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蒂

✍ dations ◷ 2025-11-16 00:52:56 #印度教哲学概念

奉爱(梵语:भक्ति,转写:Bhakti),又译为信爱、奉献、虔信、信、虔敬、忠诚,音译为巴克蒂、巴克提、薄帝、薄克帝;在印度教中指对最高神祇三相神的虔诚信仰、尊敬供养的传统;印度文化圈内的伊斯兰教、基督教、上座部佛教、耆那教、锡克教也吸收了这个词语,如东南亚上座部佛教将佛弟子对佛陀、阿罗汉圣者的虔信称为“薄帝”(巴利语:bhatti)。

भक्ति(Bhakti)的词根bhak-来自bhaj-(<*bhag-),义为分享、参与。它还包含了依恋、皈依、虔信、奉献、忠诚、崇敬等含义。

12世纪穆斯林统治者入主印度后,印度教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产生了奉爱运动(英语:Bhakti Movement),最早兴起于印度南部,代表人物为罗摩奴阇(英语:Ramanuja)。他强调奎师那(黑天,毗湿奴的化身)的至高地位以及对祂的崇信,提出奉爱不被业报或分别智污染。13世纪后,奉爱运动遍布全印,代表人物罗摩难陀(英语:Ramananda)、迦比罗和遮昙若大胜主。罗摩难陀(英语:Ramananda)强调任何信仰奎师那者都能获得解脱;迦比罗出生于穆斯林家庭,他的参与则旨在消除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对立;遮昙若甚至被视为奎师那的真身,他的理论摄取和统合了多方的观点。奉爱运动(英语:Bhakti Movement)的主导者和信奉者被称为“奉爱派”(巴克提派)。

奉爱和奉爱运动的影响至今仍在,遮昙若在奉爱运动中提出的种种观点以使徒传系(英语:Sampradaya)(Śri-sampradāya)的方式传承至今,以国际奎师那知觉协会主要传承者。

瑜伽当中有一种“巴克提瑜伽”,意译为奉爱瑜伽、信爱瑜伽、信瑜伽等,即强调以奉爱的修行接近梵与神祇。

相关

  • 哈德克努特哈德克努特(Hardeknud,意为强壮的克努特;1018年-1042年6月8日),也被后世称为丹麦的克努特三世(Knud 3.)和英格兰的克努特二世(Canute II),1035年至1042年间为丹麦国王,1040至1042年间为
  • 丰田佐吉丰田佐吉(1867年3月19日(庆应3年2月14日)-1930年(昭和5年)10月30日)出生于远江国山口村(现静冈县湖西市),是日本发明家,实业家。他在东京的内国劝业博覧会看到外国的制织机,便独力发明“
  • 蠕蠕语蠕蠕,又称为柔然语,是灭绝的语言,来自蒙古和中国北方,也是柔然从4到6世纪公元的语言。有人认为柔然语属于汉藏语系或者阿尔泰语系,尤其是蒙古语族,该论断被蒙古国的两块石碑Bugut
  • 陶瓷材料陶瓷材料是经过成形、烧结制成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分为传统陶瓷材料和新型陶瓷材料。陶瓷材料组成相的结合键为离子键、共价键以及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混合键。传统陶瓷材
  • 弗朗茨·约翰弗朗茨·阿道夫·路易斯·约翰(德语:Franz Adolf Louis John,1872年9月28日-1952年11月17日)是一名德国足球官员及摄影师,也是拜仁慕尼黑在1900年2月创立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于1900年
  • 单于.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
  • 拉赫蒙·纳比耶夫拉赫蒙·纳比耶维奇·纳比耶夫(塔吉克语:Раҳмон Набиев;波斯语:رحمان نبی‌اف‎,1930年10月5日-1993年4月11日)塔吉克斯坦政治家。1973年至1982年担任塔吉克
  • 托马斯·德拉夸德拉-萨尔塞多托马斯·德拉夸德拉-萨尔塞多·费尔南德斯·德尔卡斯蒂略(西班牙语:Tomás de la Quadra-Salcedo Fernández del Castillo,1946年1月2日-)是西班牙法学家。1991年至1993年担任西
  • 阿尔贝托·费尔南德斯 (运动员)阿尔贝托·费尔南德斯·穆尼奥斯(西班牙语:Alberto Fernández Muñoz,1983年6月16日-)生于马德里,是一名西班牙男子射击运动员,主攻飞碟射击。费尔南德斯父亲的爱好是打猎,他也受此
  • DigiCertDigiCert公司是一家私人持股,总部于美国,基于X.509的SSL数字证书认证机构(CA)。作为一个可信第三方(英语:Trusted third party),DigiCert为网页浏览器核验网站所有方的身份。作为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