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增雨
✍ dations ◷ 2025-04-03 16:47:00 #人工增雨
人工降雨或人造雨(英语:rainmaking或cloud seeding),是指在天上有云的情况下,通过人工手段催化降雨。一般是通过降低云层中的温度,使云中小水滴凝聚形成大水滴,从而实现降雨。人工降雨的成效目前尚不清楚。虽然大中华地区的气象局认为人工降雨有效并经常实行,但是国际学界一般认为此方面成效仍需进一步证实。人工增雨的原理,主要是借催化剂改变云滴的性质、大小和分布的状况,制造云滴长大的条件,使其按照自然过程而形成降雨。催化剂是用高射炮把炮弹打到高空爆炸,而这些炮弹的弹头是使用经改装的非金属外壳。在对流层里,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因此形成云所在的高度越高则温度愈低,高度愈低则温度越高。云的温度高于0℃时称为暖云,低于0℃时称为冷云。在暖云里,小水滴经由碰撞与合并过程,变成大水滴,终至克服云内浮力而掉离云底,成为地面上的降雨。同样的,在冷云中,冰晶成长至能克服云内浮力时而掉离云底,在降落过程中经过0℃高度时,融解为水滴,亦成为地面上降雨。当云内水滴太小或缺乏冰晶而无法降雨时,我们利用人工方法去产生冰晶或使小水滴长大,促使其产生降雨现象,称为人工增雨。暖云造雨方法很多,如在云中喷洒水滴、吸湿性药粉与液体(氯化钠)等,透过碰撞与合并过程使水滴成长,终至降落成雨。冷云造雨方法亦多,但最常使用干冰或碘化银:此主要乃因为干冰温度为-78℃,在缺乏冰晶的冷云内,撒播干冰使其温度骤降,因而不必借助冰晶核的情况下,将过冷水滴转变成冰晶,透过冰晶成长过程终至成雨;碘化银为非常有效的冰晶核,在冷云内缺乏冰晶的情况下加入碘化银充当冰晶核,可促使-5℃以下的水滴凝固为冰晶,再借由水滴与冰晶共存时的冰晶成长过程而形成降雨。人工增雨论基础为在云中撒播人工之云种,使降雨机会及降雨量增加。所以应选择适当之气象条件,撒播人造冰晶核至云中,加强结核效率,促使降雨发生,一般可分为地面造雨与空中造雨两种方法:根据气象研究人员多年来各种人造雨试验累积经验评估显示,经由长期规划实施地面燃烧碘化银溶液之人造雨方式,平均约可增加10%降雨;若使用空中造雨方式,于适当的对流性雷雨胞内撒播碘化银,平均约可增加20%降雨。然而人造雨之成效,仍受各地区气象条件、执行技术及行政配合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呈现某些不确定性。
相关
- 古噬菌体科Subfamily Chordopoxvirinae 硫化裂叶病毒SIRV1 热变形菌属病毒4古噬菌体科,Rudiviridae,rudi由拉丁文rudis而来,有小的杆状物之意,其病毒颗粒的形态为杆形,不含脂质
- The Australian《澳大利亚人报》(英语:The Australian)是澳大利亚销量最高的大报。日报流通量11万6千份,周末版流通量25万5千份。 该报2017年9月推出中文版。《澳大利亚人报》由新闻集团旗下的
- 相公堂子相公堂子,在中国古代是指为男性提供性服务的男妓的场所和住所。此处的“相公”是男妓的意思。中国清代的北京城,娈童的风气猖獗,乾隆年间,将内城相公堂子赶出内城,堂子遂在八大胡
- 微芯片集成电路(英语:integrated circuit,缩写作 IC;德语:integrierter Schaltkreis),或称微电路(microcircuit)、微芯片(microchip)、芯片(chip)在电子学中是一种将电路(主要包括半导体设备,也包
- 逆转录转座子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是由RNA介导转座的转座子的元件,在结构和复制上与反转录病毒(retrovirus)类似,只是没有病毒感染必需的env基因。它通过转录合成mRNA,再逆转录合成新
- 意大利猞猁之眼国家科学院意大利猞猁之眼国家科学院(意大利语:Accademia dei Lincei,意大利语发音:,英语:Lincean Academy),是于1603年设立于意大利罗马科西尼宫帕拉左柯西尼(Palazzo Corsini)的一个科技研究
- 恋裤袜恋内衣是指与内衣相关的恋物癖,这些恋物癖者会从观看、穿脱、嗅闻某些类型的贴身衣物(包括胸罩、内裤、丝袜、裤袜)等而产生性兴奋,无论是实体的、或是描绘其内容的图像皆然。某
- 物质的量莫耳数(在台湾称为物量)也被称为物质的摩尔量、莫耳数,但不是正规用法,是量度一定量粒子的集合体中所含粒子数量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物质的量的符号为
- 胶粘剂黏着剂也称胶黏剂、黏合剂、胶水,在1942年被哈利·库弗博士(英语:Harry Coover)发明。指将两个物体黏附在一起的材料,根据所要黏合材料的特性(主要是表面特性,如粗糙度),使用不同的黏
- 马氏管马氏管,全称马尔皮吉氏小管(英语:Malpighian tubule system),是常见于节肢动物(如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及部分缓步动物(水熊虫)等“泛节肢动物”(Panarthropoda)的排泄和渗透调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