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闽南语:Ko-kah-hì),又叫“戈甲戏”、“九角戏”、“九甲戏”、“交加戏”,以闽南语为媒介语进行表演,是福建主要剧种之一,最初起源于合兴戏发源于福建泉州,流行于闽南地区,台湾和东南亚华裔闽南人聚居之地。高甲戏形成于清代中叶。高甲戏的剧目来源比较复杂,绝大部分是从提线木偶戏、梨园戏、徽戏、弋阳腔、京戏吸收过来的。初步统计高甲戏的传统剧目一百多个,新编的优秀剧目有《连升三级》《真假王岫》、《大闹花府》、《笋江波》、《许仙谢医》等。
高甲戏的音乐曲牌以南曲为主,兼收梨园戏、魁儡调和民间小调,具有浓郁的闽南地方韵味。器乐分为文乐和武乐。文乐以唢呐(大吹)为主,配以品箫、洞箫、三弦、二弦,后来又加入琵琶、扬琴、二胡、中胡、小提琴和大提琴。武乐有北鼓、小鼓、通鼓、铎板、大小锣、大小钹,特别是响盏和小叫,是丑、旦戏不可缺少的打击乐。
高甲戏行当的划分与其他剧种大体相同,尤其擅长丑角表演。仅丑行分类就有几十种之多。其表演特点活泼、轻快,舞蹈性强,节奏明朗,夸张性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高甲戏老一辈丑行演员比较有名的有柯贤溪、许仰川、施纯送等。
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
台湾的高甲戏约是在清中叶时由中国大陆传入,之后受到京戏乱弹、南管戏班与歌仔戏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使得台湾职业的小梨园多改成高甲戏班的形式。时至今日,高甲戏班多转为歌仔戏剧团;到1990年代时,全台只剩彰化员林“生新乐”一团能演出高甲戏。2008年,位在彰化县伸港乡的泉州社区开始向外界争取资源在当地校园推广延续高甲戏文化。彰化县埔盐乡西湖村的“锦成阁高甲团”,除了列入彰化县“无形资产”当中的“传统艺术”,也是目前台湾登录为文化资产的244件传统艺术类中唯一的高甲音乐团。;另职业剧团目前仅存“南管新锦珠剧团”,并获登录为新北市传统艺术戏曲“九甲戏”(交加戏)保存团体。
台湾高甲戏的特征是以南管音乐为底,并吸收部分的北管音乐,念白则由泉州话改成台湾话通行腔。此外由于受到台湾小戏与上海及福州京班影响,使得内容多变庞杂,故而在民间有“南腔北调”、“南北交加”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