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伊士运河危机
✍ dations ◷ 2025-11-11 23:47:25 #苏伊士运河危机
英法以联军战略失败,埃及战略胜利阿拉伯-以色列战争(1948年–1949年) –
苏伊士运河危机(1956年) –
水权争夺战争(1964年-1967年) –
六日战争(1967年) –
消耗战争(1968年–1970年) –
赎罪日战争(1973年) –
南黎巴嫩冲突(1978年) –
黎巴嫩战争(1982年) –
南黎巴嫩冲突(1982年–2000年) –
巴勒斯坦大起义(1987年–1991年) –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2000年-2008年) –
黎巴嫩战争(2006年) –
加沙战争(2008年–2009年) –
加沙船队冲突第二次中东战争,也称苏伊士运河危机、苏伊士运河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是一次于1956年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当时埃及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接合: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让以色列船只得以通航。埃及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它的苏伊士运河曾由英国和法国共同管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运河的战略意义重大,一旦控制苏伊士运河就可以控制整个东地中海和中东地区,战争中英军控制了该运河。1947年英国军队从运河撤兵,次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之后不久爆发了以阿战争,以色列获得胜利。1952年,埃及军队的军官们发动政变,推翻了法鲁克国王的君主政权。新政府抛弃了旧政府亲西方的政策,实行阿拉伯民族主义政策,这导致了西方国家和以色列开始因苏伊士运河而与埃及发生争端。1956年,以色列和埃及的矛盾升级,由迦玛尔·阿卜杜尔·纳赛尔总统领导的埃及政府于是关闭了亚喀巴湾,阻止以色列船只使用苏伊士运河。另一方面,实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纳赛尔政府与西方国家渐行渐远,公开反对英国在中东建立的军事组织巴格达公约,并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发展亲密关系。1956年,因为埃及政府和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展贸易(埃及新的军事领导人决定进行军事现代化,西方国家拒绝出售,于是埃及决定通过捷克斯洛伐克间接向苏联购买军火)这引起美国方面的不满,遂于1956年7月19日宣布停止向埃及提供援助修建阿斯旺水坝。1956年7月26日,纳塞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通过运河的收入来独自修建阿斯旺水坝。由于苏伊士运河是欧洲国家到东方贸易的重要航道,而且英国企业和银行拥有苏伊士运河公司41%的股份,法国拥有52%的股份,但是此公司注册为埃及公司。此举等同把英国在此运河所拥有将近一半的资产给剥夺,纳塞尔的决定引起英法两国的极度不满。在埃及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后,英法开始准备军事介入,并利用以色列为翘板。以色列后来提议加入英法的军事介入。其主要原因是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一项主要宗旨就是消灭以色列。这使得以色列非常担忧。10月份,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在巴黎郊外的塞弗尔举行了秘密会议并在10月24日达成秘密的三方协定。这次会议的详情直到多年之后才被曝光,而且会议的详悉记录已经被销毁。会议的三方制订了周密的重夺苏伊士运河的计划:首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岛发动袭击,然后英法两国介入,要求双方军队在苏伊士运河两岸停火,之后再由两国军队进驻苏伊士运河区,从而达到接管苏伊士运河的目的。10月29日,以色列不宣而战,几个小时后英法出于运河航运安全发表了最后通牒,(要求两国立即停火,并从运河两岸各向后撤退10公里),以色列表面接受停火却继续入侵,两天后占领了加沙地带和整个西奈半岛,并迅速向运河区挺进。但纳塞尔总统拒绝英法的停火提议,从而为英法两国入侵埃及,夺取苏伊士运河并推翻纳塞尔政权提供了借口。10月31日,英法两国调动了100多艘舰艇,200余架飞机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上起飞,对埃及进行轰炸并摧毁埃及的空军力量。两国调动的飞机数量多得要临时启用一个已经没有保养的机场。11月5日,英军第三空降营的1,000多名伞兵在塞得港登陆,第42和第40皇家海军陆战队的2.2万名战士则占领了海滩,从而占领了运河部分地区,塞得港遭到巨大损害。在西奈的埃及主力军队不得不后撤保卫运河。
英法的主要目的是夺下运河,但是遭到了埃及军队和城市居民的强烈抵抗,并在街头进行了激烈的巷战。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时,由沙龙上校指挥的以色列第202伞兵旅,在西奈半岛中部米特拉山口空降,同时,该旅主力3000人,与米特拉山口的伞兵会合,进军运河。以军为实现“中部突破”战术,以第38特遣队突袭阿布奥格拉。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作为三国盟友的美国也不满这次秘密行动,他们将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直接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施压。经济上,美国政府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汇率浮动并贬值15%,同时否决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亦停止向英国的经济援助。10月30日,苏伊士运河的问题被递交到安理会进行讨论,但是英法使用一票否决权,以防止美国和苏联通过安理会决议对其军事行动进行谴责。
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也提交议案要求英法立即撤军,遭到英法两国否决后又敦促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正式通过决议要求停止战争并从埃及撤除所有外国军队。并建议建立临时联合国军进入埃及。但是英法并没有立即停止。另一方面,忙于匈牙利事件的苏联也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甚至警告英法两国,必要时苏联将动用核武器(虽然北约的情报显示苏联当时根本没有能够直接从本土袭击巴黎或伦敦的导弹)。1956年11月5日,苏联向三国发送外交照会和最后通碟:如果不停止侵略行为,将采取军事措施。并从以色列撤回了苏联大使,并向美国提议联合军事行动阻止其继续侵略。
美苏两国的介入动机各不相同:其一,美国希望能够拉拢一批刚刚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统治底下独立出来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避免他们倒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其二,英法的军事行动事先并没有通知美国和其他北约盟友,英法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因此美国认为自己没有责任帮助英法,其三,英法的行为是旧时殖民主义野心的体现。其四,三国的侵略行为,给了苏联势力进入这一地区的借口,苏联之前的势力非常微弱;而苏联则能通过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淡化国际社会对其出兵匈牙利的关注。美国后来通过外交途径谴责英法的侵略行为,并威胁后者尽快解决冲突,否则停止向其供应原油。
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11月7日,在埃及停火。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但是在1957年3月以色列才从西奈半岛和加沙撤出。苏伊士运河危机导致了英国艾登政府垮台,并促使之后的麦克米伦政府加快非殖民化进程,英国的帝国殖民体系也遭到毁灭性打击。苏伊士运河危机不但导致了一个政府的垮台,更象征了美国完全从英国手上正式拿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英国则从全球性大国衰落为地区性大国。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美国支持以色列,而苏联则支持阿拉伯世界。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对之后在1958年成为法国总统的戴高乐来说,美国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只有拉拢欧洲其他国家才可能与美国和苏联抗衡,形成第三股平衡力量。此外苏联的核攻击威胁也让法国下定决心研发自己的核武器,而法国亦因此决定全面放弃殖民地,加快非殖民化进程。对埃及总统纳塞尔来说,虽然埃及在军事战略上彻底失败了,但在政治上却获得胜利,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并是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根据地。此次危机也间接加剧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争议。此次危机导致1957年1月,美国出台艾森豪威尔主义,即对有经济困难的、有可能转向社会主义阵营的阿拉伯国家进行援助。美国因此可以对这一地区提供经济以及军事援助。同年3月,美国国会拨款20亿美元于这一项目,主要用于对抗社会主义在这一地区的扩张。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对其持反对态度(尤其是埃及和叙利亚)。
相关
- 列表电池列表将尽量列出所有类型的电池,并列出别名以方便查考,易混淆的项目附加简要说明。
- 克里克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顿·克里克,OM,FRS(英语: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年6月8日-2004年7月28日),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他最重要的成就是1953年在剑桥大学
- 雷文霍克安东尼‧菲利普斯·范‧列文虎克(荷兰语:Antonie Philips van Leeuwenhoek;1632年10月24日-1723年8月26日)是一位荷兰贸易商与科学家,有光学显微镜与微生物学之父的称号。最为著名
- 史奈尔定律当光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其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斯涅尔定律(Snell's Law)来描述。斯涅尔定律是因荷兰物理学家威理博·
- 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有两种定义。狭义的、现代国际政治学上比较广为接受的,是指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广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使用的,是泛指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以及相类似的左派
- 剧本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等等。剧本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
- 达戈贝尔特一世达戈贝尔特一世(Dagobert Ier,602年-639年1月19日),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国王(629年10月18日-639年1月19日在位),分别是奥斯特拉西亚国王(623年-629年在位)、全法兰克王国国王(629年-634
- 人间有情天《儿子的房间》(La stanza del figlio)是意大利导演南尼·莫瑞提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作品,意大利原文的意思是“儿子的房间”。该片获得2001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英国电影杂
- 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拉丁语:Septimius Severus,146年4月11日-211年2月4日)在193年4月14日-211年2月4日出任罗马皇帝。他出生于罗马帝国阿非利加行省的大莱普提斯,在马可·奥勒留
- 常务会议政治主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现行的法定会议之一,由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组成,由总理召集和主持。讨论决定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