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人工语言

✍ dations ◷ 2025-08-21 07:53:45 #区域性人工语言

区域性人工语言(英语:Zonal constructed language),指的是为了特定的族群或有关连的数个语言而创造的人工语言。他们形成了国际辅助语下的一个子族群,但不像世界语或沃拉普克语尝试着不为全世界某些特定的语言设计,区域性人工语言仅用于有限的语言或地理区域。

这个词汇与"Euroclone"有些概念上的重合(clone一词在生物学上指把生物复制与原件完全一样的副本的过程),但Euroclone的目的通常是希望被全世界使用,却(几乎)以欧洲语言为基础来设计。

另一个相关的概念被称作自然共通语,这指的是在多个方言之间自然而然形成的、以和其他方言使用者交流为目的的自然语言。

大多数区域构造的语言于19世纪末的国家复兴时期创建,有些则是后来创建的。现代区域性人工语言的例子有斯拉夫共通语(或)和日耳曼共通语(Folkspraak)等等。

迄今为止,这一类别中最多的是泛斯拉夫语言。已知最早的例子是克罗地亚牧师Juraj Križanić于1655创造的,同时Križanić也被认为是泛斯拉夫主义的先驱。其他值得注意的早期泛斯拉夫语言计划还有斯洛伐克律师和作家Ján Herkeľ(斯洛伐克语:Ján Herkeľ) 于1826年创立的、斯洛文尼亚的罗马教会牧师Matija Majar于1865年创造的、捷克人Ignac Hošek 于1907年的,捷克人Josef Konečný 于1912年的(也被翻译为Slavic Esperanto)。在20世纪初期以前的泛斯拉夫语言计划中,他们有数个共通特色:都有着相当自然的语法,并直接或间接地以古教会斯拉夫语作为基础语言。这些语言的作者也都认为所有斯拉夫语言都是单一斯拉夫语言的方言,而不是单独的语言;但这些方言的逐渐分歧让不同方言的使用者已经无法互相理解,而他们设想的语言是为了扭转这个过程,而其长期目标是取代斯拉夫语言。

自然主义的计划在稍后也出现了。显著的例子有(国际斯拉夫语,一个由捷克语言间的团队在1954-1958年间的未发表的项目)、(一个于2006的合作项目),和(由捷克人Vojtěch Merunka(捷克语:Vojtěch Merunka)以古教会斯拉夫语为基础设计的语言,并于2010年发表)。在2011年时,和合并成一个共同的项目,名称为斯拉夫共通语(Medžuslovjanski),也包括了旧的自然主义项目的材料。

上述的几数个语言专案,在本质上都十分像似,甚至可以将其视为是同一个语言的不同版本。然而在20世纪,一些概要性的语言专案也出现了。例如(Edmund Kolkop, 1912)、 (Vsevolod Cheshikhin, 1915)、(Bohumil Holý, 1920)和 斯诺维欧语(Slovio)(Mark Hučko, 1999). 这些专案旨在彻底简化语法,通常也将斯拉夫词汇与世界语语法相结合。

目前已经有一些泛日耳曼人工语言,著名的如Tutonish(英语:Tutonish),由Elias Molee(英语:Elias Molee)在1902年创建,其目的是作为日耳曼语族的语言,并最终取代所有的日耳曼语言。是A.J. Pilgrim(1965)为北欧地区设计的语言。则是一个由各种方言组成的混合语言专案,始于1995年。

许多全球使用的国际辅助语言,都完全或主要由拉丁语和/或罗曼语组成,如无屈折拉丁语(Latino sine flexione)、国际语(Interlingua)、新共同语言(Lingua Franca Nova)等,这也让这些国际辅助语言难以和为泛罗曼语言区别开来。然而,也有一些人工语言已经被明确地呈现为罗曼语使用者设计的,例如、、和。

除了上述的欧洲语言,也有一些为了其他大陆的语言做的尝试:

相关

  • 范佛里特詹姆斯·奥尔沃德·范佛里特(James Alward Van Fleet,1892年3月19日-1992年9月23日),旧时或译“符立德”,美国陆军上将,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朝鲜战争。朝鲜战争
  •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语: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776年,赫尔巴特出生在奥尔登堡的一
  • 马所拉文本马所拉文本(Masoretic Text,也常译作马索拉文本或马索拉文献),是在公元1000年后半期,由马所拉学士(巴阿里·哈马所拉,意思是“传统的大师”)设计出一种包括母音和重音符号的音标系统
  • 阿纳托利·约诺夫阿纳托利·谢苗诺维奇·约诺夫(俄语:Анатолий Семёнович Ионов,转写:Anatoli Semyonovich Ionov,1939年5月23日-2019年5月12日),俄罗斯冰球运动员,曾效力于苏
  • 全日本吹奏乐联盟全日本吹奏乐联盟(英文:All-Japan Band Association,日文:全日本吹奏楽连盟)是法定组织,由日本文部科学省文化厅管理,每年都会在日本举行管乐团和步操乐团比赛。全日本吹奏乐联盟19
  • 情报协调局情报协调局(英语:Office Of The Coordinator Of Information,缩写为COI,又可译作“情报协调办公室”、“信息协调局”、“信息协调办公室”)是二战时美国的情报与宣传机构。 1940
  • 玛丽莲·科森-惠特尼玛丽莲·科森-惠特尼(英语:Marilyn Corson-Whitney,1950年6月6日-),加拿大女子游泳运动员。她曾代表加拿大参加1968年和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其中1968年奥运会获得一枚铜牌。
  • 百济三书百济三书(くだらさんしょ)是人们对记载百济历史的三本史书的统称,这三本史书分别为百济记(くだらき)、百济新撰(くだらしんせん)和百济本纪(くだらほんき)。百济三书虽然没有流传到今天,但其中的部分内容(轶文)被日本书纪引用。百济三书中的百济本纪与三国史记中的百济本纪并不是同一史书。从日本书纪中引用的轶文可以确定,百济三书记载了从近肖古王至威德王的近200年的百济历史。井上光贞(日语:井上光貞)估计,百济记的体裁以叙事为主,另外两本史书应该都是编年史。这三本书大约在养老四年(720年)之前成书。三品彰英(日语
  • 雷纳托·德·马迪讷雷纳托·德·马迪讷(意大利语:Renato De Martino,1843年7月15日-1903年4月1日),是意大利的外交官,曾担任驻清朝公使、驻日本公使、驻巴西公使、驻保加利亚公使。
  • H-αH-α,在天文学和物理学上是氢的一条具体可见的红色发射谱线,波长为6562.8 Å。依据原子的波耳模型,电子是存在于量子化能阶的轨道上绕着原子的原子核。这些能阶以主量子数 = 1、2、3、... .来描述,电子只能存在于这些状态中,并且也只能在这些状态中转移。这一组从 ≥ 3 转换至 = 2 的谱线称为巴耳末系,并以连续的希腊字母依序为成员命名: 在来曼系,命名的惯例是: H-α的波长是656.281 奈米,是在可见电磁频谱的红色部分,并且是天文学家追踪气体云气中被电离的氢含量最容易的方法。因为将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