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洛尼亚香肠

✍ dations ◷ 2025-09-04 20:29:44 #烟肉

波洛尼亚香肠(英语:Bologna sausage/Baloney)发源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是摩德代拉香肠的一个变种,跟前者外形相似,都是由精细猪肉馅制成的,而其中又夹杂了肥肉块。除了猪肉以外,也有鸡肉、火鸡肉、牛肉、鹿肉或者大豆蛋白制成的波洛尼亚香肠。传统上必需的调味料包括黑胡椒、肉豆蔻、多香果、旱芹、芫荽以及香桃木果。在美国,政府规定波洛尼亚香肠中不得含有大块的肥肉,所有的材料都必需绞碎。

波洛尼亚红肠比一般的波洛尼亚香肠细,常见的吃法是切片以后配苏打饼干,作为前菜食用。波洛尼亚红肠通常是按条出售的,制成的红肠被扭成半圆形或者C字形,而一般的波洛尼亚香肠都是切好以后按片出售的。波洛尼亚红肠也可以腌制,腌好后切成厚块直接冷食。

拉格波洛尼亚香肠比一般的波洛尼亚香肠含有更多的油脂,传统上包裹在一块布(Rag)中,并因此而得名。拉格波洛尼亚香肠比普通波洛尼亚香肠额外添加了奶粉、面粉、其他谷物和香料,最后还需要在乳酸中浸泡,最后在外面包裹石蜡才算制成。拉格波洛尼亚香肠流行于田纳西西部的地区,其他地方并不常见。常见的食用方法是和泡菜一起夹在白面包里吃,并配上芥末酱;在家庭聚会时,也会把香肠切厚片,熏制以后和其他肉类一起烧烤。

在纽芬兰也有类似的香肠,被称为“蜡波洛尼亚香肠”。当地人把香肠厚片油炸之后食用,称为“纽芬兰牛排”。

在南非人们把波洛尼亚香肠称为波罗内香肠。波罗内香肠的原料比较廉价,而且由于添加了人工色素呈现不自然的亮粉色。因此主要消费群体为低收入人群。在澳洲和新西兰也把类似的小香肠成为波罗内香肠,而大号的这类香肠被称为法国波罗内香肠。波罗内香肠里也经常添加大蒜。

波洛尼亚香肠有多种素食版本。一种典型的英式素食波洛尼亚香肠用大豆和面筋替代肉类原料,用棕榈油替代动物脂肪,再配以面粉、卡拉胶和香料。食用方法和烹饪方法都和传统的波洛尼亚香肠类似。

相关

  • 猪肉绦虫猪带绦虫(学名:Taenia solium;pork tapeworm),也称有钩绦虫或链状带绦虫,体长2-3米,宽7-8毫米,共有800-900个节片,后端成熟节片长约10毫米。
  • AAAD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英语: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EC 4.1.1.28;同义词:多巴脱羧酶、色氨酸脱羧酶、5-羟色氨酸脱羧酶、AAAD)是一个裂合酶。EC 1.1/2/3/4/5/6/7/8/9
  • 热带季节热带,(英语:Tropics)的广义是指地球上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度26分)之间的地区的总称,但在气候方面一般会进一步区分出赤道热带和亚热带,无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时从气候上定义,指
  • 克罗恩病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又称克罗恩病、克隆氏症候群或局部性肠炎,是一种发炎性肠道疾病,可能影响肠胃道从口腔至肛门的任何部分。症状通常包含:腹痛、腹泻(如果发炎严重可能会
  • 第一次中东战争起初10,000人,后升至20,000人 起初5,000人,后升至15,000人—18,000人 2,500人—5,000人 6,000人—12,000人 起初1,000人,后升至2,000人 800人—1,200人 北也门王国阿拉伯
  • 死亡之舞死亡之舞(法语:Danse Macabre)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艺术体裁,是Memento mori的一种,见于各类绘画作品中。其常见的主题是拟人化的死亡(如骷髅),寓意着生命的脆弱和世间众生注
  • 戴维·赛恩斯百利戴维·赛恩斯百利,特维尔的戴维·赛恩斯百利男爵,FRS,HonFREng(英语:David John Sainsbury, Baron Sainsbury of Turville,1940年10月24日-),另又译作戴维·约翰·森宝利或大卫·约翰
  • 八宝 (佛教)佛门八宝,又称八吉祥(梵语:अष्टमंगल,转写:aṣṭa-maṅgala),藏语称“扎西达杰”( 藏语:.mw-parser-output .uchen{font-family:"Qomolangma-Dunhuang","Qomolangma-Uchen Sa
  • 第五云雀军团第五云雀军团(英语:Legio V Alaudae)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52年在高卢建立。该军团主要由高卢人组成,绝大部分士兵在加入军团时不具备罗马公民权,不符合
  • 倭国大乱倭国大乱(日语:倭国大乱〔倭國大亂〕/わこく たいらん ),是指弥生时代后期倭国各地内战,直到卑弥呼被立为邪马台国女王才结束。《三国志·魏书卷30·东夷传·倭人》(《魏志倭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