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又称隐者,是指隐居不参与公共事务的人,这种状态又称隐遁、蛰居。《易经》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
还有一种,就是助帝王建立霸业后即“功成身退”、隐没江湖,如张良、范蠡。
有两种人,是否属于隐士是有争议的:
其一,韬光养晦,等待明主徐图进取的名士。如姜尚、诸葛亮、李泌;
其二,沽名钓誉,企图不做任何实事而受人尊重的投机分子。如东汉的严子陵,因为有故意作秀的嫌疑而被清代人作诗讽刺:“一袭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波茫茫何处寻?”这首诗是说严子陵反穿羊裘去钓鱼,分明是沽名钓誉,要等光武帝来找他,以此为成名的手段。如果真想逃名避世,只穿一般渔人的蓑衣斗笠即难以暴露身份,因此而批评严子陵是有意弄噱头,求虚名,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
隐士一向是历朝朝廷征召的对象。西汉淮南王刘安作有《招隐士》篇,后收入《楚辞》。刘宋豫章人雷次宗隐居在庐山,被征召到首都建康鸡笼山开馆授徒。雷次宗曾为皇太子诸王讲《丧服经》。唐代有所谓的终南捷径,装出不出仕的样子来,其实是巴不得早点当官,“终南捷径”就是讽刺假隐士。
在基督教修道主义中,将与世俗独立、单身修行的修行者也称为“隐士”,或“修士”。
鲁迅对隐士没什么好感,他写有〈隐士〉一文,以为隐士“历来算是一个美名,但有时也当作一个笑柄。”最显著的,则有讽刺陈眉公的“翩然一只云中鹤,飞去飞来宰相衙”的诗,至今也还有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