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化石

✍ dations ◷ 2025-09-14 07:55:23 #恐龙化石
恐龙化石是恐龙的化石。目前已在全球各大洲发现恐龙化石,包含南极洲在内。早在数千年前,人类就已发现恐龙的化石,但当时并不晓得这些石头的真实面目。古代中国人将恐龙化石认为是中国神话中的龙骨头,可当作中医的药材。例如在东晋时期成书的《华阳国志》中,作者常璩便记录到,四川武城曾经发现龙的骨头。在欧洲,恐龙化石则被认为是神话中的巨人遗骸,或是大洪水时期前的大型动物。居住于古代中亚地区的西徐安人,可能将当地发现的原角龙化石,描述成狮子身体、大型爪、以及鹰头,且守卫黄金的生物,成为狮鹫的形象来源。1676年,英国牛津市附近的Cornwell的一处石灰岩采石场出土了一个骨头化石。牛津大学的教授罗伯特‧普劳特(英语:Robert Plot)研究后,认为是一只大型动物的股骨最下端。波尔蒂认为这些骨头过大,所以并不属于当时任何已知物种,而是来自于某种巨大人类的大腿骨。这些骨头之后就遗失了,但留下了详细的叙述。1824年,牛津大学的地质学家威廉·布克兰将其命名为斑龙。1699年,Edward Lhuyd在牛津市近郊发现一颗牙齿化石,命名为Rutellum implicatum。在2002年,科学家发现这颗牙齿属于蜥脚下目恐龙。1822年,英国动物学家吉迪恩·曼特尔在萨塞克斯郡采石场找到了几颗巨大的牙齿,并认为这些化石与鬣蜥有类似处。此后他又先后发现了31具带着牙齿的骨骼化石,经过拼凑进行了复原,并在1825年建立了禽龙属(Iguanodon)。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认为斑龙、禽龙、林龙等物种具有许多明显共同特征,因此建立Dinosauria一词,以包含这三个属。1858年,北美洲正式发现第一个恐龙化石。早在1838年,新泽西州哈登菲尔德镇的一个泥灰坑挖出大型的骨头,直到20年后,化石收藏家威廉·帕克·佛克(William Parker Foulke)在当地挖出更多的化石,并由古生物学家约瑟夫·莱迪命名为鸭嘴龙。这副鸭嘴龙标本是首次发现的接近完整恐龙化石,也显示它们是种二足动物,在此之前,大部分科学家认为恐龙是群类似蜥蜴的四足动物。佛克发现的鸭嘴龙标本,开启了美国的恐龙狂潮。在19世纪后期的恐龙狂潮中,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与爱德华·德林克·科普间有激烈的竞争,两人竞相发现新的恐龙,这段著名的竞争称为化石战争。许多恐龙标本,因为两人的粗略挖掘与处理步骤,而遭到损毁或破坏,例如采用火药来挖掘化石。尽管如此,他们的贡献却非常巨大,马什命名了86个恐龙的新种,科普则命名了56个,共计142个新种恐龙。马什发现的化石存放于耶鲁大学的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馆,科普的化石则存放在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861年,德国南部的索伦霍芬石灰岩矿床中发现了始祖鸟化石,是第一个所谓的“有羽毛恐龙”。始祖鸟是个过渡化石,明显具有现代爬虫类与鸟类的中间特征。这种早期鸟类非常像恐龙,至少有一个标本,因为周围没有明确的羽毛痕迹,而被误认为是美颌龙。1878年,比利时贝尼沙特发现了31个禽龙化石,可能是洪水所造成的集体死亡,这是恐龙群居行为的第一个证据。1907年,非洲坦尚尼亚境内的坦德古鲁(英语:Tendaguru)地区出土了巨大的骸骨,被命名为长颈巨龙。1908至1912年间,柏林自然史博物馆的艾德文·亨尼希(英语:Edwin Hennig)和韦尔纳·亚南施(英语:Werner Janensch)来到这里探勘,又挖掘出一只腕龙属的巨大恐龙,以及一只剑龙属的肯特龙骸骨。1922至1925年间,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工作队在蒙古戈壁考察,也发现了恐龙骸骨。1971年,在蒙古戈壁沙漠发现了一个极为著名的化石标本,一只伶盗龙正在攻击一只原角龙,这是恐龙会猎食其他恐龙的直接证据。1986年南极州的罗斯岛上发现了第一个恐龙化石,来自南极甲龙;但在1994年,兽脚亚目的冰脊龙首先在科学期刊中被正式命名、叙述,成为第一个被命名的南极洲恐龙。1998年,意大利一处石灰岩地层出土了幼年棒爪龙化石,保存了极为良好的软组织痕迹,包含部分气管、小肠、结肠、肝脏及肌肉。1999年,美国北达科他州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恐龙木乃伊,它保存了大部分外皮组织、肌肉、肌腱乃至消化系统内的食物。目前的主要新化石挖掘处,多是在过去没被探索过的区域,例如:印度、南美洲、马达加斯加、南极洲、尤其是中国,大部分的新发现有羽毛恐龙多出自于中国,因为当时的干燥气候有助于保存化石与化石化的过程。全球各大洲均发现有恐龙化石。美国西部的犹他州和科罗拉多一带,盛产侏罗纪晚期的恐龙化石,被称为“恐龙三角区(英语:Dinosaur National Monument)”。著名的雷龙、梁龙、剑龙和跃龙都是在此发现的。加拿大西部的阿尔伯达省走大量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化石,包括霸王龙、鸭嘴龙、甲龙、角龙等化石。蒙古是白垩纪早期到晚期恐龙化石的重要产地。非洲东部坦桑尼亚的坦达古鲁产侏罗纪晚期的恐龙化石。恐龙化石是研究恐龙的基础。最熟悉的恐龙化石如牙齿(英语:Dinosaur tooth)和骨骼(英语:Dinosaur bones)的化石被称为体躯化石;而恐龙的遗迹如粪化石、蛋化石、足迹化石、胃石等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来,被称为生痕化石。一般而言,只有很小比例的恐龙最后会成为化石保存下来,况且绝大部分的化石都仍埋藏于地底。只有极少数的已被发现的样本保留有完整的骨骼,而其中保存有皮肤和其他软组织痕迹的则更为稀有。借由比较不同骨头的大小与型态,来重建一副完整的骨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重塑肌肉和器官则更为困难。亲缘分支分类法是以不同生物的特征来确定彼此关系,被成功地应用在恐龙的分类上。亲缘分支分类法与其他现代科学方法,有助于解决不完整、破碎化石所产生的许多疑点。恐龙的粪化石显示,白垩纪晚期的大部分草食性恐龙仍以裸子植物为食,只有少部分以开花植物为食。蜥脚类恐龙的化石,大部分发现于过去为干旱或季节性干旱的地层中,它们可以大量、低营养价值的植物为食,以在这些环境中维持生存。自从19世纪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学方法鉴定后,重建的恐龙骨架已成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览品。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在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艾伯特亲王的支持下,在伦敦南肯辛顿建立了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展出英国的恐龙与其他动物的化石。德国柏林洪堡博物馆展放着长颈巨龙的骨架模型,是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组合而成的。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被认为是最高和最重的恐龙。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展放有1907年在怀俄明州发现的梁龙,有27米长。中国四川的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的专业性恐龙博物馆,展出的恐龙化石包括了3个纲、11个目、15个科的属种。

相关

  • 微孢子虫纲微孢子虫(学名:Microsporidia)为罗兹菌门下的一纲。它是由孢子形成的单细胞寄生虫。目前多于一百万种微孢子虫中的1500种版命名。微孢子虫只能寄生于动物宿主。大部分的动物物
  • 柳氮磺胺吡啶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缩写为SSZ,是一种磺胺类药物,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柳氮磺胺吡啶最早于1950年在美国获批上市,目前仍然是治疗类风湿
  • 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瘤(英语:germ cell tumor,缩写GCT),是一个病发于生殖细胞的肿瘤。生殖细胞瘤可能是恶性或良性肿瘤,它通常病发于生殖腺(卵巢或睾丸),是因为胚胎在发育时期的天生缺陷所导致的
  • 闭元音表内成对的元音分别为不圆唇/圆唇。闭元音(close vowel、high vowel(美国使用))是元音的一种,特征是舌头的位置尽可能接近上颚,而不产生属于辅音的过狭收缩。这个限定是由国际语
  • 豪萨语豪萨语(هَوُسَ‎)属于亚非语系乍得语族,是非洲最重要的三大语言之一(另外两大语言是阿拉伯语和斯瓦希里语)。它是亚非语系的一个语种,在尼日利亚北部、尼日尔南部、乍得湖沿
  • 木栓木栓(英语:cork),或称木塞软木,是一种不透水的浮力材料,为木本植物树皮的外层保护组织。商用木栓主要从产自欧洲西南部与非洲西北部的西班牙栓皮栎(Quercus suber )上采剥。木栓的主
  • 癫痫综合症癫痫发作(epileptic seizure 或epileptic fit,有时在文献或新闻只简单称为 seizure 或fit) 是因为脑中的过度的神经振荡而出现的医学病征。 这种脑内异常的外溢效应(outward eff
  • 培养箱培养箱(英语:incubators)是一种用于微生物、细菌、细胞培养的医学及生物实验室设备,由一个类似恒温箱组成,形成一个微生物、细菌、细胞培养的环境。培养箱分为较多种类。利用培养
  • 基尔大学基尔大学,全名克里斯蒂安-阿尔伯特基尔大学(CAU),坐落于波罗的海畔的基尔市,是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唯一的一所综合大学。该校始建于公元1665年,历史悠久。目前在校学生约
  • 边缘效应边缘效应(英语:Edge effects),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在两个或更多栖息地交界或边缘的变化。在生态学中,群落交错区或群落边缘带的生物种类较多,除了包含邻近群落的种类外,往往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