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丽安娜效应

✍ dations ◷ 2025-09-07 03:00:25 #波丽安娜效应
波丽安娜效应(Pollyanna principle),又称波丽安娜行为(Pollyannaism)或积极偏向(positive bias)是一种现象,指普遍人们会对于别人对他们的正面描述表示认同。这种与巴纳姆效应类似。研究表明,在潜意识层面,人脑会倾向于关注乐观向上的信息,而在意识层面我们却倾向于消极。对于这种潜意识里偏向于积极乐观的现象称之为波丽安娜效应。这个概念是由Matlin和Stang在1978年根据美国小说家爱莲娜·霍奇曼·波特的《少女波丽安娜(英语:Pollyanna)》(Pollyanna)小说原型所提出,主人翁波丽安娜是一个充满乐观思想的女孩并且以乐观思想感染着身边的人。批评性格测试的人指责诸如MBTI的测试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了波丽安娜现象,使人倾向于认同它的人格分析,然而测试并不能准确检验出人的性格。

相关

  • 巨细胞巨细胞(英语:giant cell,或称为多核巨细胞)是多个不同细胞(常为组织细胞)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常伴随形成肉芽肿。巨细胞可作为感染的反应而形成,这些感染包括结核病、疱疹或HIV,也可由
  • 味噌味.mw-parser-output ruby>rt,.mw-parser-output ruby>rtc{font-feature-settings:"ruby"1}.mw-parser-output ruby.large{font-size:250%}.mw-parser-output ruby.larger{f
  • 胡特尔人胡特尔派,又译哈特派,是基督教新教再洗礼派的一个分支,和阿米什人和门诺会一样,其来源可追溯到16世纪激进宗教改革时期。其创始人雅各布·胡特尔(Jacob Hutter)死后,教民以共产主义
  • 布鲁克莱恩镇布鲁克莱恩(英语:Brookline)是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诺福克县的一个镇。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2000年统计,共有人口57,107人,其中白人占81.08%、亚裔美国人占12.83%、非裔美国人占2.74%
  • 甘草次酸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或glycyrrhetic acid,也叫Enoxolone)是一种五环三萜物质,由草药光果甘草的甘草酸水解得到故而得名。甘草次酸可以看作是β-香树脂醇(齐墩果烷型)的衍
  • 阿古拉斯暖流阿古拉斯洋流(Agulhas current)是印度洋西南部的西边界流(western boundary current),沿着非洲东岸从27°S 流至 40°S。该洋流窄、急而强;有人甚至认为它可能是世界大洋中最大的
  • 癌肉瘤癌肉瘤(英语:Carcinosarcoma),是一类恶性肿瘤,混合着上皮组织癌症和肉瘤(骨、软骨和脂肪)。其主要的类型包括有肺部癌肉瘤和子宫肉瘤。
  • 生存证明生存证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资格证明之一,强制离退休人员向公安机关申请开具。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对异地居住退休人员进行领取养老金
  • 空知英秋空知英秋(日语:そらち ひであき,1979年5月25日-),日本男性漫画家。出身于日本北海道。身高为162cm 。血型为AB型。在集英社的“周刊少年Jump(週刊少年ジャンプ)”上活动,代表作品为《
  • 椎名悦三郎椎名悦三郎(しいな えつさぶろう,1898年1月16日-1979年9月30日),日本政治家。出身于岩手县水泽町(今奥州市)。是日本1960年代至1970年代政坛的重要人物,历任内阁官房长官、通商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