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森堡

✍ dations ◷ 2025-10-20 06:56:40 #海森堡
维尔纳·海森伯(德语:Werner Heisenberg,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1933年,海森伯因为“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而获得193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矩阵力学),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和S矩阵理论等。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原理》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维尔纳·海森伯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国维尔茨堡,1920年从慕尼黑的一所中学毕业后,在慕尼黑大学学习物理学,师从阿诺·索末菲、威廉·维恩等,1922年冬天转去哥廷根大学,师从马克斯·玻恩(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詹姆斯·弗兰克(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大卫·希尔伯特。1923年他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去哥廷根大学担任玻恩的助手,1924年获得大学任教资格。从1924年至1927年,海森伯在哥廷根担任讲师。1924年9月17日至1925年5月1日,由于一项国际教育委员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的支持,海森伯与哥本哈根大学物理主任玻尔进行研究。之后他回到哥廷根和尼尔斯·玻尔(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事并共同发表了矩阵力学。1926年又前往哥本哈根大学教授理论物理学。1927年,发展了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为后来知名的哥本哈根诠释奠定了基础,于同年,年仅26岁的海森伯被任命为莱比锡大学的教授,他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于莱比锡。1929年,他又前往美国、日本和印度巡回讲学。1941年成为柏林洪堡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研究所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和其他德国物理学家作为囚犯,被美国军队送往英国Farm Hall(英语:Farm Hall)。1946年重返德国后,他和他的同事们重建了哥廷根物理研究所,该研究所在1948年改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物理学研究所。1948年他在英国剑桥讲学数月,1950年和1954年又应邀前往美国讲学,1955年冬天他在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大学教书,这些课程后来出版成书。1955年作为马克斯-普朗克物理学研究所的主任,与研究所一起迁往慕尼黑,1958年成为慕尼黑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的研究所被改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现为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学研究所)。海森伯爱好经典音乐,是个出色的钢琴手,1937年与伊丽莎白·叔本华(Elisabeth Schopenhauer)结婚,生有7个孩子,居住在慕尼黑。海森伯在1976年2月1日因癌症于家中逝世。海森伯的名字一直都和他的量子力学理论联系在一起,这一理论发表时他年仅23岁,他也因为提出这一理论及其应用(尤其是氢的自旋异构体发现),获得了193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颁发)。海森伯提出的新理论,是完全基于对原子辐射的观察,他认为,在某一个给定的时间点,一个电子所处的位置是无法确定的,也无法跟踪它的轨迹,所以玻尔假定的电子轨道并不存在;诸如位置、速度等力学量,无法用通常的数字来描述,但可以用抽象的数学结构即矩阵来表达,海森伯用矩阵形式给出了他的新理论(矩阵力学)。此后,海森伯又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海森伯测不准原理”),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中,一个运动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动量不可被同时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 Δ x {displaystyle Delta x} 和动量的不确定性 Δ p {displaystyle Delta p} 是不可避免的,它们的乘积不小于 h / 4 π {displaystyle h/4pi } ( h {displaystyle h} 为普朗克常数),这些误差对于人类来说虽然是微小的,但是在原子研究中并不能被忽略。在莱比锡期间,海森伯为原子核物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基本粒子理论引入了内部对称量子数(1932年,1933年),发展了一种铁磁性理论(1928年),和沃尔夫冈·泡利对量子场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工作。海森伯和约翰·惠勒同为S矩阵(1942年,1944年)之父,他很早就研究了量子场论的基本长度模型(1938年)。1940年代,他还研究了宇宙射线及其产生的离子碎片,导致不久后在英国发现了第一个介子。1957年起,海森伯的研究兴趣转向了等离子体物理和高热原子核反应问题,并与日内瓦国际原子物理研究所紧密合作,他担任该研究所的科学政策委员会主席,并一直是该委员会的成员。在他于1953年成为洪堡基金会主席后,为基金会做了很多促进工作,他邀请各国科学家来德国,并协助他们在德国开展研究工作。1953年起,他的理论工作偏向基本粒子的统一场论,这对于他来说,是理解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关键。除了获得马克斯·普朗克奖章、德国联邦十字勋章等奖章,诺贝尔物理学奖等奖项外,海森伯还被布鲁塞尔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和布达佩斯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头衔。他是伦敦皇家学会的会员、以及哥廷根、巴伐利亚、萨克森、普鲁士、瑞典、罗马尼亚、挪威、西班牙、荷兰、罗马、美国等众多科学学会的成员,德国科学院和意大利科学院的院士。1953年成为洪堡基金会的主席。海森伯曾经是德国核武器开发计划研制的参与者,不过纳粹德国自始至终都没有能力将核武器从理论变为现实。海森伯本人提供的一种说法称,他其实并不信任希特勒政权,因此在尽力拖延纳粹德国的研究计划。但曼哈顿计划重要领导人古德施密特等一些人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这也被称之为“海森伯之谜”。1901年:伦琴 / 1902年:洛伦兹、塞曼 / 1903年:贝克勒、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 / 1904年:瑞利 / 1905年:菲利普·莱纳德 / 1906年:汤姆孙 / 1907年:迈克耳孙 / 1908年:李普曼 / 1909年:马可尼、布劳恩 / 1910年:范德瓦耳斯 / 1911年:维恩 / 1912年:达伦 / 1913年:昂内斯 / 1914年:劳厄 / 1915年:劳伦斯·布拉格、亨利·布拉格 / 1917年:巴克拉 / 1918年:普朗克 / 1919年:施塔克 / 1920年:纪尧姆 / 1921年:爱因斯坦 / 1922年:玻尔 / 1923年:密立根 / 1924年:西格巴恩 / 1925年:弗兰克、赫兹1926年:让·佩兰 / 1927年:康普顿、威耳逊 / 1928年:理查森 / 1929年:德布罗意 / 1930年:拉曼 / 1932年:海森伯 / 1933年:薛定谔、狄拉克 / 1935年:查德威克 / 1936年:赫斯、安德森 / 1937年:戴维孙、汤姆孙 / 1938年:费米 / 1939年:劳伦斯 / 1943年:施特恩 / 1944年:拉比 / 1945年:泡利 / 1946年:布里奇曼 / 1947年:阿普尔顿 / 1948年:布莱克特 / 1949年:汤川秀树 / 1950年:鲍威尔1951年:考克饶夫、沃尔顿 / 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 / 1953年:泽尔尼克 / 1954年:玻恩、博特 / 1955年:兰姆、库施 /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 /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 / 1958年:切连科夫、弗兰克、塔姆 / 1959年:塞格雷、张伯伦 / 1960年:格拉泽 / 1961年:霍夫施塔特、穆斯堡尔 / 1962年:朗道 / 1963年:维格纳、梅耶、延森 / 1964年:汤斯、巴索夫、普罗霍罗夫 / 1965年:朝永振一郎、施温格、费曼 / 1966年:卡斯特勒 / 1967年:贝特 / 1968年:阿尔瓦雷茨 / 1969年:盖尔-曼 / 1970年:阿耳文、奈尔 / 1971年:伽博 / 1972年:巴丁、库珀、施里弗 / 1973年:江崎玲于奈、贾埃弗、约瑟夫森 / 1974年:赖尔、休伊什 / 1975年:玻尔、莫特森、雷恩沃特1976年:里克特、丁肇中 / 1977年:安德森、莫特、范扶累克 / 1978年:卡皮察、彭齐亚斯、威尔逊 / 1979年:格拉肖、萨拉姆、温伯格 / 1980年:克罗宁、菲奇 / 1981年:布隆伯根、肖洛、西格巴恩 / 1982年:威耳孙 / 1983年:钱德拉塞卡、福勒 / 1984年:鲁比亚、范德梅尔 / 1985年:克利青 / 1986年:鲁斯卡、宾宁、罗雷尔 / 1987年:贝德诺尔茨、米勒 / 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施泰因贝格尔 / 1989年:拉姆齐、德默尔特、保罗 / 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泰勒 / 1991年:德热纳 / 1992年:夏帕克 / 1993年:赫尔斯、泰勒 / 1994年:布罗克豪斯、沙尔 / 1995年:佩尔、莱因斯 / 1996年:李、奥谢罗夫、理查森 / 1997年:朱棣文、科昂-唐努德日、菲利普斯 / 1998年:劳夫林、施特默、崔琦 / 1999年:胡夫特、韦尔特曼 / 2000年:阿尔费罗夫、克勒默、基尔比2001年:康奈尔、克特勒、威曼 / 2002年:戴维斯、小柴昌俊、贾科尼 / 2003年:阿布里科索夫、金兹堡、莱格特 / 2004年:格娄斯、波利策、韦尔切克 / 2005年:格劳伯、霍尔、亨施 / 2006年:马瑟、斯穆特 / 2007年:费尔、格林贝格 / 2008年:南部阳一郎、小林诚、益川敏英 / 2009年:史密斯、博伊尔、高锟 / 2010年:海姆、诺沃肖洛夫 / 2011年:珀尔马特、施密特、里斯 / 2012年:阿罗什、瓦恩兰 / 2013年:恩格勒、希格斯 /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 2015年:梶田隆章、麦克唐纳 / 2016年:索利斯、霍尔丹、科斯特利茨 / 2017年:魏斯、巴里什、索恩 / 2018年:阿什金、穆鲁、斯特里克兰 / 2019年:皮布尔斯、奎洛兹、麦耶

相关

  • 隐球菌病隐球菌病(英语:Cryptococcosis、Cryptococcal disease)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真菌疾病,由一或二种真菌造成: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与Cryptococcus gattii,两者原本都被认为
  • 欧美大陆欧美大陆(Euramerica)又名劳俄大陆(Laurussia)、老红砂岩大陆(Old Red Continent )是个史前大陆,形成于泥盆纪时期,由劳伦大陆与波罗地大陆碰撞、合并而成(造成加里东造山运动)。在二
  • 元老院古罗马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罗马共和国前509年–前27年 罗马帝国前27年–1453年元首制西罗马帝国君主制东罗马帝国王政时代宪政(英语:Constitution of the Roman Kingdom) 共和
  • 玛丽·居里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波兰语:Maria Skł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通常称为玛丽·居里(法语:Marie Curie)或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波兰裔法国籍物理学家、化
  • 闭锁小带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又称闭锁小带(Zonula occludens)、封闭小带,是细胞膜共同构成一个事实上液体无法穿透的屏障的两个细胞间紧密相连的区域。它是一类只在脊椎动物中出现的
  • 鸭瘟病毒鸭瘟(Duck plague),又称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 enteritis, DVE),是鸭瘟病毒(AnHV-1, DEV)感染鸭、鹅与天鹅等水鸟所致的疾病,世界各地皆有疫情,且致死率高,可由受感染的雌鸭垂直传播(
  • 社工在NASW(美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的文献中,指出社会工作(Social Work)是“一种专业活动,以协助个人、团体社区去强化 或恢复能力,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助于达成其目标的社会条件
  • 副神经副神经(accessory nerve)是第11对脑神经,编号XI。它又可分成颅根(Cranial root)和脊髓根(Spinal root)两条分支。其中颅根和迷走神经的分支伴行,走向咽喉。脊髓根则和数条颈神经分支
  • 几何拓扑几何拓扑学是数学中研究流形以及它们的嵌入的分支,俱代表性的主题有纽结理论和辫子群。纽结理论和辫子群是几何拓扑学研究范围的典型例子。随着时间的变迁几何拓扑学几乎等同
  • 郑袭郑袭(台湾话:.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 鄭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