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声学

✍ dations ◷ 2025-08-08 05:16:22 #心理声学
心理声学(Psychoacoustics)是研究人对声音感知的学科,即研究人对声音(包括言语和音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科学,是心理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听觉不完全是波的力学现象。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在人耳中转变为神经动作电位,神经脉冲到达大脑,人感知到声音。因此,在很多声学问题中,比如音频信号处理,需要考虑听觉体验中人的耳朵和大脑的作用。比如,内耳在把声音波形转化为神经刺激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波形的差别可能无法被感知到。 这一知识可以应用到数据压缩技术,比如MP3。 人耳对不同强度的声音的响应是非线性的,这种非线性的响应叫做响度。电话网络(英语:Telephone network)和音频降噪系统利用这一事实,先对数据样本进行非线性压缩,然后再传递数据,然后在接收端解压缩,播放声音。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约为20 Hz (0.02 kHz) 到 20,000 Hz (20 kHz),上限随年龄增大而减小,大多数成年人无法听到频率在 16 kHz 以上的声音。在理想实验室条件下,人能分辨出的乐音的最低频率是12 Hz。 4到16赫兹的乐音可由人的体感感觉到。对于1000——2000赫兹的八度音,人耳的分辨率是3.6赫兹。由双耳所听到的声音的时间差或是响度差,普通人可以辨识出声音的方位,经过练习或是训练的人可以得知音源相对于自身的三度空间位置;例如:电子竞技的选手搭配耳机可以辨识出敌人的位置。

相关

  • 支气管扩张药支气管扩张药(英语:bronchodilator)是一种扩张支气管与细支气管的物质,降低呼吸系统阻力并增加通往肺部的气流量。支气管扩张药可以是内源性的(机体内自然产生的),也可以通过给药的
  • 古代史古代世界,或者古代史一词,用法相当模糊。其所指称的历史时期依各文明发展情况快慢而有所不同,但就其上限而言,一般是以出现文字作为古代史与史前史之分界。古代史之下限,则各文明
  • 流鼻血鼻衄,俗称流鼻血、淌大寒,称鼻出血,是指由于鼻孔内的毛细血管脆弱,血管受到破坏后,血液从鼻孔里流出,是一种医学上的疑难病症。大多数是从一个鼻孔里出,但偶尔也会两个鼻孔一起出。
  • 联合国日联合国日,于1948年由联合国大会宣布设立,以纪念于联合国宪章生效三周年。联合国日定为每年10月24日。联合国日的设立是意图让人们记住联合国的目标和成就。联合国日是10月20日
  • 滋胚层滋胚层又可以称作滋养层(trophoblast、从希腊语trephein:滋养;以及blastos:发生所转变而来。)位于囊胚的最外层,提供胚胎营养,最后大部分会形成胎盘。滋胚层在怀孕的第一阶段就会形
  • 霍勒斯·威尔士霍勒斯·威尔士(英语:Horace Wells,1815年1月21日-1848年1月24日),美国牙科医生,现代麻醉学的先驱者。威尔士出生于佛蒙特州哈特福德(英语:Hartford, Vermont),在其在波士顿研读牙医技
  • 实验科学实验(德语、英语、瑞典语、荷兰语: Experiment),区别于试验,实验是在科学研究中,在设定的条件下,用来检验某种假设,或者验证或质疑某种已经存在的理论而进行的操作。科学实验是可以
  • 莱布尼茨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德语: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德语:.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
  • 黄体黄体是雌性哺乳动物卵巢内的临时性细胞团结构,是富有血管的腺体样细胞团,是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产生相对较高水平的孕酮与温和水平的雌二醇与抑制素A,以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 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印尼语:Abdurrahman Wahid( 读音 帮助·信息,1940年9月7日-2009年12月30日),华语姓氏陈 印度尼西亚政治家,盲人政治家,民族觉醒党创立者,曾任印度尼西亚总统(199