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效应

✍ dations ◷ 2025-10-29 02:20:16 #热力学,HVAC,电学,物理现象,能源转换,自旋电子学,能量采集

热电效应(英语:Thermoelectric effect)是一个由温差产生电压的直接转换,且反之亦然。简单的放置一个热电装置,当他们的两端有温差时会产生一个电压,而当一个电压施加于其上,他也会产生一个温差。这个效应可以用来产生电能、测量温度,冷却或加热物体。因为这个加热或制冷的方向决定于施加的电压,热电装置让温度控制变得非常的容易。

一般来说,热电效应这个术语包含了三个分别经定义过的效应,赛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由Thomas Johann Seebeck发现 。)、帕尔帖效应(Peltier effect,由Jean-Charles Peltier发现。),与汤姆森效应(Thomson effect,由威廉·汤姆孙发现)。在很多教科书上,热电效应也被称为帕尔帖-塞贝克效应(Peltier–Seebeck effect)。它同时由法国物理学家让·查尔斯·佩尔蒂(Jean Charles Athanase Peltier)与爱沙尼亚裔德国物理学家 托马斯·约翰·塞贝克(英语:Thomas Johann Seebeck)(Thomas Johann Seebeck)分别独立发现。还有一个术语叫焦耳热,也就是说当一个电压通过一个阻抗物质上,即会产生热,它是多少有关系的,尽管它不是一个普通的热电效应术语(由于热电装置的非理想性,它通常被视为一个产生损耗的装置)。帕尔帖-塞贝克效应与汤姆孙效应是热力学可逆的,但是焦耳热是不可逆的。

德国物理学家托马斯·约翰·塞贝克(英语:Thomas Johann Seebeck)于1821年发现,将二种不同金属各自的二端分别连接构成的回路,如果两种金属的两个结点处温度不同,就会在这样的线路内发生电流。这种现象称为赛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

塞贝克发现,当两种不同金属组成闭合回路且两结点处温度不同时,指南针的指针会发生偏转。于是他认为温差使金属产生了磁场。但是当时塞贝克并没有发现金属回路中的电流,所以他把这个现象叫做“热磁效应”。后来,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重新研究了这个现象并称之为“热电效应”。

不同的金属导体(或半导体)具有不同的自由电子密度,当两种不同的金属导体相互接触时,在接触面上的电子就会扩散以消除电子密度的差异,在两块金属的另两个端点形成稳定的电压,电子的扩散速率与接触区的温度成正比。由此产生的电压通常每开尔文温差只有几微伏。而不同温度的相同金属(或半导体)也具有不同的自由电子密度,所以只要维持金属两端的温差,也能使电子持续扩散,在金属的两个端点形成稳定的电压。

不同的金属与半导体具有不同的塞贝克系数(英语:Seebeck coefficient)(所产生赛贝克效应大小不同),半导体与金属的主因略有不同。半导体在不同的温度下具有不同的载流子密度,当单一半导体两端具有温度差时,载子会扩散以消除密度的差异,因而造成电动势。两端的温度相差越大,则产生的赛贝克电位差越大。而金属的自由电子密度与费米能级几乎不会随温度改变,因此金属的赛贝克效应远小于半导体。金属的赛贝克效应由电子的平均自由程来决定。若平均自由程随温度上升,则热端的自由电子有较高的机会向冷端移动,此时的塞贝克系数为负值。反过来说,若电子的平均自由程随温度上升而下降,则冷端的自由电子有较高的机会流向热端,塞贝克系数为正值。

在以下电路中,若电压计两端的温度同为r

AB是金属A和B的塞贝克系数(英语:Seebeck coefficient)12是两块金属结合处的温度。塞贝克系数取决于温度和材料的分子结构。如果塞贝克系数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接近常数,以上方程可以近似成:

将两种不同的金属连接,并在两接点给予温度差,两种金属会分别产生各自的温差电动势。选用适当的二种不同金属制成热电偶,利用赛贝克效应可以直接测量温差,或者将金属的一端设定到已知温度来测另一端的温度。当几个温差电偶连接在一起时叫做热电堆,用来制造更大的电压。塞贝克效应还可以用来鉴定合金的成分:将未知金属和已知金属连接,并保持温度不变,根据测得的电压可以算出未知金属的塞贝克系数,从而判断它的材料。若使用相同的金属形成回路,则会因为温差造成的电动势互相抵销而无法观察到赛贝克效应。

传统上有时称帕尔贴效应是塞贝克效应,但此说法并不严谨。

与塞贝克效应不同,帕尔贴效应可以产生在两种不同金属的交界面,或者一种多相材料的不同相界间,也可以产生在非匀质导体的不同浓度梯度范围内。

当对上述三种材料嵌入回路中并施加电流时,金属1会对金属2或相1对相2,或浓度点C1与C2间)产生放热或吸热反应。

帕尔帖效应即为塞贝克效应的反效应,即当在两种金属回路中加入电源产生电势后,不同的金属接触点会有一个温差。

当电流在温度不均匀的导体中流过时,导体除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之外,还要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热量(称为汤姆森热)。汤姆森效应(英语:Thomson effect)是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于1854年发现的:将一根导线通恒定电流,由于导线有电阻而发热。再将这根带电的导线的某小局部加热;使它产生温度梯度。这根导线就在原有发热的基础上,出现吸热或放热的现象。或者反过来,当一根金属棒的两端温度不同时,金属棒两端会形成电势差。

一个金属(或半导体)材料的帕尔帖系数并不是一个定值,也会随着温度而改变。在一个具有温度梯度的导体中,每个位置都可以视为是具有不同帕尔帖系数的材料。当电流通过时,不同的位置会各自产生帕尔帖效应,造成局部的吸热或放热。由于金属的热导率较高,这些局部的吸收或放出的热能会分散至整个导体,因而造成导体整体的吸热或放热。吸热或放热要由恒定电流的方向和导线热梯度的方向而决定。这种现象称为汤姆森效应,汤姆森效应并不会在均匀温度的通电流导体中出现。

参见:热传学物理#电子(英语:Heat_transfer_physics#Electron)

真正的热电装置通常会涉及到多种上述效应的操作。我们可以用种一致而严谨的方式将塞贝克效应、帕尔帖效应和汤姆逊效应结合起来;同时包含焦耳加热和普通热传导的影响。 如上所述,塞贝克效应会产生电动势,进而得到电流方程

为了描述帕尔帖效应和汤姆孙效应,我们必须考虑能量流。如果温度和电荷随时间变化,则能量累积量 e ˙ {\displaystyle {\dot {e}}} 的完整热电方程为

κ {\displaystyle \kappa } 是热导率。第一项是傅里叶热传导定律,第二项表示电流携带的能量。第三项 q ˙ ext {\displaystyle {\dot {q}}_{\text{ext}}} 是从外部热源输入的热量(如果适用的话)。

材料若达到稳态,那么电荷和温度就呈现稳定的分布, 所以 e ˙ = 0 {\displaystyle {\dot {e}}=0} J = 0 {\displaystyle \nabla \cdot \mathbf {J} =0} 。利用这些事实和第二汤姆孙关系(见下文),可以将热方程简化为

中间项是焦耳热,最后一项包括帕尔帖效应 ( 在交界处的 S {\displaystyle \nabla S} ) 和汤姆孙效应 (在热梯度中的 S {\displaystyle \nabla S} )。结合塞贝克方程 J {\displaystyle \mathbf {J} } ,该方法可用于求解复杂系统的稳态电压分布和温度分布。

如果物质不是处于稳定状态,那么完整的描述则需要纳入动态效应,像是与电容、电感和热容有关的动态效应。

相关

  •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
  • 牡丹亭《牡丹亭》,原名《还魂记》,又名《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创作于1598年,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
  • 提乌德里克三世提乌德里克三世,(法语:Thierry III,拉丁语:Theudericus III; 657年-691年4月12日),自675年起为法兰克人墨洛温王朝的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国王(673年及675年-691年),以及自679年起因同时担
  • 新鸟亚纲鸟或者鸟类是鸟纲(学名:Aves)动物的通称,是唯一存活至今的恐龙,现代所有鸟类在生物学上也被分类为鸟形恐龙(即鸟翼类)的一部分;鸟纲的全体成员均为两足、恒温、卵生、身披羽毛且色彩
  • 笔尾獴属笔尾獴(学名 Cynictis penicillata) 也叫黄獴,是一种小型的獴科动物。笔尾獴平均体重0.5公斤,体长500毫米,生活在安哥拉、博茨瓦纳、南非、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的半沙漠灌木地区和
  • 新密市新密市是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新密具有悠久的历史,西周时属密国,因“密山”得名,西汉置“密县”,1994年改“密县”设新密市。县治所在地曾有两次较大的变化,隋大业
  • 瑶语支瑶语支,又称勉语支,是苗瑶语系的一个语支。说瑶语支语言的人约有150万。自称“勉”、“金门”、“标敏”、“藻敏”等等。主要分布在华南(90万)和越南(50万),泰国、老挝、美国(主要
  • 克莱门特学院克莱门特学院(Klementinum)是捷克首都布拉格市中心的一组历史建筑群,目前用作捷克的国家图书馆。克莱门特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世纪一座朝拜圣克莱门特的小圣堂。在中世纪,多
  •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大卫·费奥多罗维奇·奥伊斯特拉赫(俄语:Давид Фёдорович Ойстрах,转写:David Fyodorovich Oistrakh,1908年9月30日-1974年10月24日),苏联犹太裔小提琴家。奥
  • 拉马纳坦·克里希南拉马纳坦·克里希南(泰米尔语:இராமநாதன் கிருஷ்ணன்、英语:Ramanathan Krishnan,1937年4月11日-),南印度泰米尔人,印度男网球员,史上八位打进大满贯赛事八强的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