,是在于表达当权者面对两项神圣不可侵犯的政治立场,即保障就业与劳工权利时,平衡外在因素(成本与需求引起的价格波动)的困难。在几乎全民就业的当时,工人集体行动引发的通涨令英镑的价值受压向下,而疲软的货币则促使政府发起一系列扰乱经济及政治的钟摆政策(引起通缩然后再通涨)。凯因斯在其经济论述中亦预期在不牺牲人民自由与其所包含的劳工权利的情况下,强行稳定价格及就业会引起严重问题。林布隆(英语:Charles E. Lindblom)在1949年的著作《工会及资本主义》亦详尽地描述了这项不相容性。

经济学家蒙代尔及弗莱明(英语:Marcus Fleming)在1962及1963年提出“三元悖论”,设想在建立稳定的国际金融系统当中会遇到的问题。据他们描述,一个国家必须权衡以下三项施政目标:固定汇率、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及资本流动自由。根据他们建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任一小型开放经济体均不能同时达到以上三项目的;其必须要在三者之一作取舍。

1989年,政治学教授彼得·斯文森(Peter Swenson)指出,劳方工会在争取合理待遇时需要周旋于三种相互制约的平等概念,而陷入两种三难困境之中。其一是工会为某一行业的工人争取行业内与行业间的工资水平对等时,难以确保最大化该行业的就业机会。斯文森将其形容为“横向三难困境”。另一方面,“纵向三难困境”则是工会为工人争取更高工资的同时,要求资方将利润的更高比例分配于工资上,还要保障就业。这些困境解释了为何工会制定的工资政策和政治策略为何看起来常常摇摆不定。

史迪芬·平克在著作心智探奇(英语:How the Mind Works)及心灵白板论(英语:The Blank Slate)中论述了另一项三难困境:他认为社会不可能存在公平、自由及平等。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多劳者多得;而财富的拥有者在自由,不被干涉的社会里会选择把财富留给下一代;这样的社会不可能平等,因为有人出生就比其他人更有优势。

科幻小说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有一段著名对话,引述了企业管理中,要求作业快速、省钱与高质所面对的三难困境。在软件工程中,这代表项目管理人只能在下列三项中选择其二:尽快完成项目并领导市场,最高软件质量(尽量减少缺陷)或最低成本(人力资源)。项目管理的著名格言:“快、好、省:不能兼得”就是在描述这个道理,并归纳整理成专案管理三角形或品质、成本、交付理论。

硬盘序列(RAID)技术在不同配置下,为使用者提供下列三项优长之其二:(较)低廉成本、存取速度或容错可靠性。(RAID 0快又便宜,但并不可靠;RAID 60极为可靠,同时存取速度效益良好,只是非常昂贵。)正亦实现了“快、好、省:不能兼得”的句格言。

在静音电脑(英语:Quiet PC)领域中,同样的困难被描述为“快、省、宁静:不能兼得”。

另外,计算机科学理论上的其他三难困境包括描述分布式计算系统的限制的CAP定理,还有在网络传输协定理论中,有关参与者命名的Zooko三角(英语:Zooko's triangle)假说。

在磁储存的读写上,有可读性、可写和稳定性限制的磁性写录三难(Magnetic Recording Trilemma)。要将资料储存在非常小的位元面积且保有资料可靠性,磁性媒体的材料必须具有非常高的磁力顽性(coercivity)。在一些容量点(capacity point)中位元面积很小而且相应的磁力顽性很高,因此用于写录资料的磁场不能强到足以永久影响资料。

“地球的三难困境”(又名“3E困境”)是研究能源与环境保护领域的科学家所使用的术语。3E困境就是经济-能源-环境(Economy-Energy-Environment)三方互为影响的关系。

为了启动经济发展(E:经济),需要提升能源支出(E:能源),但排出更多的污染物气体却会造成环境问题(E:环境)

“齐泽克三难困境”以幽默的形式,探讨在某种意识形态的限制下,个人基本人格品德之间的冲突。常常被误认为由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的创作,它其实是齐泽克在著作中引述的一个例子,原作佚名:

我们可以想像在一个绝对的共产政权的统治下生活的法则,其特征有三:个人诚信、支持政权和个人的智力水平。三者只能选其二,而不能兼得。当人言而有信,同时支持政权,他的智力只能是一般;当有人聪明又支持政权,他的诚信应当受到怀疑;而诚实又有智慧的人,就不可能支持政权。

相关

  • 第一中间时期第八第十第一中间时期是古埃及历史古王国时期和中王国时期之间的大约100年的历史时期。古王国后期,中央集权的减弱使埃及王朝逐渐丧失了对地方政体的管辖,各地方领袖纷纷脱离
  • Thread线程(英语:thread)是操作系统能够进行运算调度的最小单位。大部分情况下,它被包含在进程之中,是进程中的实际运作单位。一条线程指的是进程中一个单一顺序的控制流,一个进程中可以
  • MoOsub2/sub(NOsub3/sub)sub2/sub硝酸双氧钼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MoO2(NO3)2。可由无水硝酸和钼酸反应得到;或者由五氯化钼和五氧化二氮在四氯化碳中的反应制得。它和石墨加热可以反应。
  • 钉菇目棒瑚菌科(Clavariadelphaceae) 钉菇科(Gomphaceae) Lentariaceae钉菇目(学名:Gomphales)是伞菌纲下的担子菌。钉菇目的一些科有时会被列为鬼笔目,反过来亦是如此,它们有时也会被当作
  • 血小板增生症血小板增生症或作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是一种血小板过多执行凝血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其常见于皮肤表面血小板栓子(结痂)过量,通常此现象很有可能与骨髓
  • 印度苏铁印度苏铁(学名:)是原产于印度的一种苏铁。它们只生长在安得拉邦古德伯山上的细小地区。印度苏铁有直立的茎。它们有20-30块坚硬的叶子,每块叶子长90厘米,形状像尖枪。它们有50-10
  • 贝特希·阿德斯马谋杀案贝特希·阿德斯马(1947年7月11日-1969年11月28日)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学生,她于1969年11月28日在大学图书馆“派蒂图书馆”(Pattee Library)遇害。至今,此案仍未能侦破。死
  • 邱瑞邱瑞,是隋唐系列故事中的一个虚构人物,在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中邱瑞是江都通守王世充的右将军,被秦叔宝打得落荒而逃,在袁于令《隋史遗文》和褚人获《隋唐演义》中没有这个人
  • 晏森晏森(1895-?),第十七代克勤郡王,于宣统元年承袭爵位,时年十四岁 。一年后大清灭亡,爵位被取消。民国初年,将克勤郡王府变卖给民国政治家熊希龄 。不久后,将位于北京市门头沟永定
  • 戈卡尔普尔戈卡尔普尔(Gokal Pur),是印度德里North East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90564(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90564人,其中男性48978人,女性41586人;0—6岁人口11093人,其中男5941人,女5152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