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选侯国

✍ dations ◷ 2025-08-08 18:10:42 #科隆选侯国
科隆选侯国(德语:Erzstift und Kurfürstentum Köln),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存在于10世纪到19世纪初的采邑主教领国,由科隆总主教统治。在13世纪科隆总主教被封为选帝侯前被称为科隆采邑总主教区,是最早的七个选侯国之一,她包含有天主教科隆教区以及其他教会领地。1288年时因为和试图使科隆成为自由城市的市民团体冲突,因此科隆总主教将首都从科隆搬到波恩。1794年被法国军队入侵,最后在1803年世俗化。直到1824年才重新成立天主教科隆总教区。科隆在罗马帝国时期称作“克劳蒂亚·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名称源自于小阿格里皮娜。自罗马时代就成立了教区,953年成为总教区,首任科隆总主教布鲁诺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奥图一世的弟弟;同时科隆总主教也获得了世俗领土的治理权,成为一方采邑总主教,此为科隆采邑总主教区之伊始。其涵盖了总主教区的世俗领土,包含位于莱茵河西岸的一整个狭长地区,其西滨临于利西公国;在莱茵河的另一侧则有西发里亚公国、伯格和马克等领地。13世纪,选帝侯制度诞生,并因1356年的金玺诏书而确立,共有四个世俗诸侯和三个教会诸侯担任此职,其中包含了科隆总主教,此外科隆总主教也获得意大利大书记官(Archchancellor)的头衔。尔后科隆采邑总主教区就被称为科隆选侯国(Erzstift und Kurfürstentum Köln)。1288年瓦林根之战(英语:Battle of Worringen)后科隆从选侯国中独立为自由城市,因此科隆总主教被迫迁出科隆,改以波恩为选侯国首都。 自此科隆总主教只有科隆总教区的教会地位,而不再是科隆的政治领袖。不过选侯国依然保有科隆以外的领地。在16世纪其间,有两个科隆总主教改宗新教,一个是赫尔曼·冯·威德,他改宗后就选择辞退总主教职位;另一个则是盖布哈尔德·冯·瓦尔德堡,然而盖布哈尔德于1582改宗加尔文派后,不打算放弃自己的领地,试图将科隆选侯国世俗化。这导致了科隆战争,教廷雇用了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佣兵,还有巴伐利亚也派出军队,以对抗为了保有新教选侯国的荷兰。1583年12月11月,科隆战争结束,新教的主教继承者放弃教区,并退休移居到斯特拉斯堡。这是一次成功的反宗教改革。最后由出自巴伐利亚公家族的恩斯特继任了科隆总主教之位。从此之后到18世纪中叶,科隆总主教一席经常由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亚系成员担任。由于这段期间的科隆总主教也通常身兼明斯特和列日的采邑主教,因此科隆总主教成为了德国西北的重要领袖之一。1795年,选侯国在莱茵河左岸的领土被法国占领,并于1801年被正式割让。随着1803年的《帝国代表重要决议》(德语:Reichsdeputationshauptschluss)而世俗化,采邑总主教区解散,西发里亚公国被分给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1824年,科隆再度成立总教区,只是总主教不再握有世俗政治权力,而是单纯的宗教领袖。现今主教座堂为知名的科隆大教堂。维基共享资源中与科隆选侯国相关的分类 坐标:51°0′N 6°50′E / 51.000°N 6.833°E / 51.000; 6.833

相关

  •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英语:Diphtheria Tetanus Pertussis vaccine, DPT,港澳台译为白喉破伤风百日咳混合疫苗),是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的疫苗(三合一疫苗)。它由百日咳疫苗、精制
  • RBM15· protein binding· nucleolus· positive regulation of transcription of Notch receptor target · viral process · negative regulation of myeloid cell differe
  • 尼尼微坐标:36°21′34″N 43°09′10″E / 36.35944°N 43.15278°E / 36.35944; 43.15278幼发拉底河 · 底格里斯河乌鲁克 · 乌尔 · 埃利都 启什 · 拉格什 · 尼普尔 阿卡
  • 杜瓦苯杜瓦苯(英语:Dewar Benzene)是苯的价键异构体之一。其标准命名为:双环己-2,5-二烯,为英国化学家詹姆斯·杜瓦(James Dewar)于1867年提出的苯的可能结构,故命名为“杜瓦苯”。在0℃吡
  • 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英语: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缩写:IUBMB)是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致力于关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成立于
  • pH计pH计是一种用于测量液体的pH值的电子仪器(也有特殊的探针来测量半固体物质),可以确认物质的酸碱性。一个典型的pH计由一个特殊的测量探头〔玻璃电极(glass electrode)〕连接到电
  • 大气光气辉(有时也称为夜辉)是在行星大气层中非常弱的发射光。在地球的大气层,这种光学现象导致在背向太阳的夜空即使在排除了星光和扩散的阳光,也不会完全黑暗。气辉现象是瑞典科学家
  • 胞葬作用胞葬作用(英语:efferocytosis,来自拉丁语词efferre)是细胞生物学所描述的吞噬细胞将程序性死亡的凋亡细胞移除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埋葬凋亡的细胞,因而称“胞葬”。在胞葬作
  • 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英文:Carboxymethyl Cellulose,简称CMC)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其钠盐(羧甲基纤维素钠)常用作黏稠剂、糊料。羧甲基纤维素被称为工业味精,大量使用在工业生产中,为各种
  • Zincke醛Zincke醛(Zincke aldehydes)即5-氨基-2,4-戊二烯醛类,属于供体-受体双烯类(donor-acceptor dienes),是吡啶盐与两分子仲胺发生作用然后水解得到的产物。此反应与 Zincke 反应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